《钟鼎铭盛世》:连珠纹斝。你相信吗?我看到了3600年前的宇宙

《钟鼎铭盛世》:连珠纹斝。你相信吗?我看到了3600年前的宇宙
2023年06月06日 10:52 那个老撕机

连珠纹斝(jiǎ) 夏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 现展出于深圳博物馆《钟鼎铭盛世》特展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

连珠纹斝 上海博物馆

青铜斝是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并且体量在众多青铜器中排前列,它必然有着十足的重要性。学界普遍认为早期青铜器是对陶器的仿制,铜斝也不例外。所以想介绍铜斝则必须了解陶斝。

以陶斝为代表的空三足器(又称袋足)从距今4800年前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早期开始出现于黄河中游流域后迅速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且大约距今4000年后发展出了陶鬲,陶甗等同样对青铜器影响巨大的器型。这些器型的最大特点是器足是空心袋状。

陶斝  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约4700-4300年)山西省万荣县荆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

这样的好处大概有几点:

第一是整体性,淘汰了过去分开制作的釜灶组合。可以直接在器物下方生火加热。

陶釜灶 仰韶文化 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 中国庙底沟博物馆

第二可能是美观,比起实心三足傻站着的陶鼎,陶钵等器物,袋足器无疑更好看。有些造型十分夸张给人第一直观的感觉近似“丰乳肥臀”,应该有一定仿生的考虑在其中。二里头四期的早期铜斝姿态矫健,像昂首挺胸的动物,可能也确实存在仿生的元素。

直口肥足鬲 龙山文化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

第三是实用,袋足作为锥形空心的容器,在同样高度下,装填的容量自然比实心柱足要高。今天宽松的工装裤能塞的东西也一定比笔挺的铅笔裤要多,是一样的道理。

乳钉纹铜斝 河南博物院

今天我们对陶斝的起源并不十分清楚,有的认为陶斝的袋足是受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影响,也有的认为是受大汶口文化鸟形鬹的影响。还有认为是受草原文化的影响等等。如此众多的观点本身就说明陶斝的起源很可能是多元的,但其广泛流行于黄河中游尤其是晋南豫西地区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也正是青铜时代的核心区域。所以铜斝继承陶斝有着其必然性。

红陶鬶 大汶口文化 莒州博物馆

尖底瓶的典型器物,陶斝,陶鬲等空三足器则是龙山文化的代表。陶斝出现后,尖底瓶也随即消失。这可能也说明陶斝和尖底瓶的功能可能是类似的。

尖底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半坡博物馆

已有学者对尖底瓶的功能进行研究,认为其承担的是谷物酿酒后的精细分离功能,其怪异的造型便于发酵后酒液中杂质的沉淀。但这样就无法承担加热 分离进行杀菌或者熏吸的功能。

加之三足器一直不是仰韶文化的主流器型,当鼎和鸟形鬹这类器型传入黄河中游后,先民们发现了三足器的天然优势,便于搬运,便于加热,三个袋足也许沉淀的效果更好,造型还更加美观。有些折腹斝腹部的转折部位可能是为了便于在倾倒的时候让袋足中的杂质进行堆积而不至于被直接倾倒出去。起到了二次过滤的作用。所以当时的工匠用了大力气在陶釜底面掏出三个洞,又额外制作了三个器足接上去,这种十分刻意且费力的行为必定有着一些原因。

深腹斝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3800年)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

大概正是因为陶斝的诸多优点,导致尖底瓶迅速衰落,陶斝的出现也被认为是划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标志,更多的袋足器成为了黄河中游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

任何事物的转变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陶斝的出现和普及一定是多方面的原因集合在一起。比如当时气候变化,居住环境的限制导致的领地扩张,因为扩张引起的文化碰撞,使得信仰发展到新的阶段。

在这样的过程中礼制逐步成熟,酒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铜铃最早出现,然后是绿松石铜牌饰,铜钺(可能),然后是铜爵,铜鼎以及铜斝等。

铜铃(仿制品)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青铜博物馆

我们可以看出青铜器最先出现在从通神的乐器,再到把神灵的化身佩戴于身上的仪仗器,最终才是把宇宙观作为纹饰装饰在器表的酒器和食器。从这个顺序能够看出礼制的逐渐成熟。

过去的观点认为早期青铜器的器身与空足相连成一体式因为当时铸造水平不够无法分铸。这可能确实是时代限制,但并不是事实。当我们了解了陶斝的重要性后应当明白当时即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也不会这么做。

因为袋足和器身的贯通正是陶斝诞生的最大价值,毕竟陶斝想做三个实心腿太容易,但那样就是陶鼎而不是陶斝了,既然当时两种器型共存,必然说明在功能上有所区别。更何况陶鼎的出现远早于陶斝,仰韶文化并非没有陶鼎,如果他们真的重视这种器型,早就普及了。

二里头的青铜器虽然同时兼有铜斝和铜鼎,但鼎的数量远少于铜斝(只出土一个),且级别,尺寸以及出土的墓葬级别都不高。这些都能说明斝的重要性从龙山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商代。青铜斝继承自陶斝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器型,更重要的是陶斝的诞生背景以及逐渐被赋予的礼制属性

网格纹铜鼎 夏代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如果确实存在一个专门定义神灵形象的阶层,通过对铜斝的学习我们可以再次大胆猜测:

玉神面,龙等神灵的形象在被引进陶寺,石峁,二里头之初这些玉器,石刻上锁承载的就是神灵本身。铜铃类的器物是与神灵沟通的工具。

而后绿松石铜牌饰,绿松石龙的出现则是神灵的形象从玉器通过绿松石向青铜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铜爵,铜斝,铜鼎等进一步丰富了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群体。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不同来源的神祇母题互相竞争的过程。

最终随着石家河神面形象成为主导,这些原本负责沟通神祇的青铜器也逐渐成为了神祇的化身。在桌案上接受贵族的膜拜,期望通过供奉神灵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早期铜器上的点线网格等简单纹饰代表的可能是天上的星宿等,在神面纹转移到青铜器上后逐渐与之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宇宙观。

所以当你凝视青铜器的时候,你看到的,是3600年前古人头顶和心中的那片宇宙。

照例文末做个广告。有各类线上线下带展分享需求的可以联系我。

照例文末做个广告。有各类线上线下带展分享需求的可以联系我。

照例文末做个广告。有各类线上线下带展分享需求的可以联系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