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定终生”这种思维模式多害人?

“一考定终生”这种思维模式多害人?
2024年06月07日 10:26 北大云龙

今天高考。高考依然很重要,确实。

但对于任何人来讲,都远不会重要到一考定终身。更值得担心的,“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方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有一本书,叫作《终身成长》,这本书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书中把那种相信“一次成败就可以定义一个人”的思考模式,称为“固定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渴望当下快速成功,会只做自己擅长的事,而遇到有难度的、有挑战的事,他就会失去热情和兴趣,掉头回避。

相反,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论起点如何,面对任何挫折,都始终能保持开放性和建设性,因而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在各个领域,那些厉害的人,几乎都是成长型思维。

怎么拥有成长型思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包丽敏老师在「博雅读书会」的领读《终身成长》节选。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可以说是世界级的明星学者,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

几十年里,卡罗尔.德韦克其实就深入研究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你内在一个非常简单的信念,是怎么衍生出一套思维模式,改变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人生。

因为她的研究和发现,德韦克在2011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在2012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卡罗尔.德韦克

01

为什么遇到同一困难,有孩子“无助”,有孩子“掌控”?

让我们先从德韦克早期做的一个实验讲起。

那时候德韦克着迷的是研究人怎么面对失败和挫折,于是她就找了很多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当实验对象,让他们解题。

第一部分的8道题确保每个孩子通过一些提示和引导都能答对,但第二部分的4道题,就变得很难很难,难到以孩子们当前的水平基本没有解出来的希望。于是她就看这些孩子会作何反应。

她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种,她称之为“无助型反应”(helpless responses)。做前面8道题的时候,这些孩子都开开心心的,但一到难题部分,就表露出各种负面情绪来了,很多孩子失去了做题的兴趣,说觉得无聊、没意思。

之前他们都能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来解题,但现在这些孩子在这方面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一半以上的孩子干脆用起了完全无效的策略,比如瞎蒙,或者只选右侧的答案,又或者像有个男孩那样,只选棕色的答案选项,理由是他喜欢吃巧克力蛋糕。

最让德韦克惊讶的部分是,这些孩子竟然立刻开始贬低、责备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说些类似这样的话:“我感觉我不太聪明”“我从来记忆力都不好”“我实在不擅长这种事儿”。

德韦克之所以深感惊讶,是因为就在刚刚这些孩子明明都取得了8道题的成功,他们的才智和记忆力运作得很好,而且表现得也跟其他孩子一样好。可困难到来没一会儿,他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这种丧失信心到了什么程度呢?当德韦克问他们还能不能再次解出之前那8道题,他们中的很多人竟然认为自己不能。德韦克又让他们回想自己答对了多少题、答不出多少题。这个数据应该是8:4,答对的是答不出的两倍。可是呢,这些孩子感到如此挫败,以至于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多过了成功。他们只回想有5题答对,有6题答不出。

德韦克总结说,这些孩子的问题在于:他们放弃得太快了;还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件事,看不到是因为题目太难了,反而是去谴责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并陷进了消沉和焦虑之中

与这种无助型反应相对的,是另一种反应,德韦克称之为“掌握型反应”(master-oriented responses)。

无助型孩子遭遇挫败的时候会谴责自己的才智和能力,那掌握型孩子会谴责什么呢?答案也让德韦克惊讶,他们什么也不谴责,甚至,他们看起来好像根本没觉得自己失败了

当无助型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再用心解题的时候,掌握型孩子则在不同程度地自我督促着想办法攻克难关,他们会说:“事情越难,我就需要越努力”“我需要慢下来,把这想明白”。

那他们也会像无助型孩子那样生出各种负面情绪吗?没有,他们跟成功地解出前面那8道题时一样愉快,甚至其中一些人竟然还显得更开心了。德韦克说,她永远都忘不掉,有一个孩子,当开始解难题的时候,他拉了拉椅子,搓搓手,咂咂嘴唇说,“我就热爱挑战!”还有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说:“错误是我们的朋友”。

这又一次让年轻的德韦克感到震惊。之前她一直以为,一个人要么能够应对失败,要么不能。可从这些孩子身上,她发现,怎么失败竟然还可以是一种满心欢喜去拥抱的东西呢

看了掌握型孩子的这些反应,对于最终呈现出来的答题结果,你也许就不意外了。这些孩子一部分人继续像之前那样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来寻找答案,还有一部分人在这过程中教会了自己用更新、更成熟的策略来解题,其中一些人甚至解出了那些原本认为他们解不出的题。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做前面那些容易的题的时候,表现并不比无助型孩子好,可是遇到难题了,不仅没有挫败他们,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表现水平。

02

简单的思维模式,如何不知不觉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呢?德韦克想要弄明白。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德韦克和她的团队锁定了,原来是有一个核心的信念在起作用,那就是:人的智力是否固定不变。

在这里我们要稍做一下停顿,来看一下我们自己对于这一点的信念是什么样的。我给你四句话,看看你更认同哪一句:

第一句:“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第二句:“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第三句:“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度地改变它。”

第四句:“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深呼吸至少三次,让自己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状态,然后真实地问自己的内心。(稍停两三秒)好了,答案浮现出来了吗?

如果你选的是第一或第二句,那么你的信念是:人的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你选的是第三或第四句,你的信念则是:人的智力是可以改变的。

德韦克发现,相信人的智力固定不变的孩子,会出现无助型反应;而相信人的智力可变的孩子,则会出现掌握型反应。

那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呢,怎么就会产生出这样一整套连锁反应呢?

德韦克的研究发现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我们叫他A)相信智力固定不变,他就会担心自己到底拥有多少智力,就会想要证明自己有很多,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他是聪明的、不笨的。所以在他的世界里,他相信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表现或是做事的结果来衡量出他的固有智力水平,不仅只是眼下的水平,而且还是永久恒定的水平。因此他关心的是别人怎么评价他、衡量他。

如果另一个人B相信智力是可变的,那在B的世界里,重点就不在于要证明自己有很多智力,而在于如何通过努力不断去提高智力水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他关心的是提升自己。

因为有了这个关键的差异之处,这两个人就有了其他一系列的差异:

A相信一次成败就可以定义一个人,所以他会渴望当下就快速成功,他做事注重的不是过程,而是成功的结果。如果他成功了,那油然而生的,除了成就感、自豪感,还会有一种优越感,因为在他看来,这证明他优于别人,高人一等。

因为需要用成功来证明自己,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容易的事情去做。而凡是不确定能成功的事,比如有挑战、有难度的事,他就失去了热情和兴趣,他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掉头回避

而B呢,因为相信智力可变,他就会乐此不疲地通过努力学习去提高自己,他会爱上自己正在做的事儿,遇到有挑战、有难度的事,他不仅不会回避,反而会兴奋地迎难而上,他的内心独白很可能是:“这太难了,太有意思了!”因为,这正是他提高自己的大好良机啊。他很享受学习和做事的过程,至于结果如何,反倒没那么在意。至于成功,那往往是他不断精进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这两个人对待成功和挑战有差异,对待错误和失败也有差异。

对A来说,错误和失败就证明自己不行,“我真笨”、“我真差劲”、“我就知道我干不了这个”,也就是说,一次错误或挫败就会让他否定自己,他的自尊和自信变得岌岌可危、甚至碎成一地,就好像他这个人就此被盖上了负面的印章和标签。而他又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因此,当A遭遇挫败的时候,他很容易会陷入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当中,就像我们之前讲到的那个实验中表现出无助型反应的孩子那样。

当然,他也可能会想办法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修补一下自信,但他所用的办法要么是给自己找借口,要么是去责怪别人,要么呢,就去比一比表现还不如他的人。

而对B来说,错误和失败并不能给自己下定义,最多是说明眼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行,并且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他会让自己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投入更多的努力,寻找更有效的策略

对于努力,B是非常推崇的,而A则抱以轻视的态度。因为在B的世界里,努力是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而在A的世界里,智力、能力是不可变的,努力没有用;假如一个人需要努力,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天分不行、不够聪明,“如果你需要为某事付出努力,那说明你不适合做这件事。”

讲到这里,我希望已经帮你大致理解了,一个简单信念的不同,是如何衍生出一整套想法和行为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两个差异巨大的个人世界。

这一切的发生,又常常可能是内隐的,也就是说,我们意识不到,这个过程就好像后台程序一样在运行。

德韦克将A的思维模式命名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其核心信念是:人的智力固定不变。将B的思维模式命名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其核心信念是:人的智力是可变的。

03

家长怎么向孩子传递成长型思维?

看到这里,我猜很多老父亲老母亲都会想: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么好,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也拥有这种思维模式呢?

我觉得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言行的准则来。从前面介绍的内容中,我想你一定明白了,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充满评判的,因为相信人的智力、才能、禀性、特质等等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认为通过人的一次行为或表现就能评估一个人的这些固有特质,聪明或笨,好或坏,优秀或差劲,等等。

那么,家长的言行,就应该避免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通过你的表现、成果、言行等等在评判你的能力或特质。

而且啊而且,不仅不要评判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这样评判他人。因为,当我们这样评判他人的时候,仍然是在传递固定型思维模式。

不要评判,不仅是指负面的评判,也包括正面的评判。因为无论是正面评判,还是负面评判,我们其实都会通过评判这种言行的本身,告诉孩子:一个人的能力或特质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加以评估的。

所以,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关注的不是评判,而是他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举个例子,之前孩子做得好,你可能会说,“你学得真快!你太聪明了!”“这孩子聪明,随便学学就能考前十。”“你可比那谁谁谁强”,这类夸奖词可以改改了。

那么可以怎么夸呢?可以夸孩子付出的努力,夸他运用的有效策略。这里列个书里的范例:“你的进步表明你真的为你的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复阅读了材料,画出了重点,对自己进行了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最后,也千万不要把固定型思维模式当成一个负面标签去贴孩子,对着这孩子懊恼地想:“这孩子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我还能拿他怎么办?”或者批评他说:“你怎么就不能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想问题呢?”

想想德韦克那些影响了孩子思维模式的实验,与其去批评、指责、硬生生地想要纠正他,不如多给孩子创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情境,反复地告诉他和让他感觉到,父母不会评判他,而是看重他的成长和发展,假以时日,潜移默化。相信时间的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