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毕业的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三流学校吗?

清华北大毕业的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三流学校吗?
2024年06月08日 09:39 北大云龙

今天是2024年全国高考第一天。

每年成百上千万人参加的高考,是中国社会一年一度的大事。今年,全中国将有1342万考生走进考场,这是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

高考制度往往被认为体现了英才教育(meritocracy)的原则。尽管许多普通家庭与考生认为高考是中国社会唯一一场相对公平的重大竞赛,并积极投身于这场寄托了他们实现社会流动希望的竞赛,他们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感知到,来自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是不平等的。不过,以往的研究和公众舆论大多关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再生产机制,也就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在收入、财富和社会地位上都占优势的家长如何把这种优势传递给下一代。而较少人关注相反的方向:学霸父母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不那么优秀的话,会怎样?

本文作者是著名作家郝景芳,科幻文学作家,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一流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否自己的孩子只考得上三流学校吗?作者做了反思。

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样,要考虑孩子未来的选择方向。弥漫在网络和周围父母群体里的是小学开始的各种压力和择校困扰,这份焦虑即使不去主动找,也会从各种渠道渗透过来。

第一重要面临的选择,是“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考量。所谓“体制内”,就是以高考为出口的学校,以公立为主,“体制外”是各类创新学校和出国导向的私立学校。

以高考为导向的学校,仍然有很大应试压力,做题和考试依然是生活主流;以出国为导向的学校,内容趣味多元化,但是学费高昂,报名也时常有国籍限制;很多创新学校理念先进,以人为本,但是与主流升学体系不太融合。

身为父母,该如何替孩子选择?选择一种路径之后,又该如何推动孩子?从我个人而言,我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

清华北大毕业的父母,

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三流学校吗?

文 | 郝景芳

来源 | 亲子学乐(ID:kidsfund)

图 |秋山亮二

01

教育的两种职能

实际上,应试教育系统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从我上学那会儿开始,就提倡素质教育,这些年,以人为本的各种创新教育倡议更是层出不穷。教育改革喊了一年又一年,到现在也得有二十多年了。

教育部门多年来也推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禁止低龄择校、减负、降低考试难度、增加自主招生、推行走班制度等等。但为什么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是几十年如一日?

我们之所以看到教育改革主张和落地实践之间巨大的错差,是因为我们经常混淆教育的两种职能。

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怎样的人格;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我第一次理解这个事情,是在大学三年级,当时我骑车到北大,旁听哲学系的《理想国》,老师在课上说到高考,说“高考没什么不合理的,高考就是测智商,考语数外就是测一个人基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按智力选拔,非常合理”。

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很有可能这就是基本面:升学系统不在乎培养什么,只在乎怎么选拔出资优个体;因此无论怎样呼吁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重视,这个系统都不可能发生彻底改变。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怎样变革入学和分班制度,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口号,都无法改变应试导向和题海风貌。即使表面改了,也不改实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令,都改不了中小学仍然掐尖培养的现实。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期望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心灵成长;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这两个目标根本是不同的,这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行的内在原因。

02

教育资源稀缺,选拔机制突出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也肩负着强烈的选拔目标。想要进入常春藤,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另有一些国家的教育更平等、更宽松、不掐尖,选拔考试的激烈程度要小很多,教育创新也理想主义得多,例如芬兰,那是怎么做到的?

芬兰每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7.0%(世行的教育统计数据),整体高等教育水平较为平均,职业教育也质量较高。芬兰中小学教育也以均等为特色,不同学校的孩子进入不同高校,不会面临出路的天壤之别。因此选拔机制不突出,有更多空间培养自由发展。

而中国呢?全国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人口只有12%,本科以上学历更是稀缺。此外中国的大学质量严重不均,教育经费大量投向头部高校,为了推出几所世界一流大学,马太效应更强,高校资源和质量差距非常大。因此,所有孩子都在争抢极少量进入优质高校的名额机会,选拔机制异常强烈。

这就是教育系统的现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中小学学习呈现争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公立教育体系整体变得自由、多元、培养心灵,就是很难很难的事。

03

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

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选拔系统的成功之道,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而真实世界的成功之道,则在于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如果说选拔的世界是标准跑道,看谁先冲过终点,那么真实世界就是荒原和荆棘丛,看谁能在乱石中摸索出自己的轨迹。

真实世界里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了解自我的能力,是协调他人的能力,是创造新鲜的能力,是洞察世事的能力,是思辨表达的能力,更是领导团队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这些能在量化选拔考核中体现出来吗?不能,它们没有一个能用量化考试。甚至会压制某些素质——在确定的答案照耀下,独立创新和另辟蹊径都是傻瓜行为。这就造成了教育最大的困难:升学系统不在乎的,恰恰是对于人生成就最为重要的。

于是我们的人生被切割为两段: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04

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考试选拔的现状改不了;另一方面,人生最重要的能力考试教不了。那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普通父母,我也和多数父母一样,还是要让孩子走普通的公立升学路线,毕竟没什么条件选择国际学校,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彻底创新,完全不考虑升学。

但这就一定意味着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吗?意味着从此只在乎分数、不在乎孩子的个性成长吗?是不是进了应试之门就一定要同样焦虑呢?

我想,这和父母对孩子的心里期待和底限有关吧。我真的问过自己:你能接受自己的小孩考到哪里呢?

我和先生是清北毕业,但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孩子考清北比我们那个时候困难了太多,几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样能上清北。那么能不能接受孩子上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能接受。我期望孩子获得基本的高等教育,也真的能接受非常普通的学校。

那我对孩子完全不做任何期许吗?并非如此。我对她的期许其实是更长久的: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期望她自立、有喜欢的事情、有自我追求的路径,能闯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实而幸福。我希望她能独立探索人生之路。

所以,孩子上公立还是私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为人父母,应当和孩子搭建一种基础,帮他们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支持他们倾尽热情、燃烧生命,这才是好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几乎只能依靠家庭提供。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THEEND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