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目睹孩子“变废”全过程,我才明白:叛逆的其实是父母|心理解读

亲眼目睹孩子“变废”全过程,我才明白:叛逆的其实是父母|心理解读
2024年12月22日 13:11 北大云龙

亲眼目睹孩子“变废”全过程,我才明白:叛逆的其实是父母

昨天,接待了一对夫妻。

丈夫45岁,公司高管,年入百万,手底下管着一大群人。

唯独拿自己孩子没辙。

15岁的儿子,在家经常对他和妻子爆粗口。

像个炮仗一样,一点就着,好好说话孩子也不爱听。

现在,干脆学也不去上了。

这个爸爸很痛苦:“你说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孩子的妈妈,在一旁抹眼泪。

这是咨询室里常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带着困惑而来:

为什么乖巧的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化身“恶魔”?

答案,可能打脸无数父母。

叛逆,是孩子在“报仇”

先来看一个故事。

15岁的心心,是家中独女,染发、抽烟、喝酒、早恋一个没落下。

妈妈找到心理咨询师:

“这孩子不肯去上学!

我们也没想她考什么清华北大,就想着好好把书读完,考个一般的大学就行……”

话还没说完,心心直接打断:

“你是这样的吗?你是这样的吗?

以前你可不是这样的,我有一点做不好就像天塌了一样骂我。

上了初中更是处处限制我,说我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怕我学坏了,让我好好学习。

我现在长大了,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我是坏孩子了,你来管我呀,来呀!”

这是《解码青春期》里面的一个案例。

心心的叛逆,是长期被妈妈压制后,在青春期的集中爆发。

这枚炸弹,早在青春期之前就已经埋下。

那为什么孩子以前不反抗?

很简单:无能为力。

孩子小的时候,身体上没力量,心理上依赖父母,处于下风。

青春期孩子长高,力气变大,大脑发育,父母的威胁就弱了。

对抗,自然而然发生——

我就是不听你的话!我就是要攻击你!激怒你!气死你!

既是挑战父母的权威,也是为了“报仇”。

报的,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12岁之前,父母错得越多,青春期就越危险。

如果青春期家长再不反思,换来的就是孩子的“仇恨”。

去年,我就遇到了类似的案例。

叛逆,是孩子在“呼救”

去年,有个妈妈找到我。

老师告诉她孩子早恋,晚自习不学习和男同学在操场聊天。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孩子爸爸在班级门口骂了女儿一顿。

回到家,妈妈找孩子聊了一下,孩子虽然没表态,但是态度还行。

孩子爸爸看孩子不说话,过去就给了一巴掌:

“你这是什么鬼态度,也不嫌害臊?!”

孩子捂着脸就哭了,对着爸爸喊:

“你让我‘社死’,你跟我班主任都是一种人,我再也不上学了。

你们都瞧不起我,我是废物!”

孩子爸听了,更生气了,如果不是被拦,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后来,孩子请假1个月没去上学,与父母就跟仇人似的。

我跟孩子谈了一下,才知道问题背后是不被满足的需求。

谈恋爱,是 缺少关爱;

——孩子爸爸跑长途运输,常年不在家。

说自己是废物,是 自我价值感低;

——孩子学习上吃力,考试常年垫底。

怨恨班主任和父母,是 自尊需求被忽视。

——当着同学的面被打骂,觉得很丢脸。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却没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叛逆,是孩子对父母抱有期待。

期待被看见,期待被理解,期待你陪他一起走过青春期。

得不到理解,孩子就会让叛逆成为一种习惯,且会持续叛逆。

家长做好三点转变,关系才有救!

孩子在进化,父母也要升级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孩子在进化,父母也要升级到2.0版本。

教育家孙云晓老师说:

“时代变了,教育的内涵和方法也要随之改变。现代的教育模式,则是以精神关怀为前提。”

青春期孩子,本身就处于煎熬中。

学习的压力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身体的发育带来各种困扰,人际交往让他们感到困惑。

回到家,父母还只让孩子做一件事:学习。

不让玩游戏,阻碍孩子交朋友,不听孩子聊理想。

孩子什么感受?

在我最需要你分担痛苦的时候,你只在意学习,太不够意思了。

家庭外部都是压力,家庭内部更需要得到放松。

在家里,父母要允许孩子发发脾气,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父母接住了孩子的情绪,他们才有救。

转变2:从引领者到陪伴者

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看到一个很好的比喻:

“一开始我们是守门员,然后我们变成了教练,然后我们会成为啦啦队,最后我们退到了观众席,要把成长的主体性交换给孩子。”

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我、建立自我、发展自我。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以退为进,主动改变位置关系。

注意,不是嘴上说尊重孩子,实则上依然暗戳戳干预孩子。

是不是发自内心,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对待,孩子是能敏锐察觉的。

当你让孩子自己说了算,孩子也没有什么需要攻击的了。

位置不变,对抗不减,位置一变,状态好转。

转变3:从“吝啬表达”到“大大方方给爱”

青春期孩子,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极度渴望父母的爱。

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给那对高管夫妻一个建议:

在未来一周内,每天抱一抱女儿,对她说“我爱你”。

其余的话,什么都不用说。

刚开始,孩子无动于衷,父母也浑身不自在,双方都很别扭。

就这样过了两天,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交流。

女儿虽然言语里是嫌弃,在身体上却很主动,也开口和父母说话。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拒绝父母的爱。

如果你不适应这种情感表达,也可以给孩子写信或发短信。

爱,一定要大大方方给,且要让孩子感受到。

事业上再成功,也抵不过教育孩子的失败。

青春期,是留给孩子和父母最后的机会。

与其在叛逆的爆发期去补救,不如在日常就经营好关系。

给孩子足够的耐心、肯定、鼓励、呵护、爱,拉近与孩子心的距离。

父母既要做孩子的充电站,也要做孩子的保护伞!

来源 | 洞见父母(ID:fmczs100),作者禾苗,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心理解读:关于厌学心理

01

厌学 心理的不良影响

厌学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更为严重的是,厌学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学生因厌学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人民。有厌学心理的青少年表现为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绪情感上消极悲观、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而这些都将影响到儿童的整体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1、问题行为多

研究表明,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学习障碍并存,约有1/3的厌学儿童存在问题行为,甚至有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可能。因此,儿童的厌学往往与其反社会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2、存在情绪障碍

大量研究表明,厌学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障碍如学习和考试焦虑、睡眠障碍、对自身能力过分担心等。曾有报道说有35%的厌学儿童有抑郁心理,并对学校存在不满情绪。因此,由厌学引起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社交能力低

社交能力包括社交意识、伙伴关系、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等问题。研究表明,厌学儿童对社交能力和社交重要性的意识较低,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

02

厌学心理内涵

厌学心理是指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活动单调、枯燥、乏味、没劲对听课、做作业、复习考试等感到厌倦,并将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的沉重负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导致辍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初、高中生仅为10.7%和4.3%。厌学心理作为当前青少年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它与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格格不入,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03

厌学心理的产生过程

虽然,厌学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厌学并非从来就有。儿童来到世界以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探知未来世界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很好的诠释。儿童在幼儿园中几乎不存在厌学问题,到小学一二年级也很少有学生的厌学问题,只是到了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才逐渐增多。而且即使是厌学的儿童,他们也并非对学校的所有生活都厌倦和厌恶,有的厌学儿童,对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或技术性课程、工艺性课程很感兴趣,甚至有某些专长,他们在文化课的课堂里,常常注意力分散,频频出现离位行为,可是对某些活动却表现得十分投入,注意力稳定而集中。可见,学生厌学是学生走进学校生活以后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厌学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如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很低,缺乏自信等。厌学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

(一)焦虑阶段

焦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产生冷淡和焦虑意识。这里预定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的终极目标,比如考试的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做作业时,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等。当这些目标没有能够实现(如果把这些目标理解为人的一种学习需要,那么,人没有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就是人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的意识,产生不安的情绪。但这时学生对学习仍有信心。而且适度的焦虑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压力,而适度的压力又会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还是有好处的,能促使学生努力去改变这种状态,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不断进步。但焦虑程度过重,或不断地、频繁地产生焦虑,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怀疑阶段。

(二)怀疑阶段

学生对学习的怀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对自己或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常常不能实现,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子”。但这一阶段,学生对学习仍未完全丧失信心。怀疑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上遭遇多次失败和挫折,而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如不满、冷淡和敌视等不良心理。这时,如果有学习成功的机会出现时,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又会增加。但如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却仍然不断地失败,则学生的学习心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恐惧阶段。

(三)恐惧阶段

学生对学习的恐惧阶段,是指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明显的障碍,真的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上课听不懂、对学习毫无兴趣、一听到学习就头痛等。在恐惧阶段,学生的内心上会伴随着想逃避学习的心理发生。当学生内心产生恐惧,而又无法逃避学习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自卑阶段。

(四)自卑阶段

学生对学习上的自卑阶段,是指学生把学习上的失败,全部归结于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以至于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常言道,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就等于是学习上“心死”了,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学习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则不但学习学不好,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使其整个学校生活笼罩在自卑的心理阴影之中。

04

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学生产生厌学,始于不能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伴随着学习上的不断挫折和失败。而这种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及智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不是反映在知识的或智力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学生心理状态发展上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最终导致学生放弃了学习的努力。而这种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原因则主要是学生的 非智力因素及教育环境造成的。

(一)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

1.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不足包括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 成就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成就动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信念非常重要,它将激励个体努力获得将来的成功;相反,缺乏这种成就动机会限制个人的努力以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表现在对学习好坏不在乎;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对学习基本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精神面貌萎靡不振,懒散、拖沓,常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缺乏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原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显然是为了应付。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2.学习兴趣缺乏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如一些学生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强外,还有其他心理因素,游戏录相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3、学习策略不当

学习策略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各门课程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直至完成学业。调查中,60%的学生觉得“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似懂非懂”,25.9%的学生“常常走神”,或“根本听不懂”,并且课后也不想弄懂,经常抄作业,甚至不交作业。29.4%的学生认为“本人基础差,学习吃力,即使努力了也不会有多大进步。”这部分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对学习产生焦虑,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因而产生消级情绪,阻碍学习,且恶性循环,这些学生缺乏探讨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差,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

4、抗挫折能力较弱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而上述不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密不可分,即学生非智力因素不良的主要责任在于环境和教师。

(二)厌学心理的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的社经地位相关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学习环境等都会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重利轻智,驱使孩子过早步入商海;家庭的不良环境,如父母离异,经常争吵,致使孩子心灵扭曲,由无法安心学习发展到失去学习兴趣;父母过高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水平差距太大,孩子因心理压力过大,难以承受,就用消极对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等。

2、学校教育方面

教师的信念,师生关系,教学技巧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比较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客观上对一些学习困难学生作了放弃,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潜滋暗长;机械的训练、频繁的考试和过重的学业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客观上剥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刻板的教学过程,将学生视为填知识的“容器”;很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感觉听课枯燥乏味,毫无兴趣。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学校的育人环境与学生的学习之间是一种循环关系,教师对学生关心、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学习成绩好———教师对学生更关心、重视。

3、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倾向和一些不良风气及读书无用论等,都是造成儿童厌学的社会诱因。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高学历者待业比比皆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好工作的未必是优等生,学习成绩、学历与就业水平不成正比。这种状况使部分在校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和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认可性产生怀疑。

05

厌学心理的矫正策略

(一)认知调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1、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因此,学生自己要主动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把握现状,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学习。这种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的态度,必须在中小学就要开始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过低,不仅会导致厌学,更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老师的否定、同学的排斥,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这时可以帮助他们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内因和外因,并将 内因与外因加以区分,如外因包括学习负担过重、在学校不受重视、家长期望过高等;内因包括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等。教师要帮助他们认清这些厌学的原因,并进一步进行合理归因,既不要一味地归因于外,敌视他人,也不要完全归因于内,全盘否定自己,甚至极度自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儿童的学习兴和自我意识,避免其厌学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2、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于厌学儿童,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①家庭治疗。如果儿童的厌学情绪与家庭有关,如家庭气氛紧张或父母给予的学习压力过大、期望过高,那么就应该使用家庭治疗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可以对这个家庭进行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治疗,也可以由几个家庭组成团体进行交流,找出儿童厌学的具体原因,及时调适。②合理宣泄。如果儿童的厌学心理与紧张情绪或消极心理有关,那么可以让他们进行适当的宣泄,如将过重的学习负担暂放一边,彻底地放松一下,或是对父母或者朋友彻底宣泄自己的不满绪等。③强化治疗。对儿童的厌学心理还可以使用积极的强化方式进行治疗。例如,让厌学的儿童将自己的优点加以罗列,并不时给以肯定和赞许,或是在他取得了些许学习进步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并及时制定下一步努力目标等。

(二)情感联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必要保证,也是学生克服厌学情绪之良方。学生喜欢并佩服你这个老师,他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会信服你所讲的道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做到:

1、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学生乐意合作和接受教育。

2、要信任了解、关心爱护学生。只有信任、关心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和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地发展。

3、要讲求民主,宽严有度。在民主宽松的环境里,正确把握宽与严的标准和尺度、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4、塑造和提升教师人格,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努力成为“问不倒、难不倒、气不倒、累不倒”的“四不倒”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引路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三)意志锻炼——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厌学始于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有些厌学的青少年也知道厌学不好,想摆脱厌学情绪,振奋精神,但往往浅尝辄止,主要是抗挫折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意志性格锻炼。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二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如升华法、补偿法等)减轻心理紧张;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等。

(四)行为塑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

出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高的成就动机,他们相信自己的人生能获得高成就,并且竭尽全力去实现。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当然,理想必须符合现实,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宇航员或体育明星,但事实证明,高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设计完成学业的步骤,让学生明白从大方向、长远来看,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未来工作和生活水平是成正比的。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完成学业的诸多步骤,特别是让学生知道迈向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完成学业之后获得的奖励,如好的工作和收入等。这是一个过程,要持续进行,并且通过多渠道逐步实现。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心理倾向。学生不厌学,不一定对学习有兴趣,但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一定不会发生厌学。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厌学现象的重要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1)让学生悦纳老师。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仪教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2)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4)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实际对学习材料补充其趣味性,给学生创设一种知识的饥饿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另外角度解析,使深奥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

3、运用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学习策略不当,不适合课程学习。学习策略来自于教师的直接指导,也可能来自于其他同学或朋友。学生在运用一种新的策略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务必努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修改,改变策略适合自己学习。如果学生发现策略起了作用,就会更有效、更频繁地使用这些策略,并在学习中不断试验策略的有效性,一旦采用的策略提高了学习成绩,学生就会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继而促使学生密切注意不同策略对学习成绩的提高程度。有效的策略学生会坚持使用,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给学生带来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适合课程的学习策略。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了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相信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这对学习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