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子·告子上》中有一个著名的片段: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孩子同一时间跟弈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心不在焉。结果迥然有别。
而心不在焉的那个孩子,我们可以说他是在假学习。
二
心不在焉,假学习。
现在不少孩子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被各种信息攻陷,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注意力很难集中。
比如上一周,我让一年级的小朋友看书,很多孩子翻了几下,就弃之一旁,跟同桌交谈去了,有的没看几分钟,拿起笔来画画了。很少有孩子真正静下来,认真地看书。
再拿在线学习来说,前几年在线课程大火,很多家长一掷千金,办了金卡,甚至续了一年、三年的课程,可效果却参差不齐。
有的孩子坐在屏幕前,眼睛盯着课程视频,手却在偷偷刷着短视频。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了啥,一问三不知。
还有的孩子在学校上课时,看似在认真做笔记,可心思根本没在老师讲的内容上,只是机械地抄写,完全没有思考。书上记得满满的,但知识真的还在书上,没有学到心里。
比如之前有位家长抱怨,孩子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关起房门,花好几个小时写作业,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后来悄悄观察才发现,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摆弄文具,真正专注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可不就是典型的心不在焉式假学习嘛。
三
表面文章,假学习。
现在很多学校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这本来是好事,可却被一些孩子钻了空子。
就拿制作手抄报来说,有的孩子为了让手抄报看起来精美,在网上找各种漂亮的模板,花大量时间在装饰上,而手抄报主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却只是简单摘抄,根本没有深入理解。
还有些孩子参加各种学习打卡活动,每天在朋友圈晒学习成果,可实际上对所学知识只是走马观花,根本没有真正掌握。
之前有个 “古诗词打卡” 活动,很多孩子每天只是机械地背诵一首诗,却不理解诗句的含义,这样的打卡,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长的虚荣心罢了。
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的时候,课本上被写得密密麻麻的,还用各种颜色的笔标注。其中有注音的、有意思理解的、划好词好句的,有的干脆到店里买了一本“精读”或者“细读”之类的,照着上面抄上去,自己并没有好好去思考。
我质疑:这样的预习有效果吗?老师笑言:有写总比没写好!那也只能这样“呵呵”了。
四
挂羊头卖狗肉,假学习。
现在,各类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一些所谓的 “思维训练班”,打着提升孩子思维能力的旗号,收取高额费用,可课程内容却只是让孩子做大量重复的练习题,根本没有真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还有一些 “国际研学营”,宣传时说能让孩子体验国外先进教育,可实际上就是带着孩子到处旅游,参观几个景点,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前段时间曝光的一些 “编程启蒙班”,让孩子玩了几个月的编程游戏,却连最基本的编程概念都没教,这不是欺骗家长和孩子吗?
说是深度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训练,却让孩子看电影。看了电影也没有进行鉴赏和剖析。孩子有电影看,确实喜欢。但不带鉴赏的电影,看了能有多少深度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然要跟平时电影院里看电影吃爆米花的娱乐活动不一样。
这些活动发生学习了吗?孩子在学习时受益了吗?好像甚少。
五
那真学习又是什么样呢?
真学习是孩子真心喜欢学习,兴趣驱动。比如喜欢阅读,一拿起书就爱不释手,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有一首儿童诗是这样写专心看书的: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真学习的时候,孩子会十分投入。学习时进入“心流状态”,忘记时间流逝。就像那些参加数学竞赛的孩子,为了攻克一道难题,可以废寝忘食,反复思考,尝试各种方法。
我小时候读的课本里的那些故事反映了这种学习的投入,比如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曾把马车后面当成黑板;英国的牛顿太专注于实验,把手表当成鸡蛋放进了锅里煮;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路上思考数学题,错把撞上大树当成碰上了人……
真学习是越学越有意思,每解开一个谜团,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会让孩子充满成就感,往往欲罢不能。哪怕失败也会乐在其中。
真学习更是越学越好,持续生长,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学习也越来越优秀。
六
真学习的孩子,书包里装的是好奇心;
假努力的孩子,笔记本上写的是应付事。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比谁更会表演努力,而是看谁能点燃思维的火花。
2025年的教育变革中,AI可以定制学习方案,大数据能分析知识漏洞,但永远替代不了的,是孩子眼里那簇主动探索的光。
也许现实中,假学习会普遍存在。但我们既然有了警惕之心,就会重视起来,识破假学习的伪装,科学筛选,向时间要质量,向时间要效率,引导孩子走上真正的学习之路。
那时,才叫:花时少,学习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