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阴茎″″阴道″成为课堂高频词:这堂性教育课为何让人热泪盈眶

当″阴茎″″阴道″成为课堂高频词:这堂性教育课为何让人热泪盈眶
2025年04月12日 15:22 北大云龙

在山东枣庄某小学的教室里,张老师正在跟同学们讲:"男生生殖器官叫阴茎,女生的是阴道。"台下的孩子们从最初的窃笑变得专注,眼神逐渐清澈。这段被3000万网友围观的课堂实录,像一束强光刺破了笼罩在性教育之上的厚重阴霾。

一、被"静音"的必修课

在多数80、90后的记忆里,"生理卫生课"总伴随着尴尬的咳嗽与仓促的翻页。某地小学曾做过调查,92%的家长从未与孩子讨论过生殖器官正确名称,65%的教师承认会跳过课本中"敏感章节"。这种集体沉默的代价触目惊心: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数据显示,2022年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中,87%的受害儿童因羞于启齿而延误报案。

性教育的缺失造就了荒诞的认知悖论:孩子们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却不知身体部位学名,青少年沉迷网络色情却对避孕知识一无所知。这种知识断层不仅关乎安全防护,更影响着整个社会对身体的正确认知。

二、一堂课的破冰之旅

张老师的教案堪称性教育范本:她用"内衣覆盖区域"界定隐私部位,将医学名词转化为具象认知;通过"不让告诉父母的秘密都是危险信号"建立预警机制;把法律条文转化为"伤害别人会犯法"的儿童语言。这种科学而温暖的表达方式,让性教育摆脱了传统说教的冰冷面孔。

课堂实录中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当有学生小声重复"阴道"时,张老师立即肯定:"对,就像说眼睛鼻子一样自然。"这种正强化训练正在重塑孩子们的认知框架,将原本蒙着禁忌面纱的身体部位,还原为客观存在的生理器官。

三、性教育是成长的疫苗

性教育本质上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在荷兰,4岁儿童就开始接触基础性教育绘本;日本小学通过"生命诞生"主题课培养对身体的敬畏。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早期性教育不仅不会诱发早熟,反而能建立健康的身心边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6-12岁正是建立"勤奋对自卑"心理品质的关键期。当孩子们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身体,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能力,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我的悦纳。这种教育,应该像接种疫苗一样成为成长必需。

那位枣庄教师在教室里向学生们讲解"阴茎""阴道"时,她讲解的不仅是两个生物学名词,更是对生命尊严的郑重注解。性教育从不是洪水猛兽,当我们在课堂上正视身体、科学讲解时,实际上是在为孩子构筑一道守护纯真的精神铠甲。这堂引发全网共鸣的性教育课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始于对身体的正视与尊重。

以下为张老师课堂内容的梳理↓

今天班会课的主题是一个较为严肃但可能让你感觉不好意思的话题——性教育

天气越来越热了,一些同学开始穿有些暴露的衣服,比如大领口、超短裙。如果你反驳我说这件衣服好看,我不否定你的审美,但是你可能对“隐私部位”不太了解。

首先为什么会有男生和女生的区别?因为男生和女生的某些器官不一样,这些部位就是我们的隐私部位,比如身上内衣、内裤能盖住的地方。这些隐私部位是不准其他人触碰的,我们也不要去触碰其他同学的这些部位。

这些隐私部位有它们的学名,也就是能跟医生、家长正确沟通的名字,男生的生殖器官叫“阴茎”,女生的叫“阴道”。为什么要把这个学名讲给大家听,因为我们长时间不好意思提及,导致很多同学即使受了欺负也不好意思跟大人表达清楚,使家长也轻视了这个问题。

那么这些部位谁可以看?只有正规医院的医生能看。像邻居、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们如果说“我跟你玩个游戏,不要跟别人说”,这是不行的。只要是不让你跟爸爸妈妈说的事情,都不行。

我们每个器官都有它该有的用处,眼睛能看,鼻子能闻,隐私部位也是。你要保护好它,勤清洗、换内衣,不能让别人碰。同样,你也不要伤害别人,不然你就犯法了。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