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0号开始,在很多币圈的朋友、前辈的帮助和介绍下,本人密集的拜访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最大的感触就是交易所和币圈的前辈极其冷静,而传统VC、二级市场极其疯狂,这就像在看一个挣钱的直播,屏幕外的人好像比屏幕内的人延时了60年。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1月初和3月初分别参加了两次传统VC和币圈融合的线下活动,发现币圈老人的思维和观点迭代的速度在越来越快,甚至币圈的分享嘉宾自己也在开玩笑说上周做的PPT到这周就已经不适用了。
可是观察下传统VC们讲区块链的PPT,还依然停留在三个月前。难道以学习能力强著称的VC们到了区块链世界就不灵了吗?根本不是,其实这个小圈子有点封闭,个人信誉、个人品牌像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一样被大家记录着,因此才会出现投项目、募集基金,可能打完一个电话,以太坊就打过去的故事,这在传统投资人看来应该是无法理解的。
再加上大部分从业者以85到92年的年轻人为主,不得不承认很多VC大佬是不会放下身价跟年轻人聊天的,这也自然造成了强大的信息延时。
既然如此,我不妨整理了一下最近很多人问我的问题,希望能给那些长期看好区块链技术准备进场的VC和有信仰的参与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怎么看待2018年的市场机会?
答:首先我个人认为2017年的的疯狂,跟爱西欧当然有关,但是底层逻辑其实是跟2016年比特币减半币价大涨密不可分。2018年明显已经进入一个慢熊市,有点像15年的币圈,这时候再谈发币,想挣快钱,倒不是不可能,但是风险极大。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割韭菜”这种思维用无间道里的一句话来总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因此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未来10年的巨大机会中,品牌和信誉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真正在这个圈里挣大钱的其实反而是很正直的人,更聪明的应该着眼2020年比特币再次减半时,提前做生态、技术上的布局,先在如何帮助他人成功上动动脑子。
2018年的机会一定不是发币拉盘,我倒觉得机会是:
● 已发币的优质项目给知名VC的已投项目做咨询辅导● 围绕交易所生态,帮助交易所海外拉新、拿海外支付牌照、布局海外媒体、社群运营。● 寻找海外顶级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团队,寻找其与传统产业的巧妙结合
为什么说是慢熊市?
答:首先,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用户增长都出现了瓶颈。这个市场上虽然说是几千万用户,可是细心算了一下,一共就那么点量,每个项目也就一两万用户,还大部分重叠,真实的频繁交易用户其实也就几百万,中国也就一百五十万左右。大量的VC在春节前蓄势待发,可是经历了2月6号的跳崖下跌,加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场外的资金大量入场的情况其实根本没有出现。
其次,市场回归理性,注重长远发展的顶级交易所在狠踩刹车,去年12月,顶级交易所每周能上十个项目都不奇怪。可是今天那些注重长期品牌效应的交易所,一周能上两到三个项目已经很不错,并且这些项目都是他们自己的投行团队投的, 甄选项目的严苛程度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像股权投资。毕竟交易所的核心诉求是保护自己的用户,让自己好不容易留下的用户挣上钱,怎么会透支自己的用户资源去让空气币项目拉盘走人?
最后,随着上游顶级交易所的上架收紧,加上项目的频频破发,导致投资市场、私募市场明显降温。年前那种看一眼白皮书,10分钟电话完就打币的故事,我再也听不到了。更何基石轮能上车的人,不是拥有强大人脉的VC就是很懂技术的程序员,翻了几次车以后大家都越来越精了,子弹也都快梭哈完了,一级市场明显回归价值投资的理性。
所以总结一下今天的市场与其说进入了慢熊市,应该说市场开始褪去疯狂,趋于冷静。
交易所的严格主要体现在哪儿?
答:好项目,最大的诉求其实都是要上三大顶级交易所的,因此上架的项目必须得由顶级交易所自己的投行团队来主导投资,他们自己来保证项目的质量,为不上架破发负责。因此,目前交易所的投行团队,不但逐渐开始有人去项目尽调,甚至还有科学家团队来审核公链项目的黄皮书。他们并不那么关注白皮书(我这里特别想吐槽很多白皮书还在写什么是区块链么……)最重要的邀请团队过来,考究团队的背景、既往成功经验、是不是已经财务自由、发币是什么目的?
同时,针对项目,他们会着重关注项目为什么要用区块链?区块链在项目所在的行业中解决了什么痛点?怎么巧妙解决的?为什么是这个团队解决?
最后,项目白皮书写得再好,没有demo都没有用,必须把demo做出来,有token的入口,而且这个token的设计还真的能在生态中发挥作用,最好是类似BNB这种方式,把利益真的能分配给每一个帮助项目的人,而不仅仅是激励。所以在看到别人发币盆满钵满的时候不妨也看看人人网发币失败的案例,参考上面的几个条件,可能对你调整项目方向有很大帮助。
目前参与的机会在哪里?
答:虽然市场的疯狂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因为去年爱西欧的火爆,导致大批的精英人才涌入区块链领域,项目的质量越来越高,甚至接触了很多国内外行业内头牌,本来能IPO的项目团队,也听说了有些国家也要进军这个流动性更高的市场。
在项目供给增加,需求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我建议有条件的可以关注以下三类项目:
● 底层技术。国外顶级技术团队,有既往成功经验和密码学、分布式计算存储等背景,做底层技术的研发,可以以股权的方式优先投资。
● 流量项目。拥有大量海外2C用户,尤其是金融业相关用户的项目,毕竟交易所最关注的是那些能给他带来大量交易用户的项目。
● 葵花宝典。细分行业中,已经拥有成功经验,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自宫”的项目。这的确像葵花宝典,大量的产业中其实有很多繁冗的利益既得者在降低产业的效率,如果行业三四名的项目,先“自宫”,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来降低中心化也好,去中介也好,利用区块链技术真正解决行业的痛点,来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并且项目的token不仅能让使用者受益,还能让使用者获得项目的定期分红,最终再人为制造通货紧缩。这种项目会因为创业者的格局在未来三年换道超车。
没有牌怎么上牌桌?
答:这是一片完全荒蛮的新大陆,遍地是机会,别人总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项目“发车”,我说根本不用去抢份额,要是觉得项目好,那就二级市场等着破发,买的价格比私募还便宜。
同时,我身边很多顶级的token fund,真实的情况是投资的项目量、资金量、比例全部大幅缩减,几乎一线都在布局2020年。总之就是投资得等等,反正就是少投,要投就投正直的天才团队和已经财富自由的产业大哥。
这个生态的食物链的顶端是交易所,最有钱的还是交易所,所以想想交易所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交易所的痛点是海外交易用户拉新、牌照、明星做市商团队,今年围绕这个想通了,不需要牌也能在今年上牌桌。
怎么看数字货币的演进和未来?
答: 今天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阿里、腾讯、百度等最顶级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离岸的,也就是开曼拥有着中国数量最多也是最顶级互联网公司,可是另一面开曼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骗子公司。
从区块链的思路来看,以太坊就像是一个数字货币领域的“新开曼”,一个全新的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更像是区块链世界的股权交易所,更重要的是它是刚性的结算货币。因此当我第一次接触以太坊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感觉就像看到了新浪第一次离岸上市的故事一样。投资说到底,关注的不就是流动性么。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是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的,所以这个领域的VC很清楚AI的迭代速度,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到了2030年如何能给送餐机器人付服务费?难道是给一张可以无限印刷的纸么?我相信数字货币从这个层面上可以第一次打通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交易界限,而且因为数字货币的激励,可以最大化促进AI的发展。
细心的观察,中国首富的变化,从黄光裕、王健林、马云、任正非(在我心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卖东西的。不同点就是股权从——黄光裕家族持有,CEO只是高级打工仔——到王健林家族和高管一起持有股权——再到阿里巴巴优秀员工可以持有股权——最后到任老爷子把股权甚至给了刚入职的优秀员工,自己只有一点几的股权。中国首富的演进开始变成股权分配格局的演进,所以下一家顶级的独角兽公司是谁?
2017年9月币安获得了黑洞1500万投资以后,时隔六个月,币安每天净利润1500万,创造了投资界独角兽孵化的奇迹,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种去中心化的思想才是下一个我认为的顶级独角兽具备的底层价值观。
虽然法律上对做这种token的设计有很多束缚,但是其他领域肯定会出现大量持有这种价值观的公司开始真正服务用户,并且让用户享受公司发展的红利。
应该参与主流的区块链项目吗?
答:这个几乎是所有人问的最多的问题,目标价是多少,仁者见仁,只是我觉得买不买你得先抛弃法币思维,先问问自己能不能看淡腰斩。因为在币圈思维中,货币大幅涨跌是很正常的事,大家的心态都已经佛系,并且已经在用ETH来做硬通货。
但是这里要奉劝各位,投资数字货币风险极高。
对区块链的反思和感悟?
答:去年四月的时候第一次听吴军老师提到区块链跟踪经济, 我当时还认真的推演了一下这个技术演进的逻辑,并跟华为做技术的发小长谈了对此事的看法。当时的结论是一个改变历史,改变生产关系的底层技术,但是时机未到,因受制于琐事并没有再继续深究,我总结为思考的懒惰导致时机洞察的迟缓。
因此当朋友在那个时点劝我买比特币时,不是我心态不开放,我觉得是探究理解深度不够,限制了自己的判断力, 因此错过了一次财富自由的机会。所以我当时在日记上写了一句话——时机的把握开始越来越仰仗认知的深度。
其实币圈真正挣上大钱的根本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就像新疆根本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危险一样,媒体总是会把那些极小的事情极大化的放大。我倒是看到很多token fund 赔的很惨,真正挣上大钱的基本上都是那种提前至少两三年甚至十年布局,学习能力惊人的修行者。
所以薛老发的那个微博状态时我感慨很深,薛老一辈子都在以最开放的心态向年轻人学习,所以小灵通、互联网、区块链每一次机会他都踏准了。币圈很神奇,扑克牌上的大佬们都特别亲和,跟股权市场上完全不一样,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的亲和、包容、格局和勤奋帮他们抓住了每一次机会,更不一样的是这些已经财富自由的大佬们还在比股权市场的人更勤奋的工作着,你说是为了什么呢?
结语:当我们真的开始放弃接触新鲜事物、放弃刨根问底的探究和独立思考时,我们就老了,我今天的认知到明天可能就会被彻底推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