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莫干山水路上的几座桥

去莫干山水路上的几座桥
2023年03月19日 14:47 南太湖

◎朱炜

翻开美国汉学家孔飞力著《叫魂》,因其近乎巴尔扎克式的笔触对中国社会细分阶层的陈述,加之颇为惊悚的标题,让许多读者像读小说一般被吸引。当读到德清、仁和、萧山、海宁、胥口、吴县等地名时,别的读者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德清的读者,这些地方就在周边数十里的方圆之内,甚至在莫干山顶可以望见的视野之中,这种异样的体会尤为森然和真切。

大运河上的古石桥很多,也比较相像。1906年3月1日,荷兰人迈耶在水路途经一座石桥时拍摄了一张照片,标注“我们的小船经过一座坚固的石桥”。在今天推测,不知是塘栖镇西武林头的五福桥,还是另一座模样相仿、建造更为精致的武林桥?“onthewayto-Mokansan”,在另一位未知拍摄者留下的去莫干山之水路的照片上,我们仿佛见到了同样的一座石桥,桥型优美,桥体高耸,薄拱半圈,环如半月,桥洞两旁长系石顶端雕有吸水兽,明柱上隐约刻有桥联,属杭嘉湖平原众多单孔石拱桥中佳作。

莫干山避暑人士沿大运河从杭州拱宸桥出发,先驶经塘栖镇,过武林头,过大虹桥,入德清老县城东门城桥,走县桥河,出西门城桥,从朱家角,汇入马厄河(导流港),再往前到原武康县境了,前溪接阜溪,直达三桥埠。莫干山水路沿途风景旖旎,光影迷离,特别是穿过几座古石桥、水城门,使人印象深刻。

相传大虹桥下有燕巢,德清城内科甲必盛。而晚清大学者俞樾祖居就在大虹桥东二里,俞樾曾为桥篆额并题诗:“大虹桥下是通津,藤蔓牵缠已满身。古语磨兜坚最好,愿题桥柱示行人。”(磨兜坚,含诫人慎言意)百年前,船夫会照例提醒避暑客,过桥时不要说话,这是一种古老的江南风俗。莫干山早期避暑人士伊文思往返上海与莫干山之间,频过大虹桥,伊文思图书公司后发行了一枚大虹桥明信片“TehTs-ING——SpiritBridge”,意为通灵桥。1919年出版的美国人爱丽丝·布罗克韦著《远东来信》中也配了大虹桥照片,桥上面爬满了木莲藤,照片说明为“BridgeAcrossCanal,BetweenHangchowandSan-japoo”(从杭州到三桥埠经过的运河桥)。

德清的上下水城门与城墙大约同时期建造,为江南各县城罕见。德清东门城桥是下水城门,不仅沟通陆路交通,还能控制水路进出。1767年,还是清乾隆盛世,东门城桥坍塌了。德清知县阮芝生从邻县仁和县(今杭州市余杭区)雇佣了一个叫吴东明的石匠重修。吴石匠带人迅速开始打木桩入河,其间一个叫沈士良的德清人找到他。坊间流传,石匠拥有魔力,在修桥时打桩入河,只“需要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片上,贴在木桩的顶部,这样会给大锤的撞击添加某种精神的力量,人们称之为‘叫魂’。那些因此而被窃去精气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去。”沈士良平日里受尽了两个同住的侄子的剥削折磨,讨不到公道,想到诉诸于这种神力。吴石匠觉得蹊跷,害怕因附和这种诡异的讯息而致自身受损,于是叫来一班人把沈士良扭送到县衙。但事情却并未结束,相反这仅仅是故事的序幕。孔飞力据此写成了《叫魂》,书中用了《湖州府志》中的《德清城图》,并注“在城郭右侧及左下侧可见水门”。

1868年,清同治七年,德清东门城桥重修后为五孔石拱和石梁复合桥,迎水面桥墩处设四个戗水石,并有凹槽,可以闭启水城门。就是这座桥,与簰头六洞桥太特别了,以至于商务印书馆在发行莫干山明信片时将此误标作“莫干山五眼桥”(FiveArchBridge,Mokan-shan)。因洪水冲刷,老东门城桥桥墩下沉倾斜,1984年改建成单孔净跨50米的助拱桥。德清籍旅英学者孙德祖在英文版《Reminis-cencesofMyYouthfulDays:Fro-mEastChinaSeatoMiaoMount-ains》(我的年轻的岁月:从东海之滨到苗岭)中特意用此桥作为插图。而今新的东门城桥作为德清县第一座设计施工的钢结构桥梁,若上海外滩的外白渡桥,但无论如何,它成了一段独特历史的原发地。

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有诗云:“碧水翻从城里过,青山直到县门来。”县桥河,因县桥而名,和县东街、县西街平行,是一条东西向的市河,舟楫如织,是德清往湖州及武康的主水道。船入县桥河,依次穿过孩儿桥、县桥、西门城桥,两岸人家鳞次栉比,且因河道仅两三丈宽,不是隔河相望,而是相看。这一段水域清澈见底,水气中夹杂着豆麦水草的清香,河中游鱼可数。

孩儿桥,原名清河桥,又名会瀛桥,宋治平年间始建,为单孔石拱桥,桥栏有云拱浮雕、莲瓣望柱,桥身青藤缠绕。孩儿桥之名,疑桥畔为古时售卖泥孩儿的场所。民间传说,早年有徽州朝奉来此寻宝,夜深人静之时,有全身透明亮晶晶的精灵爬到桥上,朝奉在此守候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桥底得一镇桥之宝——青玉宝蟹。

当莫干山避暑人士从孩儿桥下过时,孩儿桥畔的清溪小学正放暑假,若说莫干山是中国避暑胜地,那么县桥河则是许多德清孩童游泳嬉戏的水上乐园。还是科举的年代,县桥河南岸丁家弄和赵家弄的弄口都建有木门,一到晚上门就关上,学子们就在家里挑灯用功,一片琅琅读书声。祖辈们总说:“德清是文人之地,而新市才是商贾云集的市镇。”

县桥,本名通济桥,因位于德清县衙前,为车骑出入之衢。老县桥桥拱很高,桥栏石上还加装铁栏杆,1971年老桥拆除。著名导演沈西苓1904年出生于丁家弄,走出丁家弄便是县桥,小时候他常与许多孩子在县桥上玩耍乘凉,而热闹的德清的十字街头或许是他后来的电影代表作《十字街头》的原素材。沿县桥河还有几处颇有典故的河埠,如赵家弄的榜眼河埠以及靠东面的许家河埠,天官府对面的谈家河埠,都是两头通的,当地人称为“两老出河埠”。那是徐家、许家、谈家祖上出巡或迎客的地方。为使县桥河长清,不负清河之名,每隔数年都会疏浚一次,老照片中县桥还是重建前的旧石拱桥。

到西门城桥了,西门城桥原亦有水城门,与城墙相连,其上旧有柳侯祠。柳侯即唐天宝年间德清县令、柳宗元的祖父柳察躬,其实就是德清的城隍,当地人称“绿老爷”,其形象朝东面坐,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书,看着两条弄里的莘莘学子挑灯夜读,求取功名,所以香火很旺。俞樾著《春在堂随笔》还记载了一段亲身经历的关于柳侯的奇事,并为柳侯祠撰联,中有“幸叨枌社荫”之句。

据胡家琪先生回忆,旧时农历九月初三是城隍老爷的生日,有庙会,也是县桥河最忙碌的季节。那些外来的生意人、艺人、小贩都以船为家,唱着“小热昏”卖梨膏糖的艺人还会说些“城隍菩萨”的典故:一说绿老爷是文殊菩萨的管家,掌管着一方的教育;一说到了秋季,绿老爷就要巡视管内各户,人们为城隍祝寿,让他为当地居民带来福分。

老西门城桥于1978年拆除。桥旁古樟粗大的树干下留有一个很深的洞穴,据说是天雷轰的,但树干依然苍劲挺拔,若一把撑开的巨伞,为路人挡风遮雨。

去往莫干山之旅,一派江南水乡风景和风俗。1918年,南浔嘉业堂主人刘锦藻同桐乡人沈醉愚游莫干山,回经德清登岸入城,有唱和诗十余首。而1925年,莫干山避暑人士就想到为旅程拍摄纪录片,后取名《AnOrientalVen-ice》(东方威尼斯)。电影放映时有一行字幕,“Becauseofitspic-turesquecanalstreets,SanChi-aoPuisoftencalledthe ‘Veni-ceofChina’”(因其风景如画的运河街景,三桥埠常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莫干山水路终点是三桥埠,但更多的是意在赞誉水路精华的一段——县桥河。

(来源:我德清客户端;作者: 章毅;编辑: 采编中心供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