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简史与食堂焦虑

食堂简史与食堂焦虑
2019年03月21日 00:01 秦朔朋友圈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56篇原创首发文章

在媒体里,中小学的食堂总是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最热的莫过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随着舆论发酵不断出现新进展。其校长被解聘、成都温江区教育局及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被停职检查的同时,警方也通报了社会上个别人伪造信息、煽动事态的情况。

学校食堂,随着教育焦虑,衍生出了新的焦虑类型—— 食堂焦虑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被波及。因为受害对象是弱势群体、未成年人,所以特别容易得到舆论的关切。

食堂,食堂,总是与学习和工作两项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分不开。随着我国温饱问题的解决,饮食自由,成年人的吃饭问题由更商业化、社会化的机构提供,且成年人的肠胃,特别是中国人的肠胃抵抗力在全世界都数一数二,大部分人都有铜墙铁壁式的中国胃,可能问题发生了也不明显,所以“食堂焦虑”目前主要发生在了中学阶段及以下学校。

几乎没有人梳理过食堂的发展简史。那笔者就试试吧。

其实原始人烤着火,一起吃着猎来的兽、摘来的果,就是食堂的雏形了,食堂雏形就是同堂共食的地方。原始社会后期,同堂共食的习俗就加强了,若干家族,合成一个团体一起吃饭。古希腊的奥诺羯利亚部族的王——意大卢(Italus)制定了若干法律,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公共食堂。

古希腊的公餐制度(Common Meal)很普遍,从克里特到斯巴达等,都在推行。荷马史诗《奥德赛》记载了“人们分作九队,各五百人,每队准备了九头公牛做牺牲”。这与祭祀密切相关,仪式结束后,无论贫富人们面前都放着同样而等份的食物,穿着极为朴素的服装,一起用餐。公餐的食堂分为:卫所食堂、行政人员食堂和神职人员食堂。治理修明的城邦都会建立公共食堂,已显示其爱护平民的倾向。公餐费由公款支付,也有私人支付的。据说古希腊公民在执政期间,必须到公共食堂就餐以便与执政人员接触交流沟通,会餐的伙食补贴是执政人员的薪俸之一。食堂从一诞生就是一件关乎宗教和政治的事儿。

而中国呢?这里我想要先说说“食客”。“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即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出谋划策的门客。《史记·孟尝君列传》写道:“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简单解释一下,孟尝君养了几千个食客,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菜,有一个刚来的侠客以为自己吃的比主人差,一怒之下,不吃走了,孟尝君连忙端起饭菜给他看。侠客看了,是一样的,觉得羞愧,就自裁了。看来食堂无论贫富贵贱,大量群体集体用餐,且吃的都一样差,是有历史渊源的啊!

另外,请注意!在我国古代,能吃“食堂”的都是官差。相传在秦汉时期,尤其在西汉时期,朝廷对优秀的大臣都有特别的食物供给。到了唐朝,则有了根本性变化,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中记载,唐太宗为了实现“克定天下,方勤于治”,不得不延长每天朝会的时间,于是给官员们提供一顿早餐,免得他们饿肚子议事。后来这样的“公厨”得以推而广之。晚唐蔡词立在《虔州孔目院食堂记》中称:“京百司至于天下郡府,有曹署者,则有公厨。”天子请客,俗称“天厨”,对象当然都是大官。不在出席朝会范围内的其他在京官吏,都在本部门公厨享用工作餐,称“百司官厨”,其中档次最高的是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厨,简称“堂厨”。《唐会要》记载,唐高宗时期,宰相们在一次以“政事堂供馔珍羹”为主题的会议上,提出削减政事堂的伙食,因遭到了反对而罢议。有人说,公餐好,说明君臣之爱深啊。那时候,官员的“单位食堂”体系就建立得很完整了,不仅京城有“天厨”、“堂厨”、“百司官厨”,各级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亦各有本署公厨,如“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节度使院食堂”等名目。一般科员或办事员吃饭的食堂,称“吏厨”或“佐史厨”、“府史厨”等。治大国如烹小鲜,管好各级官员的胃,才能更好地勤政为民吧!

另外,据说,唐朝不仅发明了“单位食堂”,而且还将分餐制变成了合餐制。因为那时椅子从西域引进来,大家再也不用席地而坐了(注:所谓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筵在下,席在上),另外受到游牧民族烹饪和进食习惯的影响,合餐制越来越成为日常主流。

除了“单位食堂”外,受佛教影响,斋堂也是另一个食堂发展的“流派”。晋法显《佛国记》:“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斋堂即五观堂,寺僧吃饭的“食堂”。所谓五观,即僧人吃饭时应有的五种思维境界,即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

封建时代后,民国时期,值得一提的就是,有了新式学堂,新的大学后,学校食堂就开始发展起来。以前的私塾学生,都是回家吃饭或者自己带饭的。据说,清华建校之初,有人这样改编了校歌:“铲子锵锵,铃儿铛铛,全体学生,来到食堂。鸡鸭鱼肉,烩炒一盘,大家举箸,杯盘以光。”形容学生们在食堂抢饭菜的情形。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产物。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到空前发展,“公共食堂”的设想是美好的:“一日三餐,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正劳动力吃干,半劳动力和小孩吃稀”。这一“美好事物”持续两三年就宣布告终,不过让“食堂”、“大锅饭”等这些词更加具备了中国特色。食堂都是大锅烧饭,而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食堂,人们都是在单位食堂凭票吃饭买菜。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食堂的定义是:设于机关、学校、厂矿,集体用餐等企事业单位,为供应其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的非盈利性场所,统称为食堂。注意,在定义里它是非盈利的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高校改革、中小学改革,单位食堂早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外包、社会化、市场化经营成了主流。改革开放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也让食品消费变得追求质量和自由。

有人总结了改革开放与食堂发展的关系称:

改革开放1年:窝窝头、咸菜疙瘩、稀粘粥;

改革开放10年:小馒头、水煮菜、小米稀饭;

改革开放20年:包子、水饺、大馒头,荤素搭配,八宝稀饭,茶叶蛋;

改革开放30年:馒头、包子、面条,热菜、凉菜、荤素菜,各种米粥粥和豆浆;

改革开放40年:花卷、面包、小馒头、油条、馅饼、肉包子、两荤两素特色搭配、各色粥、酸奶、果汁……

但中国食堂的特色依然明显,国外学校、公司的食堂更像餐厅,比如为人称道反复举例的Google公司,在总部搞了一条美食街,装了二十多家餐厅,品质由大厨把控。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园区、公司的食堂,还都停留在用5到15分钟填饱肚子,随便对付一顿的带着计划经济影子的温饱阶段的水平,忍受平庸、简单、重复甚至不卫生等等,因为足够便宜且不用每天中午动脑子想吃什么,也还有一大批吃客。不过,到了现在外卖盛行的阶段,食堂的地位在不断下降。

有人总结财务自由分为9个阶段:菜场自由、饭店自由、旅游自由、汽车自由、教育自由、事业自由、医疗自由、安居自由、国籍自由。排在初级阶段的就是菜场自由和饭店自由。前阵子还流行过“车厘子自由”,这应该归于菜场自由里的细分环节吧。

中国特色的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其实舆论的存在感很低,除了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外,在人们的生活中,连拍照发朋友圈的兴趣都没有,完全没有话题感,且多年来未有本质变化,始终,大锅做饭就是没味道。食堂就代表着,选菜、洗菜、做菜都是凑合和随便的水平,也怪不得工作人员,因为工作量实在太琐碎太繁重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校食堂的“食堂菜”搞过一些花样,西瓜炒肉、西瓜梨子炒肉、韭菜豆腐土豆泥、西红柿皮肉片、凉拌黑豆腐、月饼炒辣椒、玉米炒葡萄、番茄炒菠萝、哈密瓜炒里脊、榴莲炒猪肺、葡萄炒猪尾巴、香蕉炒猪肝、苹果炒猪血、清炒橘子等等。但这样的创新似乎毫无意义。

此外,饭店自由在发展,食堂的替代品太多了。越来越多的白领在吃有牛油果的草,虽然最近流行说,所谓的健康食物其实都是假象。

食堂焦虑其实是普遍的。大家都在盼望美好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至少有五天时间是要吃工作餐的。一周五天的中餐,特别是对于没有照料自己生活能力的中小学生而言格外重要,连同教育焦虑,目前找不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案。自己带,自己送,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

其实现代食堂就应该成为这样的地方,不为应酬,不为交谊,就只为肚子饿了,要吃饭。他们和食物之间因而有一种单纯干净的关系。单纯干净的饭菜和社会关系,那才是真正的饮食自由。

食堂就是小社会,食堂诞生本就是为了工作,本身就是焦虑紧张的工作氛围下极短时间的放松。有些人成群结队吃饭,有些人很孤独地吃,不知道对面、身旁、斜对面会坐着谁,就像微信群一样,有人说话,有人潜水。给予每个人方便就是给予每个人自由。

还是希望有一天中国食堂真的改个模样,那么,全面小康社会算是建成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