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仍需注重实事求是

复工复产仍需注重实事求是
2020年03月09日 19:55 秦朔朋友圈

当前,我国疫情基本趋于稳定,复工复产迫在眉睫,也已经“在路上”,进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的阶段。

我们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功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有些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可能做了一些没必要介入的事。比如统计复工复产率。

政府部门有必要事无巨细地知道每个园区、每个行业、每家企业的复工情况吗?作为一种宏观上的掌握可能是需要的,但你知道了情况不会变好,你不知道情况也不会更差。每天统计,“我很努力我很忙”,但网络上有很多基层工作者和企业员工都表示,一天要接受七八个部门的调研,疲于应付。

前一段,中央领导就曾批评防疫中的形式主义,如湖北某乡镇“一天能收10多个部门的文件,都是安排防疫工作的,看上去好像都很重视,实际上没有一个文件、一个部门帮我们解决一个口罩、一瓶消毒水的问题”。当下进入复工期,仍需防止形式主义。

更有甚者,现在不仅统计复工复产率,还要评比、要制定KPI。有些地方,每天要对每个县市、每个街区的复工复产率来一个大排名,最后一名的那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就要受罚。有些地方,每天规定复工复产率要有几个百分点的提升,或者规定达到百分之多少。比如规定服务业企业用电量要恢复到正常时期的90%,但是目前是一律不允许开空调,随便想一想就知道,服务业企业的用电量我们不说大头吧,小半就是空调,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恐怕并不能起到正向作用吧?

现在技术发达了,不仅通过层层调查和统计,还通过电力大数据、车辆里程数据等来考核。据《财新》披露,有些地方为了满足上级要求的电力复工率,逼着企业老板把机器开着空转,有些地方为了满足物流车辆里程数要求,让司机开着空车在高速公路来回跑。这样弄出来的数据,其实也是在误导上级。

道理大家都懂,企业是一个经营主体,条件符合、市场需要,他们自己自然会复工复产,他们是最着急的,因为事关他们的吃饭问题甚至生死存亡问题。哪个企业老板会能开工不开工,能生产不生产的?哪个工人会能上班不上班待在家里坐吃山空的?

市场有规律,疫情也有规律。疫情是全国性的,产业链也是全国性的。不可能某地复工复产率特别高而别的地方都不高,这是现代产业链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也不可能说上千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到一半返城,结果复工复产率高达八九成,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在生产吗?尊重这些基本的客观规律,有关部门只要谦卑一点就能学会。

在复工复产中,有关部门要做的事,第一应该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困难。不是说政府不应该去调研或者不能去调研复工复产情况,这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每周一次足矣。而且调研的内容不是复工比例,而是没有复工或者复工慢的原因、困难。比如物流不畅通,那么想办法针对驾驶员制定一套防疫措施,比如允许运输物资,但是运到以后驾驶员不在目的地下车——卸货就行了嘛!比如产业链不通,那就要想一想,原料都来自自己辖区之外的企业,那你也管不了啊,对不对?机器打开,产生用电,也不会有原料的,不是吗?又比如没工人,有地方就买火车皮去拉工人。

第二是责任导向,勇敢担当。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本身就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在疫情的复工复产中,市场不足最大就体现在企业抗疫防疫能力的不足,包括疫情信息不充分、防疫物资不充足等,政府则恰恰拥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信息以及调动社会资源的权力。因此政府应该做的是,动态制定明确的复工复产标准和人员返岗机制,尽力为企业提供防疫物资或购买渠道。然后呢?经过批准复工的企业和工人,万一发生病例,政府更多地帮扶。为企业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才是真正担当。否则,一边要求企业复工复产,一边又规定重罚发生病例的企业,那政府部门的责任就是负责统计一下情况吗?

总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才是辩证法,尤其要尊重客观规律,市场规律,实事求是。我们吃形式主义的亏已经够大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