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爷爷,30年遍尝中国3000碗面,中国面,太香!

一个日本爷爷,30年遍尝中国3000碗面,中国面,太香!
2020年11月28日 00:00 秦朔朋友圈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3k+·

中国人吃面,已有3000多年历史。

在众多中华美食中,面条超越了饺子汤圆、甜咸豆腐脑、肉粽枣粽之争,顺利成为“一统”天下的超人气选手。

东有葱油、黄鱼;南有沙茶、鱼丸;西有油泼、BiángBiáng;北有冷面、炸酱……其种类之繁多口味之丰富,让意大利面侧目,让日韩拉面折腰。

就有这么一位日本爷爷,以痴迷中华面食出名。

花了小半辈子的时间来中国吃面、拍面、赞美面,并把这段常人难以拥有的美食经历写成一本书:《只为一碗好面》。

这位爷爷叫做坂本一敏,1941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专攻美学美术史方向。

就职于日本近畿旅行社,从1974年负责中国相关业务开始,坂本一敏就开始了长达27年的中国旅游业务。

访华次数超过290次,去过中国2000多个地方。从一开始觉得中国面条不过如此,到吃了3000多碗面,坂本的小半辈子都在中国刺溜刺溜吃面条。

近30年的时间里,坂本一敏跑遍中国450多个市、县,边设计旅游线路,边寻找当地特色面食。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辅以大量的纪实图片,不仅记录了中国的面食文化,还对面食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了还原。

你或许吃过北京的炸酱面、陕西的梆梆面、新疆的拉条子,但是你听说过尼姑面和马肉米粉吗?

更有坂本精彩刺激的旅行经历,和对30年前至今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从一碗碗面中,看到历史的痕迹,中国的风土人情,经济的发展变迁,堪称一本集美食、游记、社会记录于一体的宝藏书!

全书432页,精心挑选超过400张作者实拍照片,内容丰富。

插图皆为作者使用胶卷机拍摄,非常有颗粒感和年代感。历史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都可以从这些不精致但真实的作品中,感受当年的氛围。

精选作者15幅精美手绘作品,特地制成15枚藏书票,每本书随机赠送一张。

从这些藏书票里,你能窥见中国社会的一角,也能看到作者近30年寻面之旅的珍贵回忆。

今天,这本《只为一碗好面》在美食台独家首发。

翻开书,就可以跟着作者跑遍中国,说不定还能看到来自你家乡的一碗好面。

面食爱好者、旅行爱好者甚至摄影爱好者,千万别错过!

《只为一碗好面》,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59(图书定价¥ 88)

特惠到12月2日23:59

为什么想吃遍全中国的面?

从被中国面条气到,到认认真真为它们写书

“中国面难吃,尤其在吃团体餐时。”这是坂本一敏对中国面的最初印象。

1984年9月,坂本在南京金陵大饭店点了当地名吃南京牛肉面。他用一种近似古怪的方式,要求后厨做了三碗面,不出意外,每一碗都是“一大坨、软塌塌的毫无滋味。”

坂本在书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因为我很气愤,明明具备做好一碗面的条件,无论是食材、调料还是技术,可偏偏就是不好好做!”

带着一肚子气,坂本继续在中国出差。他要转机去兰州,与当地旅游部门讨论敦煌旅行。

到了兰州机场已是深夜,坂本辗转到兰州友谊饭店。安顿好自己后,就出来溜达觅食,寻到一家“看上去相对比较干净的店”。

“自1978年开始,中国在经济方面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但我实在没想到,城市里私人经营的小店能如此兴盛。”

随着文字,我们也和坂本一同进到这家36年前的店里。

“(进店)看了一会儿我发现,要先买餐票,然后交给后厨,最后把自己的面碗端到桌上……那个年代,中国的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买猪肉、食用油、米、面等需要各种粮票。”

没有粮票的坂本,在买面时,还被“多收了两成的钱”,并且在书中透露:“据说在以前,如果没有粮票,这碗面是绝对不可能卖给我的。可见,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变革。”

也就是这碗被迫多付了钱的面,改变了坂本对中国面的看法。

“挑了双看起来还算干净的筷子(那时还没有一次性筷子),挑起一大口,太好吃了!汤味足,面筋道!和在南京吃的面完全不一样啊!”

“那次在兰州各个不同店家吃到的牛肉拉面,没有一家是不好吃的。我这才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中国是有好吃的面。我由此断定,中国其他地方一定也有好吃的面的存在!”

翻开书,“吃”遍全中国的面

在书里,我们可以跟着坂本一敏的脚步,走遍中国大地,“尝”遍各地或大名鼎鼎或不为人知的面食。

内蒙古赤峰永和顺餐厅的刀削面。

作者对其评价为:“至今我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刀削面”。

河北藁(gǎo)城宫面。

一根根面都是中空的,取一根面插入茶水中吹起,真的能吹出泡泡。

山西面里,有种做法叫剔尖。

用尖尖的筷子把装在容器中的软塌塌的面拨到开水锅里。落入汤锅中的面就像鱼儿在水中跳跃,所以又叫“拨鱼子”。

这幅拍摄于1997年7月20日的照片,就记录了当年这位师傅剔尖的样子。

河南的特级面点师傅陈师傅在制作龙须面。

龙须面,是将大块的面剂子对折的同时,拉抻两端,使之变细。对折一次拉伸成2根,再对折,就变4根。

不断反复,重复10次时,面就已经变成1024根,此时的面已像丝线一样细密了。如此拉伸12次,就成了4096根。

架在中朝边境上的桥,河对面就是朝鲜。

《只为一碗好面》,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59(图书定价¥ 88)

特惠到12月2日23:59

除了美食,更有关于彼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以北京为例,坂本记录了第一次来北京时的新鲜感受,也能让我们对上世纪老北京有一些“穿越时空”的了解。

“地铁修在了古城墙的城迹之下,是环状线,环状线以西延伸出去是东西线,无论坐到哪站都是一个价,2角。

我住的公寓在地铁建国门站附近,所以经常坐地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市内转来转去。北京城的南北比东西稍长一些,8公里多的样子,慢慢步行要3个多小时。

用自己双脚走了一遭,意想不到的是,沿途历史遗迹(文天祥、欧阳予倩故居,恭王府,茅盾故居等等)比比皆是。迷途于胡同中,瞬间恍惚穿越到了旧时光,开心异常。”

还有在北京家庭吃面的别致记录。

“1990年,我赴任北京也将近1年时间。在事务所工作的中方雇员们也渐渐得知我喜欢吃面,并且四处找面吃。一天,我被邀请去家里吃顿家常便面。

以前,邀请外国人来自己家里是要经过街道居委会批准的,外国人想要接触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的机会几乎为零。”

“我要去的这家,在一座18层大楼的第17层,当然有电梯。中国好像有‘7层以下建筑可以不设电梯’的规定。

三室一厅,和双亲、弟、妹,5人同住的家庭,稍显局促,在中国属中上水平。”

北京夜市小摊儿

在北京家庭吃到的臊子面

甚至还公开了古早美食——水引饼的神秘做法!

水引饼,现在被公认为面条的鼻祖。关于制作方法,北魏(约6世纪)人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里有记载:

“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目录也设计得别出心裁。

地点、时间一目了然,每个地方的特色面做成小图标,非常有趣。

美食带来的温暖和美好,可以穿越味蕾,直击人心。

和作者一起,寻一碗家乡面,感受生活和世界的种种模样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