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一记耳光

来源:秦朔朋友圈

对于网上热传的“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事件,河南省有关部门正在深入调查。无数国人都等着看这一记耳光的结果是什么。

昨晚听一位中央媒体的老记者说,他在基层采访几十年,这种情况其实见怪不怪,村里、乡镇、县里,干部素质没那么高,工作压力又大,碰上一些“不听话”的,骂几句、打一拳、踹一脚是常有的事。而且,人们习惯了“服从上级”,官大一级压死人,成了一种社会无意识,慢慢也让为官者习惯了高高在上,对下面骂骂咧咧也觉得无所谓。

老记者说,这种风气确实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一是现在国家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官风、政风涉及到治理问题。“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老百姓是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理解政府形象的,对这一记耳光的处理就是一块“试金石”。

二是老百姓的权利意识在提高,人人平等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价值观,对于不平等,过去能忍现在不一定愿意忍了,现在又有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民众反映与社会参与通道。

央视热评指出,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官威”必须灭,官德不能丢!从严治吏,刻不容缓!

新华视点发布微评说,人们高度关注这“一记耳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干部耍官威、搞特权现象的深恶痛绝。在一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以权压人,“一把手”俨然成了“一霸手”,扭曲了一方政治生态。

从这些央媒的定调看,济源市委书记打的这记耳光,其政治生命要付出的代价很大。而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的代价更大。

这一记耳光还让人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之后为何连个歉意也不说,还在调研时说“我要有抢当时就毙了你”“良心大大的坏了”?!

秘书长只是因为在早餐时坐的位置不合书记的心意,辩解或顶撞了一句,就落的如此下场,济源的风气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完全是错的东西,因为是书记,现场的亲见者个个都像失明失忆,无人说个不字!

如果不是秘书长气得住院,妻子忍无可忍把事情捅到网上,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本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结果却弄成以权力为本位的官本主义。多年来一直在整肃这些现象,却无法消除,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俞可平教授多年研究中国治理问题,他认为,“官本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绵延数千年,不仅有其长期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实基础,而且必定有其契合国民性的合理因素”。

在官本主义条件下,权力成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准,也是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属性的决定性因素,官位的高低甚至成为评判知识文化水平和伦理道德水平的标尺,官阶越高,似乎掌握的知识就越多,伦理道德水平也越高。

同时,官本位也是一种等级制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官僚体系内部,权力的从属关系决定着人身依附,下级权力附属于上级权力,下级官员依附于上级官员。下级在上级面前没有独立人格,上级对下级往往肆意侮辱。

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平等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存在官员特权阶层,相反致力于消灭官民之间的对立。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官员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公仆。在法治下,包括执政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允许有法外之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破除“官本位”观念。可谓切中要害。但从济源市委书记给市政府秘书长的这一记耳光看,有权就任性,颐指气使,端架子显威严,这些封建主义的遗毒,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存在在不少干部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里。

要让这一记耳光绝迹,从根本上说,必须通过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重塑社会的政治伦理,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公民教育,破除权力崇拜,让每一个公民明白,公民的权利本位而不是官员的权力本位,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如此长期努力,才能消除官本位观念,真正净化政治生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