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便好,可缓缓归

思念便好,可缓缓归
2021年01月23日 08:00 秦朔朋友圈

来源:秦朔朋友圈

中国历史上不返乡比例最高的一次春节即将诞生。“回不去了”“退票了”成了朋友圈动态里的高频词,疫情是一场躲不过的瓢泼,淋湿了太多的身心。世界变化太快了,那些撕裂、委屈、不安、彷徨、无助与无常,蔓延在人们的内心里、现实里,可能要持续几年,很多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日常再也回不去了。

有些人砥砺前行甚至付出了生命,有些人拥抱变化守护家人。亲爱的朋友们,你是否还有人可以一直爱着?有人可以思念着,守护着?可以与谁共守朴素的高贵,简单的美好?

苏东坡写过《陌上花三首》,记道: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缓缓归”的故事是这样的:

吴越王钱镠在还没有成为一国之君前,有个原配妻子戴氏,是杭州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她陪着钱镠打仗奔波,颠沛流离。而在钱镠成为吴越王之后,也对戴氏不离不弃,很是爱护。

戴氏经常回娘家,考虑到从临安到碧浪村的一段路上有陡峭的山路和湍急的河流,钱镠便拨款派人修路,护妻宠妻力满满,还经常给她写信。

有一年春天,戴氏又回娘家了,钱镠处理完公事之后,又开始思念爱妻,眼前是西湖堤岸的万紫千红,相思之情便更多几分。于是提笔写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大意是,“花都开好了,你在路上好好欣赏,慢慢地回来吧,我想你了。”欲催归而请缓,浪漫至极。

两个缓字,表达思念是深层的,慢慢地从内心深处长途跋涉而来,这种心绪不是我们焦虑浮躁的现代人能懂的,人间最深最雅的思念,莫过于此。

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唯留下这诗意包裹的思念,千年传递,经久不衰。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思念是一股无处不在的绝美力量。在现代书信里,思念也是永恒的主题,著名的傅雷家书里就写到:“千句并一句,我们只希望你来信,多么令人思念的信”“我常常凭思念回忆你,悲欢离合,有甜蜜,有辛酸。”

思念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行动召唤。一到过年,人们的乡愁和对家与家乡的思念可以化作“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运动”——春运。

如今,疫情的不确定性又开始升高,很多地方都提倡“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1月22日上午,上海市报告新增6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前一天报告3例),现存确诊100例。“提倡非必要不离沪,鼓励在沪过春节”。这几天,各地鼓励就地过年的“大招”轮番冲上热搜,发消费券、发钱、发福利等等。

不能回乡团圆,人们不免有失落和遗憾,借鉴钱镠的话,可以写下一句以作安慰,“思念便好,可缓缓归。”

前几天,去看了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中年危机,世事交织,家庭与社会问题并行,人是被生活与命运裹着朝前走的。但即便如此,只要家还在,没有过不去的坎,有思念,没有过不去的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家文化,家文化浓度最高的时空就是故乡里的年文化,年里的思念,最正最浓最当时。

家对中国人为什么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一群生命中的一个。每个生命都跟其他生命相关联。家是生命与生命高度连接的地方。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在《没有你,就不叫过年》的演讲中谈到:“一家人的亲情是无限的,是无可替代的。我们一年天各一方,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这几天的团聚。”

对家的感情,是一种最基层的感受和感情,它是每个人的底色。如果这层感情不坚固,其他感情都是飘的、游离的。若是对家的那种熟悉的牵挂、感情和思念不在了,过年的滋味是最冷清的。

过年,我们中国人总要祭神祭祖,孔子说“祭如在”,只要你心中有他的存在,他就存在,你心中没有他的存在,他就不存在。存不存在,取决于人内心里的思念。

思念,它顺其自然地承载起了过年的气氛、寄托和灵魂。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品牌,就足以表达所有、贴近所有。在特定情境和场景下,它自然流露、高频存在,契合人们的内心需求,仿佛千端有触手,连接食物、感情、剧情、情怀、现实等等。因思念而串联起来的东西,很广很深,彼此之间的粘性也很深、很自然。

疫情改变了世情、国情、社会和人生。就如村上春树所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我最近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格外思念的便是与那个亲人的日常,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一起吃的东西、看的剧、逛的地方,想要回到的从前,不过就是日常。那些温柔的力量、平和的力量,内心里可以揣着一个人思念的日常,才是最宝贵的。

最近最热的四个剧《有翡》《流金岁月》《大江大河2》《巡回检查组》,出现的一些画面提醒着,“无论你拥有多少成就,有人思念就足够”“有人思念就是牛”,有思念,是一个人最好的日常,这一个一个人的心是满的,是定的,是平和的。

它就在你身边,在你周围,在你脑海,它试图构筑起了人们坚硬的“日常”,原来思念是有极强的存在感的,思念无所不在。

2020年年初,大家都居家隔离的时候,人们囤米、面、油、口罩、酒精、方便面和速冻水饺,人们经过一两个月的隔离,明白了,人的物质需求其实并不多。

随后,“日常”成为一种经济哲学和投资信仰。中国消费品的故事,是关于日常的故事,酒、酱油、醋、牛奶、猪肉等等是股市高涨的消费品,都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国货,我们的独特性,我们的内循环,我们的日常。

随后,我们还发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自己内心感受、精神需求,越来越关注的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缺失的、需要用柔软的东西去填补的部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情绪,能够抚慰我们、安定我们的就是浓厚的、克制的、富有哲学修养的思念和思绪。

思念本身就是至柔、至软的,它某种程度上可以演化成大爱。关心弱势群体、特殊儿童、留守儿童、医务人员,关注老人和孝文化,可以在重重的社会问题、矛盾中,还坚定地表达爱与关切。思至如此,念自有情。

因思念,可以促成诸多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柔软的、相互连接的事情之发生,试图消解困境,绽放希望,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圆满和和解。家在远方,年在眼前,天涯很远爱很近,思念应无处不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