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亮剑”香江,50万亿的港股谁说了算?

中外资“亮剑”香江,50万亿的港股谁说了算?
2021年01月25日 08:00 秦朔朋友圈

来源:秦朔朋友圈

·这是第3743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Irene Zhou | 文 

过去的一周,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内资资金)逼近1000亿港元(954.81亿元),而2021年至今,南向资金已超2000亿

这是什么概念?2020年一整年,北向资金净流入仅约2000亿,南向资金则约7000亿。

也就在120日,南向资金实际净买入额再超200亿,这也是1月以来的13个交易日中第3个超过200亿的交易日,而这13个交易日的流入量都超过了100亿。

这又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2021年以来港股每天都在创造历史。

行情永远跟随资金而动。这一次外资还在踌躇,但内资却势如破竹,暂时抢夺了定价权,而且南向资金喷涌的势头可能才刚刚开始。2021年新发基金规模高达近2000亿元,数据显示,今年1月发行的新基金中,半数以上产品将港股纳入投资范围,而且部分港股配置比例提到了50%(过去一般在20%左右),于是估值较低的港股成了底仓,南向行情估计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低估值、高分红的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将是配置重点。

从日均成交额看,港股通在港股市场上的日均成交额占比也由于近期的发力,自去年底的20%上升至近30%的水平。最受青睐的腾讯控股、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中芯国际、美团这五只个股的净流入总额就高达1113亿港元,占年初至今港股通净流入的比重达70%,用抱团形容似乎不并不为过。

一直以来,AH股溢价就处于高位,传统观点认为,由于港股受到国际投资者主导,而他们更看重估值,且有丰富的对冲工具,因此港股的估值比不上A股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正常现象。如今,恒生指数已经迈向30000,未来中外资将在近50万亿市值的港股市场上争夺定价权

公募大军南下香江

根据港交所2020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港股各类投资者成交金额占比分别为个人投资者20.3%、机构投资者53.4%(其中本地16.8%、外地36.6%)。在海外机构投资者构成中,2018年中国内地取代英国成为最主要的来源地,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互联互通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如今市场对于AH股溢价或逐步收窄、港股定价权或转移的讨论则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今年1月发行的新基金中,半数以上产品将港股纳入投资范围,“日光基”对港股投资比例最高为50%。此外,汇添富、广发、博时、华泰柏瑞、大成等基金公司均在去年12月提交了港股基金的募集申请。下一阶段更有嘉实、华夏、弘毅远方、博时、银华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将开卖港股基金。

截至1月18日,共有1638只公募基金可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比去年12月31日增加了63只。有相关机构将30只南向资金爆买品种做成一个等权重的基金组合,按照1月15日收盘价买入,截至收盘,获得了4.17%的收益,超过恒生指数所有指数。

1月19日,恒生AH溢价指数为133.86,仍处于相对高位,但由于气势汹汹的南向资金涌入,已经较去年10月的高点149.28大幅收窄,回落到接近去年年初时的水平。

至于内地公募基金买什么股票,整体而言,配置的标的更多是A股稀缺的,就像北向资金只买港股里没有的中国核心资产一样。

以保险资管等资管机构而言,其向来偏好地产、金融等低估值板块,而金融板块AH重合度较高,尤其是银行子板块,估值方面A股存在一定溢价,这也吸引公司高管在港股增持股票或增发。

虽然如今没有机构特别看好金融股前景,但到港股买更便宜的底仓未尝不可;同时,随着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加之很多优秀的新经济头部公司都已经或有意在港股上市,这让港股的生态更丰富,一些A股不具备的稀缺子板块(物业、教育、18A的医药公司等)也给主动型基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一些外资看傻眼

面对这种新局面,一些外资的内心是颇为纠结的。不少外资机构的投资经理对笔者表示,部分公司的估值已颇高,但鉴于南向资金的猛烈势头,他们自己也很难判断对估值的容忍度究竟应该提升到何种程度。

澳大利亚安保资本基金经理纳埃米(Nader Naeimi)称,“我完全不能理解南向资金为何如此强劲,可能是在抄底低估值的股票,但我不认为能持续很久。

像纳埃米这样思考的海外投资者绝对不在少数,面对部分估值高企的港股公司,一些外资机构表示已或希望做空相关标的,但南向资金的强劲动能导致这样的机构被逼空。内外资机构对估值理解的差异已经达到了较为极端的水平。

“这个命题(内资会否抢占港股定价权)非常难说,”一些更为实际的港股投资经理则对笔者表示,这个问题站在现在的时点还没法回答,我只能说初期要跟风、提高对估值的容忍度,尤其是对优质的大市值企业。但流动性紧缩时,杀估值的现象也可能会很明显。

事实上,近期美国对一些中国企业的投资禁令也令不少国际投资者对相关公司持观望态度,美国机构还被要求在2021年年底前将投资组合中的相关敞口清除,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芯国际、中海油等。

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表示,美国投资者预计持有119亿美元的相关敞口,其中85亿美元的敞口需要在2021年11月11日清除,而33亿美元的敞口则要在12月3日前清除。

这在此前也影响了市场情绪,但近期有机构也观察到不少内资资金涌入相关公司。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表示,鉴于一些中国公司受到影响,并被国际指数剔除,股价此前出现了大幅回调,“不排除一些内地资金进场抄底,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一些美国地区以外的外资客户对这些企业感兴趣,因为估值跌到了低位,且与过往平均水平出现了较大背离,同时在红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目前也有人担忧——未来外资会砸盘吗?在大涨后,各界开始更关注港股面临的风险,外资砸盘和流动性紧缩等都可能是触发因素。

尽管当前南向资金一时占据上风,但毕竟港股的大股票的定价权转移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外资的动向需要密切留意。

建银国际认为,后市的风险就包括因为估值抬升后引发的中外资金博弈(外资对估值更为谨慎),以及疫情反复、地缘政治风险等,而这些因素反映在资金流向上就使得美元走势成为关键的跷跷板,当前市场过度看空美元有点危险,耶伦也不认同弱美元政策取向。一旦美元意外转强,新兴市场资金难免外流。

不过就目前而言,外部的流动性和南向资金的势头都还没有出现减弱的迹象。近期,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已经公布了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相较此前的9000亿美元大幅提升。

此外,美联储也在同步配合投放流动性,每个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已经使美联储扩表到了7.3万亿美元,占GDP的35%。缩减购债的讨论似乎与美联储在去年三季度宣布平均通胀目标框架时所做出的让经济“过热”的承诺相悖。

2020年,美国投资级公司发行了2万亿美元债券,美国A级信用利差已收窄至疫情前的水平。若无央行的支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缩表“说易行难”。

更关键的是,南向资金目前也难大幅下降,毕竟公募基金发行势头仍劲,加之港股配置比例又不断提升。目前港股估值较低,符合新发基金配置要求,应该势头还能持续。

不过,机构表示需警惕美国财政刺激弱于预期的风险,这或导致全球股市共振。例如,嘉盛集团能源经济师所罗门(Kevin Solomon)称,预计一季度(或2月底前)刺激计划就会落地,拜登此前表示将90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提至19000亿美元,但最终金额也可能小于预期。

此外,尽管2020年美股在疫情下也实现大涨,但如果剔除11只大型股票(大部分是科技股),标普500指数2020年的总回报率可能已是负数,因此2021年的科技巨头走势就对美股至关重要,而民主党对于强化科技股监管的态度也更为坚决。此外,市场还在为何时加税而担忧。

港股火热并不等于大幅抽水A股

在港股火爆的同时,1月19日A股持续回调,白马股集体回调,创业板指跌2%,因此各界也有这样一种担忧:“北水南下”的趋势会否导致A股被抽水?

近期,由冯波管理的A股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基金在1月18日全天的募集规模逼近2400亿元,创下了历史新的记录,多家基金公司的新产品都获得了投资者热捧。投资者热议爆款基金的建仓方向到底在哪里,港股自然成为方向之一,而原有的新能源汽车、白酒等抱团股调整,旧基金的操盘者也很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抱团方向,“抱团松动”的可能性引发关注。

有投资经理提及,最近一些大的基金在调仓换股,把一些估值比较高的泡沫资产换成低估值的港股。同时,传统的行业里也有不少估值洼地,市场可能过分强调了新经济和所谓成长股的估值溢价,而对传统行业给予了较大的折价,这里面也许是市场预期偏差带来的机会。

但机构人士也表示不必过度解读,两地的优势板块也各不相同。从南北资金流向来看,短期内“南热北冷”料将持续,甚至不排除出现短暂的资金配置抽水效应。但中长期来看,港股与A股更多是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开放,从外资的角度看,中国资产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的,增量资金还是会不断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

相对而言,A股有例如白酒、新能源等热门稀缺标的,而港股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估值更低的金融地产股;以互联网龙头为代表的中国新经济公司也主要集中在港股上市,某种程度上更能代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成果,类似标的在A股仍稀缺;港股中的稀缺标的还有18A医药公司,这也是机构2021年抢筹的热门方向;2021年“二次上市”的趋势仍将加速,提振港股活跃度。近期,百度、B站等传出“二次上市”的消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