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台凤:人生七十方开始

夏台凤:人生七十方开始
2021年06月05日 08:00 秦朔朋友圈

我喜欢写那些感动我、启发我的人物。生命是可以连接生命、影响生命的。在落笔写夏台凤老师之前,我刚好看到好朋友转的一段视频,里面讲着:

草原上,三个骑马的男人看到了一匹深陷在泥潭里的马,觉得它很可怜,因为它陷得很深,马主人已经放弃它了。其中一个男人试了试泥土的深度、硬度,想了一个办法,说,把马群赶过来。

当看到群马奔腾,泥潭里困住的马一跃而起,一而再再而三,突破了生命的不可能。所以,当你深陷泥潭和困厄,生命,是需要被唤醒、被引领的,以激发内在潜能;然后,靠自己的觉知和力量,完成自我救赎。

写一个名人是很难的,我有点不安。看完视频之后,我觉得我可以下笔了。写作其实也有一种当下感、因缘感。你为什么写,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这样的字句写,以怎样的开篇,怎样的组合,都似人生本身,已知和未知之间交头接耳,如风中的花朵和云朵。

台凤是谁?中国台湾第一个电视台“台视”的第一个歌唱比赛出来的冠军,出道时不到18岁。23岁就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在大陆,当年的那个热播剧《回家的诱惑》,让她变成家喻户晓的名婆婆角色。

为什么要去采访她,是认识她的好朋友说,“水水,你爱写人物,我介绍个我敬佩的人,夏老师,她今年都72岁了,18岁不到就出道了,名利声望早就有了,家族实力也很厉害,但她还在工作,在直播。她说,人生七十方开始。

一个时时讲述他人故事的人,总有许多故事会找上门。

于是,我就做了一些功课,开始了解了一些她的故事。网络上的一些标题写着“恶婆婆专业户”“66岁丧子”之类的,我感到愕然。

也查了查她在台湾出版的书《相遇就是重逢》,其封底写着“台北到纽约,纽约到上海,经历生命历程的各种转折,走过离婚、再婚、丧子的悲歌,面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转变,她总是以从容优雅的步履,回应生命的邀约。”

我觉得,果真如此,她可以让很多人受益于她的力量。正如知名作家刘墉在书中序言所言,“她让许多风霜都成了风景”。

一个传奇女人大半生的生命历程被展开,可以细细端详和学习的机会,我倍感珍惜。于是,我两次去拜访了她。也读完了她的书。访谈完、阅读完之后,我发现,一个人能留下的最美好、最纯粹的记忆,一定不是关于名利,其一生所遇的贵人也不一定是有社会资源的名人富人。生活是切切实实的感受、感动,真正懂生活的人,不是懂物质类的生活方式,真正的生活家,是任凭世事变化,都能以自己的精神、意志、灵性、悟性、韧性,度过生命的所有波折和困厄。

另外,那些修复生命疼痛的东西,不是什么猛药、灵药。生命中其实已经准备好了一些缘分,当你感受到疼痛的时候,它们会出现。人生最难的时候不要急不要怕,有人会感应你,帮助你,同时你也会启动觉醒和自救的力量。就如视频里那匹深陷泥潭的马,最后自救一样。

我不想把她看成是一个励志的人物,比如,72岁了还在工作,还在跟年轻人学习、竞争等等之类的,因为我觉得“励志”这个词也有点用力过猛,且有点即时性,不能维持长久。生命是细水长流,最重要的是坚毅、真实和平常心。

夏老师是生活家,亲身体尝生命中际遇的生活家,行之与途而应于心。

夏老师跟我说起了她的66岁(那是2015年)。她的人生发生巨变,她唯一的儿子,也是演员的邹少官癌症去世,才40岁。在那三个月后,她的大哥和婆婆在相差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相继离世。生命给的这连环打击太大了。

两件事两个人,帮她一起救赎了她自己。

她说,五六年前,上海街头还是有一些乞讨者的。有些职业乞讨者,或者是演的、假的,人们是可以马上看出来的。但有时候,会有真的感人的个例。她说上海是她的三个故乡之一(台北、纽约、上海),是个很有温度的城市。

有一段时间,她经常会看到一对母子蹲在张爱玲曾住过的公寓的一角,那个儿子是智障人士,坐在轮椅上,妈妈则蹲坐在地上,前面放个凹凸不平的铝碗。妈妈不知道跟儿子在说什么,只看到儿子流着口水笑着。妈妈一面帮儿子擦着口水一面继续说,他们母子有说有笑。

以后只要经过这条路,她都会下意识地看,很想去给这对母子一些支援。但因为是红绿灯口不好停车,或者有几次她下车走过去,那对母子就不见了。她就这样和她们错过了半年。

后来,她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人勉力地撑过来。那时候,她的先生要去诸暨照顾病重的婆婆,她经常一个人在上海的街头孤独地散步。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看到一对乞讨母子缩在南京西路的一角,那时候她心力交瘁,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她们就是那对她找了半年的母子。走了一段才回过神了,她跑了回去。

她对那个妈妈说,“我注意到你们母子很久了,每次看到你都是和儿子有说有笑,时而喂他吃东西,时而给他擦口水,我看了很感动,但每次都与你们擦肩而过。我还曾经几次到常德路找你们。”

孩子的妈妈跟她聊起来,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生了病没钱治,老家生活很苦,老公到上海打小工,她也做些散工,但不放心把孩子丢下,就出来乞讨,城管看着可怜,就让他们在公寓门口呆一下。

夏老师蹲下来,告诉她,“其实你很幸福,你的全部焦点都在孩子身上,你们充满了真正的爱。……我的儿子去世了。”

那个妈妈立刻用她粗糙但暖和的手,握住夏老师瘦巴巴、冷冰冰的手,说,“大姐,你的手那么冰,我不能拿你的钱,你也不容易啊。”夏老师那天刚好包里塞了1000元,就拿了全部给她。孩子妈说,“大姐这钱我更不能拿了,你这么苦这么不容易,我不能拿你的钱,我们出来乞讨那么久,有人同情我们,也有人看不起我们,你今天蹲在这里跟我说说话,我已经很感激了,怎么能再拿你的钱?

夏老师很感动,因为她觉得,一个困境中的人,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她自己,而是关心别人。她记录在书中,写道,“活很苦,但很美,苦难的生活已经被她内心深处的美和善良升华了。”

当时,她们两个这样的交流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不少人纷纷都蹲下身来给那对母子钱。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了,城管看见了,本来想来赶,后来往后退了一步,理解地笑了笑。

人的真善美,其实也是需要有心人才能发掘出来的。

|夏老师手绘

你遇到困境和波折的时候,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也许会给你启发,重要的是心里要有一亩田种下因缘,那是日后能帮助你的东西。因为,有些人会感应你的苦难,走近你、帮助你的。这就是人生中所谓真正的贵人,这个贵人,其实并不是社会上资源很丰富的人,是生命中的有缘人。

夏老师还提到一个人,是香格里拉的修行人王子璇。她们是2014年左右在敦煌相遇的。夏老师看到两个女子一蓝一白一身长袍,禅意十足地走来,她想跟她们合影。其中一个就是王子璇,子璇的朋友认出了夏老师,说她看过《回家的诱惑》,她的妈妈很喜欢夏老师。

在亲人离世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的时候,她一度陷入绝望的深渊,悲观和不确信如潮涌来,她说她那时候说话气若游丝,对方相邻而坐都听不见。但她内心有信仰,觉得这是人生的功课,必须由自己通过考验。

她选择每天念经,看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激励自己(她会自己给自己的微信发自己看过的、觉得好的文章,留下当下的那种感受和启发),她还练瑜伽、画画、跳国标,健身等等。但她真正放下丧子之痛和亲人离世之苦,是在2017年,她去了一趟香格里拉。

她小时候就唱过香格里拉的歌曲,她发了心很想去看一看。她想起来了这个修行人,尽管她们五年没有见了,中间也没有联系,但夏老师一直关注她的朋友圈。夏老师试着给她发微信请教香格里拉的旅行事宜,子璇很热情地欢迎她,还说了一句“相遇就是重逢。”经过了21个小时的延误等待与飞行,她到了那里。子璇一路照顾陪伴,她在那里放下一切,享受心的自由。

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以真情、无私、纯粹,救赎彼此的。也只有这些,可以真正治愈一个人。在某些时刻,人只能靠感知别人的真心来缓释疼痛。生命是能够影响生命的,怎么影响呢?是真正化成自己的生机。

她的书,就叫《相遇就是重逢》。

她给我看了她的手指,退行性关节炎,都变形弯曲了,握笔都有些困难。我真的无法想象,她要发多大的愿,才能在手机上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下她的那本自传,《相遇就是重逢》。6万多字。历经两个多月,她就在张爱玲故居楼下的“千彩书坊”写作。

她还自己画了插图。60岁的时候,她才学的画。她说一切都是因为她先生的鼓励,刚学画的时候,只是看了画稿的背面,先生便说这力透纸背、有天赋。她是能将每一句鼓励、每一个动她心的话语、画面,都当成一个令牌和信物一样的东西珍藏在心里的人。

她认为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公公是何浩天,曾经担任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三十余年,他对年轻艺术爱好者和书画家,都不吝指导,而且会用一些非常夸张的鼓励。当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极力夸奖鼓励,比如“你好好画,下一个张大千”之类的,这个作用是极大的,年轻人们会把这些话当成一种永恒的生命印记,随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努力,日后在书画界会有很好的成就。

夏老师手绘

良言一句,千金难买。我也觉得这很重要,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时时刻刻鼓励年轻人、肯定年轻人、热爱年轻人。而这应该从身边人做起,相互鼓励,相互肯定,相互崇拜,相互爱惜。

她在上海学画的那些枇杷和芭蕉被她先生带回台湾后,她的公公说,“夏台凤,不得了啊,你是我们何家的骄傲,我给你打85分。”他还不睡午觉,在上面提上了字,“夏台凤戏艺明星 夏台凤国画艺术优越 夏台凤作品惊异震撼 传世瑰宝也 2008年秋 何浩天”。那是非常夸张的赞誉,夏老师说她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讲。但那背后是亲情。她的公公离世后,她赶回台湾,一进家门就看见这张画挂在家里。顿时泪奔。

何老先生画有一副“母鸡带小鸡”叫《亲情》的画,夹在他书桌前的书柜玻璃窗上。她这双永远能发现感人之处的眼睛,连同她的手,开始我手画我心了。她想临摹这幅画。时候的她从来没有画过这类画,全靠内心的一种触动和感受,让她一笔一笔将画完成。

感性的、富于观察力的性情中人,其实一生都在找真善美。真善美这东西,其实并不虚,是可以贴近时间和生活找得到的,可能就在附近,比如一组她喜欢的茶杯垫上有农民画,她都可以马上临摹出来。毫无基础,全凭心境。

她甚至不用铅笔勾勒,而是用毛笔直接画。那是浑然天成的、用特别心境包裹的作品。一点都不会有刻意感,是“拙”的感觉。

她说她就画了四幅,有一个朋友是学画的,一定要买一幅。当她再去补那副画的时候,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她觉得画画是一种当下。她是那么在意生命感受的一个人。这让我想起来苏东坡的“身与竹化”。

她看到美好的东西,就想临摹下来。比如她的书封面上的女人,原画是夕阳下的外国女人,她画着画着,就变成了一个穿着阴丹士林蓝旗袍的中国女人,画嘴唇的颜料没了,她就拿起了手边的阿玛尼口红。

她真的是个用心生活、随遇而安、而善、而美的人。

她说的、写的、画的,都是人生中令她感动的画面和瞬间。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那几个主要的故事里最动人的画面吧。

就如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所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我们现在来审视她发展的源头和脉络,她是如何修炼而成的?

首先,她的天赋是唱歌。

最好的状态,大概是不知道自己美,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她高中当了三年的乐队指挥。她不知道自己会唱歌,而且不知道自己唱的会有多好。有一首音域很高,还有转音的歌,全班只有她一个人唱上去了。毕业考前的几个月,台湾当时唯一的电视公司台视,要举办第一届全省歌唱比赛,有1600多人报名。试唱的时候,别人都选择当时流行的《不了情》,评委都听困了。而她选了一首轻松一点的小调《情人桥》,才“哎”两句就过关了。

她一直这样轻松、自然地表现,这天赋在她身上,她驾驭得是这么稳。18岁都不到,就出道了,电影公司来抢人。基本上唱歌和演戏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台视总经理周天翔是她的贵人,送她四个字,“细水长流”,果然,在她生命中应验了,她也一直实践着。

一夜成名后,她一直在努力跨行跨界,唱歌、拍戏、做主持,在《歌星之夜》访遍巨星,比如邓丽君、凤飞飞等等。

她的内核就是一个有天赋的、幸运的、勤奋的学习者。

歌唱是天赋,那么演技呢?她说是偷师。偷师谁?萧芳芳。

萧芳芳从童星开始演戏,一部《苦儿流浪记》让小小年纪的她表现出精湛演技。一路都有不俗表现。所以,只要萧一演戏,她就躲在后面观看。细腻生动自然是能感染人的。她们在同一部戏《秋水长天》里拍了一年半,她就相当于学了一年半。

偷师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她觉得,演起来整个人都松了,松了才能融入自我的所学。

人为什么好学?因为想要拥有和保存美好。只有保存在自己身上,仿佛这个特质才能永存。她到了纽约之后,本来做起了家庭主妇。以为演艺生涯就此结束了。但总是有人能发现她找到她。她开始接了世界电视台的节目,自己写节目的稿子,相当于做了节目编剧。写着写着,他先生说她文笔很好。

她说她的父亲在她二十多岁时过世,母亲在她三十多岁时过世。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她在国外很想念父母,平常也没有把父母的相片放出来祭拜。只有过年的时候,她做了很多年菜,也把相片放出来了。有一天她看她先生在拜,很感动。于是她写了一篇《慎终追远话过年》的文章投给了《世界日报》的家园板块,被登了出来。

于是,写作也给她打开了新的天地。用什么方式和途径可以激发生命的潜能、保存人生的美感,她都会学习。

在70岁的时候写完并出版了《相遇就是重逢》。刘墉给她作序的时候,身体很差了,虽然刘家跟何家是世交,那段时间刘墉已经不帮人写序了。当时她正在宁波拍戏,关于空军的戏,一直在茫茫大海中飘着,拍得很累的时候,刘墉发来一句,“写得真好,正在拜读”。她又感动得哭了。

她是演员,是歌星,是主持人,是舞者,是画家,也是作家。

跟每一个有缘分的人,她都愿意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不厌其烦地关心人。所以,她总能有非常好的机缘。每一次她要退出演艺圈了,她都有机缘再重新回去。她的演艺生涯,顺风顺水。

但其实,她的生活其实也很曲折。除了中年离婚、老年丧子,她说生活其实也常有疼痛感,比如说在纽约的时候,她也是一天到晚看医生,灰头土脸的,后来还发生一次车祸,脊椎受伤。

她说她现在习惯与疼痛为伍,先把疼痛分类,即小痛、中痛和大痛。小痛就忍着;中痛也忍着,忍不过去就吃药;大痛就一定吃药。

她依然感恩,她说比起她失去的,她人生中得到的太多太多了,她觉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感恩和分享。

为什么72岁还在工作,她说,是因为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她说她看过我写的文章里的一句话,“我能做,我喜欢做,我正在做结合在一起,就不会累”,她觉得很对,她说她再补一句:“当我能做,喜欢做,正在做的事情,还在做,那是幸福的”。

我问她,“现在一些年轻人想躺平,觉得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现状,而其他一些资深的奋斗者却在说,人生五十才开始,您说人生七十才开始。”

她只说了一句,“回顾我的生活,我觉得每个结束都是新的开始。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

她现在72岁了,她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得体,精致美好,没有一天是懈怠的。自己要把自己的各个方面都建设好。

作家毕淑敏曾说,“你不能要求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海,那人生其实应该承担别人两世以上的丰富的痛苦和喜悦。而这,其实值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