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二代,不躺平

· 这是第466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8

年前,我认识李冰时,那年她20岁出头,刚从加拿大回国,在初冬的北方城市,她身着白色皮衣,齐肩的直发,明星般的面容,让人印象深刻。初始看她的样子,我怀疑这个富家女能否真正有耐心接过这一棒,所以一路很留意她的动向。

回国后她没有马上去自家企业上班,而是先应聘到香奈儿做销售。给客人试鞋,她也会半跪在地上,帮客人调整到舒适的角度。客人试穿新款风衣,穿上去有些臃肿,她会毫不犹豫地劝说顾客不用跟风购买,并客观地说明理由。她不谄媚、不讨好、不迎合、也不强求,反倒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所有的同事都不知道这个对人礼貌、爱说爱笑、和她们拿一样工资吃盒饭的女孩,每天下班后到地库开着保时捷911回家,而她自己的奢侈品牌可以每日换不重样,全球限量款更是总能在她的身上出现。

她说,奢侈品店里的顾客和她们家族企业的客户群体有相同的画像,她要在这里更了解中国的女性客户。她用最基础的方式弥补着自己的短板,用最难搞的客户磨练自己的性格,享受这种落差,是因为她懂得自己将要承担的未来。

在香奈儿工作一年后,她接手家族的医美企业。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大刀阔斧改革,没有马上把国外的管理模式融到她的公司,金融专业的她也没有直接将所学得以实践。她只是愿意和员工聊天,像客户一样体验不同的产品,去竞争对手处拜访、跑不同的论坛展会了解行业动态,即便在公司遇到再大的委屈和困难她都轻描淡写地带过,不向父母牢骚半句,自己寻求解决方式。她择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入和回归。而在她看来,这些比起20年来父母白手起家的辛苦和坎坷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转眼8年过去了,父母已经完全不管经营,她成为了真正的接班人。疫情期间,她又布局了一家高端口腔诊所,在原有的根基上继续耕种,一边接力一边创业。

姚家姐弟生在潮汕、长在深圳、学在国外,家族几代人经营珠宝生意。弟弟Eric,回国就回到家族企业,正值大规模的扩张期,他带着团队跑马圈地全国开店,他描述着出差途中被打劫的片段,斗智斗勇中险象环生,现在说来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他们的成长不是靠老爸老妈的指点江山,而是自己在现实的历练中打磨一把可以披荆斩棘的宝剑。

后来,父母离世,姐姐告诉笔者,她突然觉得自己的根没了,她用了几年时间从那段低谷中走出来,像是完成了一个人格的重塑,而自我疗愈的过程,也激发了她的创造力,姐弟俩合力创建了新品牌,以传统珠宝为基础,加入全新的创意元素,以心载物,实现了新一代珠宝品牌人格化的自我表达。

Eric说,他们的接班与创业不是强加而来的,所有的创新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父辈的产业上长出来的,他们这一代人更像是雕塑家,跟着时代的风,凭着市场的嗅觉和对产品及人的感知,去重新定义价值。在接力中,融入自己的热血与生命,而当你日日不停地奋斗着、创造着的时候,家族的使命就已然悄无声息贯穿其中了。

疫情加速二代留学生的海外回流,接班、创业,还是安静的做一个低调的打工人,是这个群体要面对的选择题。

《财经十一人》根据同花顺金融数据终端(iFinD)及上市公司披露的董事长信息统计,截止到5月28日,A股有4823位董事长,平均年龄为55岁。50岁以上的董事长占了总数的79%。其中,50~59岁的董事长有2845人,占据了逾半壁江山(59%);60~69岁的有811人,占比为17%;70岁及以上的有145人,占比为3%,其中还有13位“八旬老人”仍然奋战在这个对精力和经验要求都很高的岗位上。

目前A股存在着38位“90后”董事长,其中有16位属于“临危受命”。由于种种变故,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他们身上,占了32位接班型董事长的50%。

临危受命的情况下,大部分接班是很难成功的,当年海鑫钢铁创始人李海仓的儿子李兆会临阵接班,后来失败的案例就是前车之鉴。

由于在高净值人群和传承领域的研究,我有机会和很多二代接触,也和一些私人银行的大客户子女进行交流。

在接班意愿上,大部分人不愿意回传统企业接班,这一代人,如果纯凭兴趣爱好来,他们更愿意开咖啡厅,开酒吧,或者宠物店,很多二代开店赔了很多钱,才回到家族企业工作,大部分这样的情况下,接班反倒成了退路。千回百转,绕了很多弯,家族企业就是那个离不开、逃不掉的最终归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完全做一个和家族企业资源、人脉、产业无关的项目,父辈也无从指导,任其自由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传承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是个尴尬的话题,首先是很多一代觉得年富力强没有为意外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危机来得猝不及防,二代被动接班,必然很难接得住;二是在国际形势和疫情等多重因素的考验下,原本还不错的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企业在生存线上徘徊,一代忙着救火,焦头烂额,更不要提发展和传承了。

这就造成了中国式接班和传承不可能照搬国外的老钱贵族的方式,平平稳稳,按部就班,约定俗成的接家业,传家底,一定是一个动态的传与创的过程,大家都是在探索中前行。

目前国内相对成功的接班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类:

1、边创边接的继创者

一边创业找感觉,一边接班找状态。最近,38岁的创维少帅林劲接班。体外历练,体内孵化,老兵辅佐,以酷开为试验田,大显身手,成绩卓著。

过去十年,黄宏生一直为林劲接班做铺垫。二代积累了经验,创出了成绩,顺其自然地走向前台,而不仅儿子接班在创,年过六旬的黄宏生依旧在创,步履不停地亲自代言自家新能源汽车,创的状态是律动,更是一种带动。

中国经济在快速的变化中前进 ,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创”是一种常态,只有不断探索,创新突破,在创业中接班,在接班中创业,才有可能在如此不确定的变局中生存下来。

 2、转型升级的破局者 

我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业”在今天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因为传统的商业模式如果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很可能无业可守。

老一代自己革不了自己的命,创二代们就是那个奋勇的破局者。所有老字号的传统企业都需要嫁接科技化、数字化,这是降本增效的必然趋势。可工具好用,人心难测,没人会佩服一个空降兵,任何改革要么动了格局、要么动了利益。

一个二代在回归家族企业前在咨询行业历练了五年,跑出了经验和模型,回归后,从底层一路摸底,访谈几百个员工,深度调研客户,把传统的手工记录、待人接物的所有场景都变成了标准化手册,客户画像也通过数字化系统沉淀的更加清晰,为员工更好地服务客户提供了高效的抓手。老臣看到甜头,新人看到希望,二代的破局要打有准备之仗,有工具、有智囊、有套路,毕竟他们也需要信心才更愿意往前走。

 3、家族产业的投资者 

美的集团是国内目前看来非常成功的接班案例,家族企业由自家培养起来的职业经理人管理,长子则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

投资是与未来的对话,实体经营和资本市场有不同的游戏规则,很多一代送二代出国留学都会选择经济或者金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代从自家产业出发,无论是投资并购还是对家族财富的打理都是非常好的延展和补充。

刘萍(化名)在国内做房地产,当年给儿子留学的80万美金作为学费和生活用度。可没想到儿子背着她悄悄做起了当地地产项目的投资,儿子毕业时,80万不仅全部回本,他还多赚了50万。后来公司开拓海外地产项目,儿子正好也有了用武之地。

同样,也有很多二代在国外的投行或者私人银行积累经验后,回国掌管家族办公室,立足中国,在全球市场寻找投资机会。在资本的赛道上创业,无疑也成为了一种理想的回归方式。

一代粗犷式跑马圈地,二代精细化高质量发展;

一代传统手工艺制造,二代科技化数字化转型;

一代勤奋务实深耕实业,二代全球视野布局投资。

中国经济的起承转合投射到人的身上,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上一代是从无到有的创,这一代则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寻求突围。创二代,无疑是起点更高的创业者,在原有的根基上嫁接,找到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他们踩在一代肩膀上,资金资源是垫脚石,成功的接班注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毕竟一件大事一代人是干不完的。

我想起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狮子王》,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挖洞小能手丁满和它的族群,为了躲避狼的进攻,每日打洞,无休无止,这是他们的宿命,没有谁会怀疑。只有丁满不安分,他从不走寻常路,总想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一天,妈妈决定让它去试试。

他一直走,满心欢喜,斗志昂扬,走到天黑,突然放声大哭,想回家。这时,突然出现一只老猴子告诉丁满一句话:超越你所能看到的。

他目光所及,往前看,穿过眼前的障碍,他终于发现了那个有点远但很伟大的目标。径直往前走,在路上他遇到伙伴彭彭,发现了小辛巴,才有了后来精彩的故事。

每个人当你躬身入局的时候,总是过于沉浸,容易困在局中,目光所及,视野和眼界的局限会妨碍你的决策和判断。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要超越你能看到的,这需要一代和二代共同完成,既要往回看,我们从哪来,有什么;又要往前看,往远看,要去哪,如何去。

中国经济需要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去撑,去挺。扎根在中国,扎根在父辈沉淀的沃土上,如何开新芽谱新篇,不仅是家族使命,更是时代担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