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离我们有多远?这种状态下该如何投资?

流动性陷阱离我们有多远?这种状态下该如何投资?
2022年09月29日 00:01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729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吴照银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今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

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整体上仍然较为宽松,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幅下调,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去年初的12.5%降到了目前的11.25%,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8.9%降到了8.1%

在降准的背景下,货币供给增速也在快速上升,狭义货币供给M1增速从今年1月份的-1.9%上升到了8月份的6.1%,广义货币供给增速从去年11月份的8.5%上升到了今年8月份的12.2%

货币的宽松驱动了市场利率不断下行,银行间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并且央行直接主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1年期和5年期LPR都大幅下降(见图一),进而引导市场整体贷款利率下行。

|图一  今年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幅下行。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

但是,在货币供给宽松、资金利率下行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却差强人意,一季度经济增长4.8%,二季度经济增长0.4%,三季度GDP增速根据7、8月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数据推测也不会太高。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始终在50上下徘徊,没有显示出经济有很强的上升动力。因此,虽然有疫情、全球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存在,但是宽松的货币、较低的利率并没有对实体经济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同时按照正常的理解,货币宽松会带来股市上涨,但是今年以来A股整体上呈现下跌趋势,截止到9月23日,上证综指今年下跌达15%,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跌幅都超过了30%,可见宽松的货币也没有带来股票价格的上涨。

这样,货币政策就有点失效了,不免让人猜测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到流动性陷阱的状态,或者说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具备了一些流动性陷阱的特征。

流动性陷阱的含义

学术上,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一种特定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流动性陷阱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有时也称为凯恩斯陷阱。

根据《帕尔格拉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流动性陷阱是指短期名义利率是零的状况(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hort-term nominal interest rate is zero)。此状况下,增加货币供给毫无效果,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失效,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彼此脱节,难以“打通”。典型的流动性陷阱往往在经济不景气时出现,经常伴随着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现象。理论上,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

不过,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此时货币政策无效,增加货币供给和下调利率都无法有效刺激银行贷款、商业投资和家庭消费。货币政策无法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二者之间就像堵了一面墙。政府只能侧重财政政策,扩大支出,刺激总需求。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这两个特点:

一是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和市场预期有关。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产出和货币供给存在粗略的比例关系,凯恩斯学派关于流动性陷阱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该观点。随着经济学日益数量化和严密化,学者开始使用跨期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流动性陷阱进行建模。

基于该模型的现代理论认为,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未必完全失效。相比凯恩斯学派仅仅关注当前的货币供给,现代理论更关注公众对于未来(当利率回到正值时)货币供给的预期。只要扩张的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公众对于未来货币供给的预期,流动性陷阱下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完全无效。

日本发生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想法萌芽于大萧条时期,现实中流动性陷阱并不常见。在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短期名义利率接近零,1933年初美国三个月国库券利率是0.05%。大萧条后很长一段时间,流动性陷阱被视为单纯的理论探索,缺乏实际意义。直至上世纪19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成为相关研究的常用案例。

世纪之交,日本曾长期陷入流动性陷阱,难以自拔。从上世纪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中:经济增速只有1%上下,CPI常年处于零附近,2008年金融危机后甚至出现通缩。日本央行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推高物价、刺激需求,但效果不好。日本央行“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大幅增加基础货币,下调政策目标利率至0.25%以下,但物价的反应迟缓,CPI和GDP缩减指数几乎毫无起色。

|图二 日本于2000年前后大幅增加基础货币,但物价不为所动。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

|表一  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时,政策利率下调至零附近也无法推高物价。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债市强而股市弱。从1990年到2010年,日本经济深陷流动性陷阱,债市长期走牛,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而股市则长期走熊,日经225指数一路下滑,期间偶有反弹,但行情稍纵即逝。

期间,全球资本市场先后经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但日本资本市场基本由流动性陷阱所决定,几乎不受外物扰动。

|图三  1990年到2010年日本“债强股弱”,收益率、股指同步下滑。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

中国经济仍没有掉入流动性陷阱

今年中国经济并没有随货币宽松而走强,股市表现疲软,这些似乎具备了一些流动性陷阱的特征。但是无论是对照流动性陷阱的经典定义还是对照1930年代的美国以及1990年代的日本,中国经济都不属于流动性陷阱状态。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虽有下滑,但仍处于较高的增长状态,即使全球经济下滑,但中国经济增速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明显好于流动性陷阱定义中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也好于日本和美国在萧条阶段的负增长状态。

其次,目前中国的物价水平不高不低,8月份中国CPI同比增长2.5%PPI同比增长2.3%2%左右的通胀率是比较适宜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物价负增长的通货紧缩状态。

第三,中国的利率走势虽然不断下移,但目前的利率水平远高于零利率,无论是债券收益率还是存贷款利率或者货币市场利率都仍有弹性,随货币需求变化而变化,而非流动性陷阱定义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状态。

比较争议的地方是货币没有带来较为明显的经济需求,也没有带来股市的上涨。从这点看,中国经济确实具有了一些流动性陷阱的特征,或者说货币政策部分失效,这是经济工作者和资本市场投资者都要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货币政策效果下降表现为单位货币投放所带来的投资增量在下降,如图四显示,今年以来货币增速上升,但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在下降。从图四还可以看出,在2014年之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大幅高于货币增速,即当时单位货币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量很大;而在2014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明显低于货币供给增速,即单位货币投放所带来的投资量在逐渐萎缩,货币投放的效果越来越差。

|图四  工业增速和投资增速越来越弱于货币供给增速。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

还有随着广谱的利率水平不断下移,银行间短期资金利率已经在1%的水平,货币宽松对股市的提振作用在弱化。过去,每一次降准或降息都会在股市带来较大的波动,但是现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波动并不敏感,货币政策的调整对A股直接影响不大,甚至没有美联储调整利率对A股影响程度大。这反映了流动性陷阱的部分特征已经在股市有所体现,投资者也将慢慢适应货币政策与股市关系的新特征。

类似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如何投资

在宏观经济出现了趋近流动性陷阱状态,资本市场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都会表现出另类的特征,这要特别重视。

 1、类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债市资金充裕,牛市是主要形式。

流动性陷阱下,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刺激经济需求和推高物价,但足以推动债市收益率持续下行。逻辑上,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央行不断下调政策利率,推动无风险利率下行,同时经济不景气,产出缺口扩大,物价水平偏低,根据泰勒规则,名义利率会持续下行。

整体债市虽然不缺资金,但信用风险偏高的少数债券除外。经济趋近流动性陷阱状态时,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内,并持续涌入债市。但是,并非所有行业和评级的债券均等受益。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自然不缺资金,确定性受益。

但是,部分高风险行业和低评级的信用债,本身资质就偏差,经济不景气又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即使流动性充裕,也未必能够吸引到资金。比如在整体债券牛市的背景下,中资美元债却无人问津。

2020年一季度,以A和BBB评级为代表的投资级中资美元债收益率下行,但以BB、B和CCC+评级为代表的投机级中资美元债收益率反而大幅攀升,CCC+评级的中资美元债收益率竟然飙升至40%以上。由此可见,即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债市也不可一概而论,部分过剩行业和评级较弱的债券仍可能走弱。

|图五 中资美元债市场的投机级债券收益率不断上行。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注:为方便展示,CCC+评级坐标轴为右轴

 2、类流动性陷阱状态下整体股市较弱,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行情 

本质上,股票是企业所发行的所有权凭证,而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强弱,其表现形式就是股价的涨跌。类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实体经济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又难以有效刺激经济,经济长期不景气拖累企业经营业绩,导致股票基本面恶化。因此,股市并不存在长期上涨的经济基础。股市可能出现波段性机会,上涨两三个月或者一两个季度,但很难出现“长牛”。

类流动性陷阱状态下,资金难以持续流入股市,“渗透”到股市的少量资金并不足以推动股市全面上涨,更多的表现为结构性行情。由于经济不景气,大部分行业基本面堪忧,业绩恶化,只有少数行业公司经营良好,业绩出众。因此大多数行业股价低迷,长期趋势向下,只有少数行业能够逆市成长,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

日本经济在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的二十年里,整体股市低迷,但是医药等少数行业股价不断上涨,其市值在整体市场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中国A股近两年虽然整体行情表现一般,但是新能源和新能源车等行业景气度高,也不断获得资金的青睐。

由于缺乏整体性的牛市,投资者要获得良好业绩的难度在加大。因此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货币发行越多,能赚到钱的难度反而越大,这也是宏观货币过剩与微观钱包缩水并存的悖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