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裁员风暴:当初被宠上天,如今被赶出门

硅谷裁员风暴:当初被宠上天,如今被赶出门
2023年01月18日 00:00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500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偶尔听过一个教授的金融课,主题是公司的钱应该花在哪里。其中,他提到一个他女儿的故事。

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去了美国最大的云存储公司Dropbox。这家公司为员工免费提供三餐,种类丰富,有西餐、中餐、日餐等,一周内饭菜不重样,而且晚餐还提供葡萄酒、啤酒等,女儿的朋友若是来访也可以一起喝。

此外,还有每月健身房会员卡、上下班打车、手机费报销等福利。最主要的是,她们的工作时间是弹性的,可以去公司上班,想留家里远程工作也可以。

所以他的女儿每天工作都很开心,而且很爱她的公司。

听到这个故事是在2022年的10月,之后的11月,硅谷就掀起了堪称血雨腥风的裁员风暴。

|图一:根据裁员信息网站,到2022年此轮裁员风暴将波及硅谷13万人、全球则达23万

一场事先张扬的裁员风暴

整个过程回想一下,总会令人想起马尔克斯一篇小说的标题,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裁员。

2022年春天到5月,各大公司的裁员消息就满天飞了。从7月到11月,先是明星初创公司,后来,连谷歌、Facebook母公司META、亚马逊、微软等巨头,也都纷纷宣布裁员计划。

11月初,Meta历史性地宣布裁员11000多人,约占整体员工规模的13%,主要波及facebook、Instagram等应用。

2023年1月5日,亚马逊总裁安迪·杰西(Andy Jassy)在一份员工备忘录中宣布,公司将裁员18000人,一举打破Meta的记录。此轮裁员重灾区是人力资源部门和电商部门,时间是从2023年1月18日开始。

斧头就这么落下来,波及硅谷13万天选打工人。

迹象

很多人说,这次裁员的风格是“快”,噩运就像是一夜之间杀过来的。其实,早有迹象可循。

迹象一:冻结招聘

停招的消息首先来自谷歌和微软,2022年7月谷歌内部备忘录显示,下半年降低招聘的频次。马上,谷歌一位高级副总裁在一封邮件中确认,在接下去的两周,停止招聘新员工。

微软也表示将撤下所有招聘广告。

同时,Meta公布第二季度营收报告,首次出现营利下滑的字眼。

苹果也对外宣布,2023年一些部门将不再增加人头。

|图二:CEO扎克伯格向投资者表示,2022年大环境比前一年同期要糟糕得多

迹象二:天选打工人的求职贴

在求职网站领英上,亚马逊的被裁员工发着求职贴。

之后,来自推特、Meta等公司前员工陆续发帖表示要寻求新机会,这在以前并不常见。

2022年5月,某招聘平台创始人诺亚·哈特(Noah Hart)表示,他们收到的求职者资料增加40%,5个月以后,正值大公司宣布裁员之际,这个委员会收到的简历资料数量又在5月基础上再涨了30%。

彼时,联邦政府的就业数据显示,湾区失业率在3.8%左右,创了近三年新低。

迹象三:招聘者业务转向

硅谷对人才的竞争直接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招聘者(recruiter),这个职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主要针对内部员工),也和猎头不同(主要针对高学历、高级别),他们以机构或个人的方式,为大公司物色未来员工。

从2022年初开始,不少招聘公司就清闲下来,一大批招聘者转行去做人力资源或市场部门。嗅觉灵敏的招聘公司核心业务的主题从“大公司如何获得致胜人才”悄悄转向了“裁员期间如何确保士气”。

大公司老去

但在这次裁员过程中,这些创始人、总裁们做得最多的则是——道歉。

互联网支付应用Stripe宣布裁员1000人之际,联合创始人道歉:我们太乐观了,不应该过度招人。

亚马逊总裁安迪·杰西在备忘录中谈及对宏观经济下行缺乏判断,扎克伯格也认为自己对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原来,大佬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大佬祛魅

硅谷的叙事里总少不了神秘,这种神秘除了科技本身,更与科技公司精英有关。

他们有天才的大脑、怪诞的个性,有人追随他们神一般的洞见,他们将手一挥,指向虚拟现实、加密货币、无人驾驶、小行星,或元宇宙,然后就有一群信众紧随其后。

但2022年,随着硅谷危机蔓延,大佬光环黯淡了不少,连钢铁侠也不能幸免。

可以说,2002年,马斯克的个人际遇成了硅谷的一个缩影。

年初,拥有2500万亿美元净资产的马斯克,成为地球上最有钱的人,彼时,特斯拉股票涨到300美元/股,创下历史新高。

他还拥有一家火箭发射公司,本人刚刚成为《时代》杂志2021年的封面人物。

对火箭技术,他是自学成才,他还涉足加密货币、脑机交互、小行星和火星探索……他的火箭技术和电动车,因着眼于太空探索和迫在眉睫的气候问题,充满了服务全人类的性感气质,完全没有摇钱树的世俗和艳丽。

但是到年末,马斯克当初享受的一切赞誉转向嘲讽。

特斯拉股票跌到121美元/股。在社交网络拥有最大规模死忠粉的马斯克,因为处理推特裁员的鲁莽行为,严重掉粉。当他出现在知名喜剧演员戴夫·查佩尔 (Dave Chappelle)表演秀时,马斯克听到的不是掌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嘘声。

12月18日,他在推特发文是否应该辞去推特CEO,近60%的人的答案是,YES!

|图三:马斯克收购推特之后仅用3周时间裁掉推特三分之二员工

这是硅谷大佬富人祛魅的一年,美国媒体公司Vox,针对疫情期间,富人财富增加推出问卷调查发现,有72%的美国公众对此表示不满,当被问到富翁是否是社会楷模时,有65%的受访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老迈的产品和业务

2022年年初,在各大巨头市值还一路高歌猛进之时,facebook母公司Meta、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苹果和微软在各自领域牢牢占据主导,Meta拥有35亿社交用户、谷歌的搜索业务在美国和欧洲的份额分别是40%、90%,美国40%的线上消费发生在亚马逊。

2020年,五巨头总收入近1970亿美元,营收超过1万亿美元,五大巨头总市值超过7.5万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消费数据和现金流,显得大公司如此成功,地位不可撼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约翰森·尼(Jonathan Knee)在接受《哈佛》采访时表示,即便是超级大公司,也有自己的软肋,他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大公司还有多少成长空间?

掐指一算,谷歌的搜索广告业务已经20年了,Iphone问世15年了,油管也已经15年了。facebook上市10年,而美国的Z世代现在主要聚集在Tiktok上面。

约翰森指出,大公司在各自主导业务和产品上拥有绝对竞争优势,但在其他技术领域的成功案例,可谓寥寥。

谷歌从智能手机到谷歌眼镜,以及Google+对facebook的挑战,并不成功;

Meta进军虚拟现实还未见到曙光,非法收集用户数据、传播假新闻和仇恨情绪的坏名声并未消除,只会被新一代用户抛弃……

再看看市值,2022年年底,Meta比2021年高峰时损失了70%,谷歌下跌36%,即便不像初创企业90%~95%灾难级的缩水,但也足以释放令人警惕的信号。

快进达尔文主义

作为一个创意和技术驱动的行业,靠颠覆性技术获得发展机会的公司,其实很容易被别人赶超,而且一旦被赶超往往很难翻身了。

有人形容科技公司的快速的更新换代为——快进的达尔文主义

回想一下,1999年,最具价值的科技企业TOP15,IBM榜上有名,企业资源规划翘楚甲骨文(Oracle);个人电脑硬件和软件赢家,微软、英特尔、思科、戴尔和惠普。

10年后,这个榜单一半被替换了。换成搜索引擎(谷歌)、智能手机(苹果、高通、三星),还有半导体代工厂(台积电)也首次上榜。2019年,TOP15中40%被替换了,取而代之的公司,凸显了社交媒体的重要性(facebook)以及中国的影响力(腾讯和阿里),还有云技术(亚马逊、奈飞和Adobe)也成为了中坚力量。

公司迭代的速度直接说明了技术迭代的速度。

美国贝恩策略咨询公司根据标普上市公司市值变化进行测算发现,相比于零售行业、金融行业,科技公司被对手超越的风险分别高了12%和25%。只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被超越风险比科技公司还高。

|图四:相比于多数行业,科技企业是被超越的高风险行业。截图来源于贝恩咨询公司。

技术的快速迭代让科技公司难以长期保持高增长,技术公司大佬们深知,一旦公司落后了,聪明的员工就会重新整理自己的简历,开始物色下一家能够高速发展的公司。

人才战略后遗症

硅谷是高科技公司的发源地,除了带来新的技术产品,也带来新的企业文化,重视员工福利,其实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留住最聪明大脑就得有聪明的举措。

作为颠覆者,科技公司更明白被颠覆的命运就是万劫不复。他们将被颠覆的风险主要归结于人才,获得人才的致胜战略,其重要性不亚于建立产品的竞争护城河。失去人才就意味着失去关键的竞争优势、将地盘拱手让人手,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自我消亡。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不遗余力雄踞优秀毕业生心目中最佳雇主的榜首,都是潜在增长能力、雄厚财力以及荣耀的象征。

|图五:谷歌、亚马逊、微软、IBM、戴尔等品牌是毕业生心目中好雇主

人才大战

过去十年,低利率促使投资者形成了重增长、轻回报的投资思路,巨量资金涌入硅谷,也让科技企业愿意冒更大的险——招更多的人。

对于大公司来说,这是保持竞争力的有力抓手,而像Twitter和Lyft在第二梯队的公司,则更需要用靓丽的薪资和福利来招收并稳住优秀员工,这样才能形成对facebook和Uber的竞争实力。

前面提到的新兴职业——招聘者(recruiters),成为与科技公司伴生的新兴行业,当股价飞涨、市值高升、薪资诱人的好时代,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技术公司在人才争夺战中集结足够多的人才资源。2021年,一度领英上招聘“招聘者”的帖子数(364,970)比招聘软件工程师的帖子数(342,586)还要多。 

当疫情初期,人们将很大一部分生活和工作场景搬到线上,加上政府巨额的刺激,科技大佬们全然抛弃了2019年WeWork崩溃释放的信号,延续着重扩张、轻回报的路径,持续招人。

线上券商和金融公司罗宾汉(Robinhood)高峰时招收的人员是2020、2021年的6倍。2022年前9个月,Meta就招了15000人,疫情三年,Meta的人员规模从48268人升至2022年9月高峰的87000人,它几乎又招收了一个facebook规模来支持元宇宙项目。

|图六: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未来的方向,不知道是否会受到冲击

《纽时时报》科技记者依琳·格里芬(Erin Griffith)发现,这股裁员潮背后固然有宏观经济下行的因素,但这也是大公司急速扩张的后遗症。

在招聘者圈里一直流传着类似的消息:一个高薪聘请的工程师,一天只要工作几个小时,同时远程可兼职数份工作。他们在工作场所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洗车服务、按摩,以及不同风味厨师做的美味。

文化重启

如今,在投资预算吃紧、企业增长乏力的前提下,昔日的资产一夜之间变为成本,停止福利、停止招聘甚至裁员,都是摆在CEO们面前的选项。

于是,有些公司,除非你加班,否则不能免费享有公司提供的食品。有的公司外带的餐盒变小了,确保你没有拿公司的牛排给全家享用。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他们从无到有一路快速成长,他们享受着高速成长带来的高收益和至高的权力。他们缺乏成长动力时,华尔街的投资者就会把钱转向其他有可能疯狂增长的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裁员风暴,也许不仅是一次成本调整,也是一种文化重启。

尽管有13万人面临失业,但他们中大多数人会有新的去向,据《连线》杂志报道,美国各州和联邦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了,虽然收入上也许只有科技公司的五到六成,甚至更少,但政府的工作也有优势——一是稳定,二是有意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