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全集典藏版,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小史”,老饕陈晓卿力荐!

唐鲁孙全集典藏版,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小史”,老饕陈晓卿力荐!
2024年04月14日 00:01 秦朔朋友圈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

次第开。 ——《春风》白居易

春光灿灿,和风绵绵。

此时正是一年里不可多得的舒爽天气,宜赏花踏青,宜吃春饼放纸鸢。

据唐鲁孙回忆,在老北京,关于吃春饼还有个旧俗。

民间讲,年轻的媳妇忙碌了一个正月,一进二月,娘家人也该接姑奶奶回家享享福了。这到家的头一顿,必定是吃薄饼,名为“咬春”。

师出有名,就不怕婆婆说闲话了。

虽然这一习俗早已不复存在,但吃春饼的记忆却实实在在地流传了下来。每逢入春,家家户户总要来上一席春饼宴。

他说那时老北京人吃薄饼,定要到蒸锅铺去烙,两页一合,烙的时候要用小磨香油涂匀,既香润又易撕开,用油多少、烙得老嫩尤为重要。

春饼的花费可大可小,菜式也可多可少,一大盘合菜再来盘摊鸡蛋,配上甜酱、大葱,三五知己,据案大嚼,也能吃个痛快淋漓。

唐鲁孙曾遇上一位极为讲究的吃客——大律师桑多罗,他家的薄饼盛会,搭配的菜样样都有学问:

闯菜,是要把绿豆芽掐头去尾,用香油、花椒、高醋一烹,另炒单盛,吃个脆劲;

合菜,是肉丝煸熟加菠菜、粉丝、黄花、木耳合炒,韭黄肉丝也要单炒,这样才能互不相扰各得其味;

盒子菜,更是花样百出,熏肘子丝、酱肘子丝、蔻仁、香肠必定用天福的,炉肉丝、熏鸡丝、酱肚丝一定要金鱼胡同口外宝华斋的;

山东章丘生产的大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根足足四尺来长,八斤多重,葱白一节甜而且脆,可以拿来当水果吃,放在饼里配上甜酱,咸甜微辛,脆嫩爽口。

《联合报》副刊登载的《吃在北平》

我想你现在和我一样,不仅口水四溢,盼着来一顿“咬春宴”,更好奇唐鲁孙究竟是何许人也,能把一样小食的故事记得如此细腻丰满。

七十年代初,为打发退休闲暇时光,唐鲁孙才应邀提笔撰文。

从1972年中国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的一篇充满“京味儿”的《吃在北平》起,十余年间,他陆续写下逾百万字。其文不仅引起老北京的莼鲈之思,海内外亦一时传诵。

更绝的是,他不是找资料写的,所记皆出自回忆。

他所写的才是后世的资料。

唐鲁孙晚年出的12本书

陈晓卿最爱看他写的吃;

古龙读他的文字,总要馋虫大起翻箱倒屉解馋;

李立群将他写的故事放进相声段子,字字精妙;

王家卫说他写的是“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赵珩说他的书可以当作《洛阳伽蓝记》看,比照《东京梦华录》来读。

他被称作“中华谈吃第一人”,“行走的人文大百科”。

馋是他的写作动力,他的一系列谈吃文章,可谓之“馋人说馋”。

该书旧版的网友评价

早在2004年,「理想国」就曾推出一套“唐鲁孙作品集”,一经面世广受好评,于2013年、2017年两次再版。

读者说他是“三百年一遇的人物”“远超曹雪芹的大家”。

看完他的文章“不比梦中饿醒好受多少”“定要推荐给所有吃货”。

小编作为吃货之一,今天也要强烈给你推荐这套「理想国」出品的二十周年典藏版“唐鲁孙全集”。

整套书收录了1973年至1985年间,唐鲁孙在报章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四百余篇。

新版“唐鲁孙全集”,增补二十九篇文章,并打破原有结构、按主题重新梳理篇目。

另收录多幅早年珍贵画像,数篇他人的呼应文章,多角度呈现唐鲁孙的身世、经历与创作环境。

整套书分为两部:《天下味》《南北看》。

《天下味》以谈吃为主,共四册。

文章分为“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台湾”“海外余香”“私家食谱”“烟酒茶糖”六辑。

《南北看》以风俗掌故为主,兼忆故人旧地,共五册。

分为“少年好弄”“市井风俗”“岁时风物”“掌故逸闻”“曲艺影视”“怀往忆旧”六辑。

典藏版特邀“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周伟伟操刀设计。

精美磁吸套盒+趁手文库本,简洁大方,质感绝佳,打造“爱不释手”的阅读体验,值得珍藏。

盒面裱封与书籍内封,均选用进口“竹尾”纸。

盒面一体压凹烫印设计,加之白墨、丝网印刷,文雅精致。

套盒内是文库本小册子,封面色泽古朴淡雅、清新自然。

轻盈趁手的小开本,方便随身携带、翻阅。

内文采用微涂布纯质纸。印刷清晰,性质稳定,色泽柔和。

不黄不透,阅读体验极佳。

中华谈吃第一人

尝尽御厨官宴,食遍街头巷尾

梁实秋先生读了唐鲁孙最初结集的《中国吃》,写文章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

唐鲁孙的响应是:“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

不过,唐鲁孙的馋,不是普通的馋,其来有自。

唐鲁孙(1908-1985),生于北平,满族镶红旗后裔,原姓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其曾祖长善,字乐初,官至广东将军。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二女并选入宫侍光绪,为珍妃、瑾妃。

唐鲁孙七八岁时进宫向瑾太妃叩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因父亲早逝,十六七岁便顶门立户,交际应酬。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任职于财税机构,后以弱冠之年只身外出谋职,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一九四六年随张柳丞先生赴台,任烟酒公卖局秘书,后历任松山、嘉义、屏东等烟叶厂厂长。

年幼时唐鲁孙身在北平,世宦家族饮食服制皆有定规,随便不得。

早年家里雇用厨师,试工的时候,试厨子手艺,首先准是让他先煨个鸡汤,火一大,汤就浑浊,腴而不爽,这表示厨子文火菜差劲。再来个青椒炒肉丝,肉丝要能炒得嫩而入味,青椒要脆不泛生,这位大师傅武火菜就算及格啦。最后再来碗鸡蛋炒饭,大手笔的厨师,要先瞧瞧冷饭身骨如何,然后再炒,炒好了要润而不腻,透不浮油,鸡蛋老嫩适中,葱花也得煸去生葱气味,才算全部通过。

自幼如此饮食,越吃越嘴刁,越品调越高。饮食文章,还得看老饕。

在他看来,美食既无国族、地域之藩篱,亦无食材贵贱之分别,适口充肠就是好的。

让他念念不忘的,既有精益求精的谭家菜,也有三分一大碗的羊杂汤;既有北京东安市场的鸡丝拉皮,青海的烤耗牛肉,也有瀛寰饭店的法式红酒焖蜗牛、泰国街头的小吃……

他是真正的爱吃,会吃,更善写吃。

利落的京腔白话文,凿凿的四字形容词,寥寥数字便能轻松调动读者的想象,刺激各位吃客的感官神经。

北平够得上叫字号的山东馆都是自己做粉皮,滑润细嫩,晶莹透明,要是关照跑堂儿的粉皮要削薄剁窄,挑一箸子一秃噜而下,真是充肠适口,沁人心脾。

后来离开学校,时常有应酬,发现东兴楼的鸡丝拉皮比润明楼还要高明。粉皮是自己做的,自然不必说啦,连芥末鸡丝都有讲究:芥末必定现烤现和,冲劲才能恰到好处;鸡丝是丝丝连皮活肉,不掺发紫的胸脯与白肉,所以入口之后没有木木渣渣的感觉。

他深知食物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最“落胃”的还是细微处的用心。

“据说产妇吃了缸烙,身体可以早点儿复元,不掉头发。饽饽铺恐怕贫寒人家花费太大,于是所做缸烙分毛边、不毛边两种式样。其实两种火候分毫不差,无非是给手头紧的人打个小算盘而已。现在商场上整天喊商业道德,比较一下当年饽饽铺的做法,能不惭愧吗?”

“两益轩还有一个特点,不管生张熟魏,只要您同朋友一入座,他必定来两个敬菜,不是酥鲫鱼就是芝麻酱拌苣荬菜,要不就是木樨枣儿,小碟小盘实惠又得吃。不是说柜上送的,就是说伙计们的敬意儿,听到耳朵里,让主人从心眼儿里痛快,而且当着朋友也显得特别有面子。您吃完一算账还能不多赏几文小费吗!”

晚清民初“人文大百科”

“从前好吃好喝、好瞧好玩的物事,也都荡然无存。要不是我脑子里还存留有若干印象,将来找一位说天宝遗事的白头宫女,恐怕还没有呢!”

——唐鲁孙

唐鲁孙年轻时游宦全国,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平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

故此,凡书中所举,皆来自唐鲁孙的亲身体验,可谓是真正的“一手资料”。

这套书宛如一卷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旧王孙的《东京梦华录》,晚清民初的“人文大百科”。

《南北看》这一部,多风俗掌故。

话题从蛐蛐鸽子等少年玩物,到发型服饰时令节气等民俗风尚,再到皇室清廷的密闻逸事……

写法多白描式的叙述,不浮夸不晦涩,也不动辄谈禅说道,朴实无华反而更加引人入胜。

就以当下时节正兴的娱乐——放风筝为例。

唐鲁孙先是勾勒一幅春日踏青图景,又将个中的物候缘由娓娓道来,最后一句劝君及时行乐,让人不禁想要立刻走出门:

元宵过后清明之前,风和日丽柳色青青,且风向稳定,就该到郊外放风筝,把一冬郁闷在心里的霉气尽情吐出,自然身心俱畅,百病消除。清明一过,季节风来临,风起西北,黄沙蔽天,想放风筝,要等来年啦!

聊到清宫中放风筝的规矩,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逸事,一墙之隔的两个世界突然有了“连接”:

皇城附近,住着一些游手好闲的轻佻少年,一看见内廷风筝翱翔九霄,立刻邀集身强力壮叫“拕子手”的人,用蘸上玻璃沙的老弦,拴在棱角锋利的钢镖上,在筒子河(紫禁城外有一条护城河,北平人叫它筒子河)附近,看准目标,把镖子一掷,搭上风筝三裹两扯,就把风筝扯过来了。

丁四巴在巴黎赛会糊了一只大蜻蜓,翅能扇,尾能摆,眼珠子能翻,背上七弦弓,放到天空,蜻蜓临风奋翅展翼,顾然栩栩如生,风茄笛浪,更是玉箔叮当,琼音瑶奏,把参加比赛的士女看得目瞪口呆,无不叹为观止。

读他的文字,仿佛你我也正在赛场边,仰望空中奇异的纸鸢,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中国的“文学”向来都是“文章博学”,即便是谈论饮食、逸闻、闲玩的文章,都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

仅风筝这一主题,唐鲁孙上能谈古籍记载的源头,下能聊今时今日的见闻。提笔便来,侃侃而谈,字字珠玑,或让人忍俊不禁,或引人思虑万千。

这个春天,就让唐鲁孙带我们重回那个不时不食、有规有矩、有情有味的时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