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柠吉的一小步,刺梨产业的一大步

刺柠吉的一小步,刺梨产业的一大步
2019年12月17日 00:01 秦朔朋友圈

“去买刺梨苗的时候,对方要四毛五一株,我们多出五分,每株五毛,前提是必须保证真苗,不要假苗”,彭玉先说,他们亲自看见剪下来的枝条扦插到地里,几个月生根后把苗挖出来,人背马驮运回村里栽种。

彭玉先今年58岁,是贵州省贵定县火炬村的老支书。他坐在炉子旁抽着香烟,提起种刺梨的往事他记忆犹新,“当时村里有很多土地要按照国家政策退耕还林,但全村五个村民组只有两个组的农民愿意种刺梨,甚至有人冷嘲热讽说现在种玉米的吃玉米,种刺梨的以后把刺梨当饭吃”。

火炬村位于群山之中,家家户户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刀耕火种一年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如有积余的玉米,每斤能卖8毛钱。而刺梨的命运和其他野生果树一样,无外乎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成熟后自然谢落在野外灌木林里,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田间地坎皆是。

三年后,火炬村种植的刺梨开始成熟,好的土地一亩可采摘3000斤,斜坡达1200斤左右,每斤售价一块八,价格是玉米的两倍多,收益更好。但是很多种植户忙不过来。

此时,彭玉先想了一个办法,请没有种植刺梨的村民来帮忙采摘,每斤4毛钱的劳动报酬,一天可拿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元。

彭玉先的这个“创举”取得很好的收效——“以前不愿种刺梨的农民参与采摘参与运输参与去卖,第二年就争着种了”,彭玉先说完,露出灿烂的笑容。

| 黔南州贵定县火炬村合作社社长、老支书——彭玉先

今年,彭玉先家种了20多亩刺梨,加上出售刺梨苗,年收入可达十万元左右。截至目前,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超过了260万亩,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带动种植户108万人,户均增收2361元。但作为贵州地域性强的鲜果,其他消费者对其缺乏认知,漫山遍野惊羡的刺梨,面临外销难题。

欣慰的是,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去年年底带队前往贵州考察,指示广州市协调广药集团帮扶贵州刺梨产业发展,98天紧急研发出的刺柠吉产品上市半年多销售额已经破亿。

由此,小小的刺梨,不仅让很多农民走出贫困或已经奔向小康路上,而且逐渐走向全国。未来几年,贵州将打造百亿元级刺梨产业,让刺梨成为一张贵州名片。

种了刺梨,住进千平楼房

彭玉先引进刺梨苗的地方,是几十公里外的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这里山高路陡,海拔高达1488米,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世世代代主要种植玉米。好的年份,一亩地的收成也仅在800元左右,一直没有脱贫,按照村委会副主任肖发海的描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家住在包谷杆砌成的茅草房里,原先种玉米的,烂塘组的青年很多30多岁都找不到女朋友”。

但是当地的刺梨在周边小有名气,盛传一句顺口溜,叫“青岩的豆腐,谷脚的刺梨”。上世纪著名生化营养学家、“中国刺梨之父”罗登义因为科研需要,在该村搞了6亩刺梨种植基地。

罗登义检测发现,每100克刺梨果肉含维生素C2075~2725mg,是苹果的800倍、柠檬的100倍、西红柿的22倍、猕猴桃的10倍,称“维生素C大王”,雄居一切水果、蔬菜之冠。

| “维C之王”——刺梨

2007年左右,为了响应政策,茶香村里有近3000亩土地实施退耕还林,每亩补贴村民300斤稻谷。面对耕地变少,而且玉米的收成又不好,村民们自然想到了种刺梨。

因为刺梨果既能食用,又可入药,还能治理石漠化,一亩收成在2000元以上,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就这样,茶香村成了贵州最早种植刺梨的地方。但是村民们在种植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辛酸,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到了秋天刺梨成熟时,几千亩的刺梨只能运到贵阳去零售,但是销量特别小,很多人的刺梨卖不出去,到了傍晚,拉回来在路上直接当垃圾倒掉了,除了浪费了一天的精力,还有栽种以及采集的时间,然后很多人就不愿意卖了。

与之对应的是,第一年种植树苗款,加肥料,再加上人工工资,大概每亩需要投资1100元左右,种好后,每亩需要450元到500元的各种成本。

| 刺梨采摘

肖发海2009年从湖南一个大专院校毕业后,在贵阳一家公司上班,2010年当选上茶香村的村干,“我当时还是不打算回来,但是根据家里意见,还是回来了,可以照顾一下家人。”

在担任两届村干后,茶香村和其他村合并,当时肖发海打算去贵阳做生意,几个月以后,其他村干和一些朋友又劝他回来把刺梨一起做大做好,肖发海觉得前景还是不错,于是又回到村里。

47岁的文革学也种植刺梨,但是最初只种10多亩,因为他在采石场当炮工,每个月可以达到3000元的收入,但每天都要放炮炸石头,这是一个高危职业。大约2002年左右,文革学等人在山上进行一个12箱炸药的爆破,他将导火索点燃塞进炸药时,两个石头卡住了他的一只脚,耽误了一会儿时间,“来不及跑就响了,就把我的脚炸到了”,他指了指那只走起来还一瘸一拐的腿,“这只脚骨头都断了”。

在医院住了8个月后,文革学花了多年的积蓄,8万多元,但是下床后的他走路不灵便,正常的体力劳动受到影响,不能继续当炮工,失去顶梁柱的一家顿时成了贫困户。

后来,文革学回到村里,不断扩大刺梨的种植面积,如今已达到40亩,每年收入五六万元,他把钱存起来,分三次陆续修了近千平方的漂亮楼房,还装了60寸大彩电。

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当记者们不断为他家的房子点赞时,文革学总是忍不住放声大笑,末了,还挽留大伙当晚住在他家。

| 龙里县茶香村村干部肖发海和刺梨种植户文革学

2017年,文革学和茶香村的其他贫困户一样,已经全部脱贫。更高兴的是,文革学一家去年从四口人增加到了五口——他20岁出头的儿子已经娶了媳妇,院里还洋溢着新婚的喜庆。

如今,以谷脚镇茶香村为中心,形成了长达10余里的刺梨连片种植基地,每年端午节前后,刺梨花漫山遍野,竞相怒放,鲜艳夺目,当地政府将之命名为“十里刺梨沟”,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金秋十月,站在山头上往下看,成片的刺梨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到处都是正在采摘的村民,或与村民有合作的客商,抑或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的外地游客。按照当地村民的经验,要摘“亮堂堂”(光泽度好)的才好吃。

如今,茶香村也从2000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成现在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土墙房摇身变成小楼房,小汽车也不再止于念想。当地刺梨已经获得国家无公害水果的认证,下一步准备申请有机绿色食品。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贵州民歌《好花红》所描绘的情景,正在黔中大地上延展。

刺梨,以前村民们只有放牛割草才摘一两个吃一下的野果,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山区脱贫增收的“金果”。

产业机遇:迷茫后的亮光

贵州刺梨因为最优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气候土壤特别合适种植,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刺梨号称‘维C之王’,有着广泛的市场开发前景”,但经过多年的努力,至今外界知之甚少。

黔东南州林业局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欧国腾对记者介绍,贵州刺梨经历过三个阶段,最初是1942年左右抗战时期,民众身体素质很差,普遍缺少维生素,营养学家王成发、罗登义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期望通过刺梨来补充身体的维生素,一些刺梨还送上了战场。

资料记载有贵筑县(1958年撤分给现在花溪和乌当)花溪刺梨酒厂退休职工刘云龙对刺梨酒的生产情况的介绍,“每天加工一两百斤糯米,配料需要的刺梨在当时青岩城周边满山遍野都是,且个大肉厚、香甜可口,一分钱可买一两斤。生产4个月后年终盘点产量达6吨余,全交给县专卖局销售”。

1957年,酒厂职工40多人,产量已过百吨,销到省内各地和重庆、广州,甚至出口中国香港、缅甸等地。

当时,花溪刺梨酒厂是贵筑县属惟一的国营工厂,也是贵筑县工业第一财税大户。但到了“文革”前5年,刺梨酒年产量只有几吨,达不到创业时6个人干4个月的产量。

“我们50年代进厂的职工看到刺梨酒遭受如此冷落,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刘云龙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酒厂将一个白酒班组转为刺梨酒班组,产量达190吨,仍供不应求,出口国家除老客户外还增加新加坡、泰国等地。

| 花溪刺梨酒厂包装车间

其实,当时刺梨领域已经有多个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但是后来逐渐衰退。

刺梨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是1985年左右,政府部门下发了很多文件,甚至省里专门组建了刺梨办,在欧国腾看来,“这一时段除了栽培技术的研究,还有产业化的研究,贵州省的饮料也达到七八家,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作为指定产品供应,但不久出现了衰退期”。

目前是刺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欧国腾认为,前几年老百姓的刺梨都卖不出去,但是今年明显感觉到刺梨好卖了,价格也上来了,这意味着刺梨产业化阶段到来了。

对于刺梨产品加工,贵定县乡村干部张光敏的创业故事具有一定代表性,“我自己做一些果脯分给朋友吃后大家都认为不错,2001年我有个同学开超市,建议我做一点来卖,那年,的确卖得不错”。

因为取材的刺梨都是纯野生的,前述同学帮助张光敏注册了贵定县山野敏子食品厂,“生活中很多人见面就叫我山野敏子,我觉得太别扭,感觉变成一个日本人名字,后来就去掉了山野两个字”。

2002年张光敏按照当地政策带薪创业,但亏了不少钱,第二年打算罢手,但在一个镇领导的劝说下选择坚持,2003年张光敏团队将产品放到贵阳的几个土特产超市以及“金海雪山”景区销售,很好卖,工人晚上加班做也供不应求,“断了很久的货,就是原料跟不上”。

后来手工作坊不断增加,贵阳一些公司在收购刺梨果脯时,把价格也压下来了,张光敏很不擅长销售同时身体也不好,加上工人工资变高,2015年他又不想做了,甚至把贵阳沃尔玛、北京华联等超市的货全撤了。但村里老百姓都来找他,担心地里的刺梨不知道卖给谁,于是他又招聘工人继续做到今天。

张光敏生长于大山之中,对于电商等新的销售模式基本上不碰,但订单非常多,她说,“我们做得很慢,很慢的那一种,基本上都是经销商找上门的”。

目前,贵州类似敏子公司一样的刺梨加工企业已有40家,研发生产出刺梨原汁、饮料、果脯、口服液、含片、精粉等10余种刺梨产品。但刺梨产业发展依旧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作为地域性强的鲜果,其他省份的消费者对其缺乏认知;二是刺梨品种单一、同质化比较严重,基本局限在果脯、刺梨饮料这两类,成熟期集中导致仓储压力大,目前当地多个工厂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同时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刺梨果营养丰富,但是涩味较重,刺梨深加工产品的口感普遍不适合现代消费需求。

这样的背景下,广药王老吉研发的刺柠吉复合果汁应运而生,将助推贵州脱贫攻坚。

按照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的观点,“要举全省之力打造刺梨时尚生态产业”。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汪家强表示,“刺柠吉”需深挖贵州刺梨原产地历史文化内涵,策划建立贵州刺梨公共品牌的标识、标准、认证和管理体系,从产地、品质、品牌和文化等方面加强公共品牌管理,全力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

| 刺柠吉复合果汁

品牌赋能,王老吉带动贵州百万农民增收致富

刺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实现刺梨的市场化,大众化消费。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因为长期以来刺梨的认知度较低,市场开发频频遇阻。

“因各种原因,在整个产业面临困局的时候,王老吉的介入起到了很大的拉动效果”,一个种植户兴致勃勃表示,刺梨外表满身是刺,让很多贵州商户扎手,但是以后不一样了,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大干一场。

11月中旬,记者在贵州惠水县的潮映集团生产线上看到,一排排的饮料从车间有序滚动,工人们正紧张忙活,不断存入仓库,他们大多来自当地移民搬迁户。此前,这些工人都要到外省打工,现在可以家门口上班,而且工资不比以前在发达地区打工时候低。

这是王老吉的“刺柠吉”基地。产品经过不断的调试后,已于今年6月全面生产上市。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明年将扩大生产规模”。

| 广药王老吉惠水工厂

与众不同的是,“刺柠吉”新品全都以“王老吉”这一百年老字号品牌进行产品背书,以期通过王老吉的品牌带动力,推进刺柠吉快速走向市场。这不仅为刺梨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充足的资金,还为刺梨产业注入一笔无形财富。

2018年11月16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带队前往贵州考察时,指示广州市协调广药王老吉帮扶贵州刺梨产业发展,企业接到这个任务后,迅速召集大队人马次日凌晨赶赴贵州,调研后发现刺梨营养颇丰,其中维生素C含量远高于其他蔬果,曾作为女排健康营养品,于是用半个月时间就制定了《贵州刺梨时尚生态产业“136”发展方案》(下称“刺梨方案”),力求帮助贵州把刺梨产业发展为百亿级的时尚生态产业。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广药王老吉调研工作组赶赴贵州深入调查刺梨产业

研发小组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克服了口感涩味较重等问题,最终研发出刺柠吉复合果汁和润喉糖两款产品。让很多人吃惊的是,从接到指示到产品面世,仅用了98天时间,让业界再次见证了“广药速度”。

初次“考试”时间到了。3月18日,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来品鉴前述两款新产品时,忍不住大赞“好喝,好吃”。孙志刚当场表示,广药王老吉的方案有目标,有抓手,有载体,“看了很兴奋,听了很感动”。

而刺梨在全国知名度不够也是当前刺梨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流称,现在除了贵州省知道刺梨之外,别的地方对刺梨知之甚少,刺梨要走出贵州还有一个消费者教育的过程。在具体的产品运营上,王老吉可是良工苦心。

11月9日,广州南站一辆乳白色的高铁上面,写着一排排“要青春,喝刺柠吉”的大字,在阳光照晒下格外夺目。

这辆由王老吉冠名的“刺柠吉”高铁专列,在人们的掌声中缓缓出发,随后,箭一般加速往贵阳方向驶去,它载着很多种植户的致富梦,努力让贵州刺梨产业驶上了快车道。

| “刺柠吉”粤黔高铁专列

此外,王老吉对贵州刺梨品牌推动采取线上线下多维发力。徐文流还介绍道,“想要开拓市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大众认识刺梨、爱上刺梨”。

线上通过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一线卫视让大众了解刺梨产品及相关产业。同时还发力数字化营销,通过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头部平台产出年轻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例如联合PAPI酱制作创意短片、与顶级电商主播李佳琦合作进行刺梨的科普介绍及刺柠吉产品的直播销售等,目前淘宝、拼多多、京东等平台均有售卖。

据统计,“刺柠吉”通过媒介投放获得约32亿的曝光量。

“喝这么一小罐等于喝下了9个新鲜柠檬所含的维C”,在李佳琦的试喝直播中,还有一句话就让众多女性忍不住剁手王老吉刺柠吉,“其他饮料你喝了会有负罪感,但这款完全不会”。也就是说,补充维C不需要再去买国外的维C产品,喝一罐刺柠吉就可以搞定了。

| 头部主播李佳琦的“刺柠吉”试喝直播

在灯光、角度都调整至最佳的直播间里,李佳琦、薇娅、祖艾妈三位头部主播全方面解析了刺柠吉这款产品的特性,并分享了试喝感受,彼时,观看量达到了百万级,粉丝热情高涨,发言从屏幕左下方快速闪过。

同时,王老吉线下计划打造首都北京、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及刺梨原产地贵州三大样本市场,通过氛围布建、消费者活动等形式进行精耕细作,以点带面辐射全国销售,依托王老吉强大的品牌力、渠道力,推动刺柠吉等刺梨产品进入全国市场,掀起了一场“刺梨热”,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中横空出世的刺柠吉,从“新品”一跃成为“爆品”。

或许可以设想,如果时代格局不变,凭借王老吉的品牌影响力和贵州刺梨的特有价值,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刺柠吉有望再创饮料行业新的辉煌。

贵州作为刺梨最大产地和中国扶贫的主战场,刺梨的商业价值和扶贫效益也一并激活。在刺柠吉系列产品上市的带动下,贵州不少企业激情高涨。“现在无论走到哪里,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刺梨”,一位商户介绍说,目前一些地方在积极发展刺梨乡村旅游、刺梨采摘节、专题刺梨元素饭店等,有的甚至将商标拿到香港评估上市,各种玩法异彩纷呈。

但王老吉并不满足于此,“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刺梨产业资源,研发更多种类的相关产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刺柠吉研究院,以刺柠吉产品时尚化、国际化为目的,进行刺梨研究与开发,包括刺梨种植标准化、鲜果贮藏保鲜、工艺技术标准化、行业标准、功效与物质基础、安全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带动刺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如此强调。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获悉后亲作批示:“广药王老吉对贵州刺梨的产业帮扶做法值得宣传推广,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和东西扶贫协作范围,形成科技创新、市场开发、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做大做强,促进脱贫乃至致富,是一条好路子。”

“刺梨已经具备了飞起、发展的条件,但是缺了一股风,广药王老吉一来,就把风卷起来了,整个产业也动起来了。应该这么说,未来两年,刺梨产业将迎来崭新局面”,欧国腾如此评价说。

据贵州省工信厅数据显示,刺柠吉销售额过亿,带动贵州省内的刺梨生产加工企业销售普遍增长超30%。

早在清代,贵州状元赵以炯就写过一首刺梨的诗——“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与赵状元描述有些不太一样的是,如今贵州刺梨在全国开始有了一定名气,正不断走上平常百姓的餐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