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了千条好评,终于明白《海的尽头是草原》为啥口碑爆棚了

翻阅了千条好评,终于明白《海的尽头是草原》为啥口碑爆棚了
2022年09月12日 20:59 说1不2

这是一段穿越60多年,跨越民族、地域、血缘的动人故事,也是一段新中国艰难发展的血泪史。

在团圆的日子中,由尔冬升导演,陈宝国、马苏主演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公映了,在这个周末赢得观众无数好评。

电影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60年前那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共和国往事,这既是亲情血缘的挽歌,更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催泪佳话。

今年的电影市场,实在是太难太难,急需一次重振,《海的尽头是草原》可以称得上一剂强心针。

翻看电影有关的评论,“催泪”“大爱”“该被铭记的历史”,而这些高频词概括了电影的内核,也点明了《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有点“淡”的电影,为何能在大片云集的中秋档脱颖而出了。

01 尊重事实,让一部爱国主义电影脱颖而出

一部爱国主义电影,如何拍得让大众能够接受并喜欢呢?尔导给出的答案简单明了:尊重事实。

无论是内蒙牧区的人物和风情细节,尔冬升导演都刻画得非常细致,有一位出生在蒙古的观众评论说:“不管是从前牧区的样子、蒙医诊所、骑马赶羊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都与他的记忆相重合,而三千孤儿入内蒙也从小就在她的童年故事里。”

草原、奶茶、手把肉、赛马,这些符号一般的事物,在大多数观众的心中都还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子,但尔冬升导演不仅拍出了草原众人皆知的美,也拍出了草原中险恶的一部分,比如小狼咬栏杆、雷雨交加的夜晚、让人无法前行的沙尘暴。

尔冬升导演,用他的执念,拍出了内蒙古大草原最真实的一面,面对这碧草蓝天和朴实热情的牧民。很多网友都表示“都以为尔导警匪片一绝,没想到拍到自然风光也这么专业。”甚至有网友在看完草原的点点夜空,也产生了去内蒙草原游历的想法。

对于蒙古牧民生活环境的真实刻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那么几乎全程的蒙语对白。绝对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接近70%的蒙语对白,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要知道这些蒙语对白,可不是配音,而是所有的演员的真实对白,演员们在语言这一块都下了大功夫,主演马苏在电影的映前宣传中,蒙语张口就来。不少观众在观影后也直言“分不清哪些是职业演员,哪些是蒙古族牧民”。

02 这是一场亲情与现实拉扯的“历史课”

翻看热评,大家对人物感同身受,最关键的还是对剧情的认可:“(剧情)很流畅,逻辑也清晰,所以在情感爆发时,一切是那么自然。”

总制片人于冬曾说“三千个孩子背后就是三千个家庭,也是三千个故事,我们希望从每个蒙古包里找寻真情、真心、真意,讲述一个真故事。”

而尔导则在“真”这个字上下了功夫,没有煽情,没有误会,只是将当年的“不得已”“放不下”平铺直叙,这样一个主题无需炫技,就已足够催泪。从小女孩被“骗”到孤儿院, 再到草原哥哥那木汗流沙里救妹妹,最后结尾同胞哥哥道出当年送走她的真实原因。整个过程都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刻意营造高潮,就是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引发出了观众心中最深的感动。

杜思珩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生活在蜜罐里的90后、00后或许无法理解,但只要问问家中长辈,就能理解电影里杜妈妈的权衡是带着血泪的。

电影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大胆的展示,力求把这段历史刻入年轻人的DNA。看完这部电影,很多年轻人开始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是“大爱”,原来血缘并不是亲情的唯一。这也是《海的尽头是草原》最为重要的内核。

作品好不好,就要看口碑,翻阅千条评论,终于找到《海的尽头是草原》好评如潮的原因,优秀的主题、感人的剧情、充满真情实感的创作,都让这份历史回忆焕发生机。

铭记历史,就是积蓄奋进能力,这一曲动人的民族互助的挽歌,等待着你走进电影院,用心感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