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垄作、套种、圩田、垸田、垛田、台田、熟制、耕作制度、复种指数、果实套袋,塑料薄膜,铺鹅软石农业知识大全!

间作、垄作、套种、圩田、垸田、垛田、台田、熟制、耕作制度、复种指数、果实套袋,塑料薄膜,铺鹅软石农业知识大全!
2022年04月24日 00:00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玉米、花生间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即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的植物,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如玉米、高粱地里可以间作穿心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一般多采用2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叫2:4 采用4:6或4:4也较多 。间种比例可根据具体条件来定。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摘)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如甘蔗地上套种白术、丹参、沙参、玉竹等。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两季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种间互补与竞争关系及其效益,具体地表现在:空间、 时间、 地下因素 和 生物间互补与竞争 四个方面。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①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②提高产量稳定性③增加产品多样性④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⑤保护资源环境。

意义:①增产作用②增效作用③稳产保收④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

垄作

一、什么叫垄作

垄作法是指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二、垄作的好处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①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②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③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地势低洼地区,垄作可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种植薯类时因垄作的土壤含水量少于平作,有利薯块膨大。④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被风吹起的土粒落入邻近垄沟,可减少风蚀;植株基部培土较高,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⑤利于集中施肥,可节约肥料。

三、与垄作相关的地理知识

1、垄作昼夜温差大为什么会变大?

这是因为:①垄作,增大了表面积,白天受光面积大,增温快,夜间散热面积大,降温快,昼夜温差变大;②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数量,凡水多气少的土壤,热容量就大,增温慢,冷却也慢,温度变化小;反之,土温变化就大。垄上水分减少,昼夜温差变大。

2、畎(jiàn)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

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为中心。最早出现的一种抗旱耕作法是畎亩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旱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熟制

耕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分供求平衡,农田防护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以种植制度 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只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它反映复种程度的高低,用来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单位之间耕地的利用情况。

熟制:是同一块耕地上一年内收获的作物的季数。

熟制与复种指数这两个概念区别不大,如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就是100%,一年两熟,复种指数就是200%,两年三熟复种指数就是150%。

圩田

圩田也叫围田,是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这种农田区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 唐代已相当发达。在地势较低、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宜保持水层的高沙圩田,常种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

圩田区是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在长江下游叫做“圩”,中游叫做“垸”(也有指垸是一种在多水地区的一种堤坝,一圈是堤坝,中间围着村庄和农田。),统称“圩垸”。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比如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珠江三角洲称堤围(或基围)。

在农业社会时抵御旱涝、夺取稳产高产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圩田这种垦殖形态也有一定的弊端,过度地开发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随着湖区面积的缩小,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下降;水道被逐步堵塞。

具体表现在:

一,破坏了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废湖为田,或随意改变河道,外河水流不畅,圩内排水和引水也增加难度,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

二,大量构筑圩田,影响到湖泊的蓄水量。大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使湖面缩小,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能,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也将导致该地区的灾害频发。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为了最大可能的减少建垸造成的影响,现在已经开始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工程。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问题;平退的垸子一旦转换成湿地,还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繁衍生物种群等作用。

垛田

一般将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垛田镇一些地方就是典型的“垛田”,先民为了抵御洪水,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相同之处,就是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

当地河湖密布、气候暖湿、地势低洼,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地势低洼也是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垛田由荒滩杂草淤地堆积而成,所以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其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宜种旱作物,适合各类蔬菜的生长。

圩田、垸田、垛田的异同

统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圩田与垸( yuàn)田是同一种类型的垦殖方式。它们与垛田的异同小蹊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也欢迎各位蹊友补充。

相同点:

都是在低洼地区的一种农业垦殖方式;

所在地大多河网密布;

不同点:

圩(垸)田是四周筑堤坝(堰)把内部水抽出形成耕地的农业;垛田是用开挖河沟的泥土堆积抬高形成耕地的农业;

圩(垸)田所在处原为河或湖的一部分;而垛田所在处原来并不一定有河沟;

圩(垸)田的土地相比较垛田更为集中;

圩(垸)田既有水田作用也有旱田作物;而垛田内则因土地透水性好,宜种旱作物。

圩(垸)内可能有聚落存在,但垛田上没有。

台田

台田主要用于盐碱化治理的,是通过在平地或低洼地挖池塘水沟来实现的。       

台田是指堆土成台在上耕作,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挖沟为渠堆土耕种,盐碱逐渐下渗而变为良田,沟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在我国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区域骑过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上部分台地进行农业种植,下部分坑塘进行水产养殖,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这种“上农下渔”的台田模式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

在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处,或在黄河入海口处受海水影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另外,地势低平处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也导致土壤含盐量高。

当然了气候也会对盐碱形成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在华北地区干旱季节蒸发量大,土壤毛细作用显著,盐分极易随水分上升。过度灌溉等不当的人类活动也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台田通过调控地下水位来改良盐碱地,采用抬高地面开挖鱼塘和排碱沟的基本结构来控制地下水位,使台田表层土壤在旱季时不易引起积盐。

鱼塘—台田模式与基塘农业的比较分析

(一)“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二)“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相同点:都是立体农业模式。洼地挖塘,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

不同点:农作物种类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基上种甘蔗,或种果树或种桑,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联系在一起,形成蔗基一制糖,果基—罐头,桑基—养蚕一缫丝业。而黄海平原的“鱼塘一台田”,则形成鱼—果—粮、鱼—果—棉、鱼—果一菜、鱼一果一草(饲料)模式。   

 原因:两地地貌结构相似,都是地势低平的平坦地形,且都形成低洼和岗地、丘地交错起伏。低洼地掘土挖塘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台田、基上发展种植业则是适宜的。利用的具体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热条件极为丰富,为充分利用水热资源而创造了“基塘农业”的生态模式,而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春旱、夏雨的气候极易造成干旱,并引起盐碱化,创建“鱼塘一台田”模式治理了湿地,改造了盐碱地,是一种避弊趋利的生态农业。

给苹果套袋,是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日本是海洋性气候,苹果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比较严重,为了解决病虫害问题,研究出了套袋技术。

苹果套袋又分为纸袋和塑料袋,纸袋较贵,但种出来的果实颜值更高一些。塑料袋较便宜,但果实颜值低一些。以往在苹果市场上,套纸袋苹果要比套塑料袋的苹果更贵一些。套塑料袋的,也要比不套袋的苹果贵。

但如今,时代变了。

率先研究出套袋技术的日本,也已经在逐渐摒弃苹果套袋了。

苹果套袋的好处毋庸置疑,不过坏处也很明显。其中,套袋苹果的甜度普遍会下降,苹果风味也会损失。另外,套袋大量耗费人工,如今日本农村劳动力几乎没有了,人工成本很贵,自然也不想套袋了。

我国农村目前也有这样的情况,套袋的人工支出成本,占到了果园总支出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农村劳动力肯定还会减少,年轻人能回农村的就不多,去果园干套袋这种农活的又更少了。

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套袋技术的成本过高。

还有,套袋水果引发的环保问题,也逐渐被关注。

如今,日本也在逐渐淘汰掉套袋这个技术。而我国一些研究人员,也在如何淘汰掉套袋技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对抗套袋技术有这么几个研究方向:

一是品种派。一些国内的育种机构,先后推出了好几种不用套袋的苹果。比如鲁丽苹果,特点即是不用套袋。可见,大家都看到了套袋技术的落后性,希望能从品种选育优化的角度来解决套袋问题。

不套袋的鲁丽苹果甜度的确非常高,在风味上是比套袋苹果要高一截的。

二是材料派。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为了降低套袋的人工成本,推出了“苹果面膜”,说白了也就是一种喷剂。这种喷剂喷到苹果上,会在苹果上形成一层生物膜保护层,就如同给苹果打蜡一样。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喷剂,来代替套塑料袋或纸袋。

但是,这种喷剂必然要溶于水,不溶于水的话,消费者肯定不敢买了。可如果溶于水的话,那遇到下雨天咋办呢?一下雨,喷剂都冲掉了,难道再重新喷一次?这样是不是又耗费了人工成本?

达不到缩减人工成本的目的吧?

三是市场派。这一派呼吁恢复自然生态的种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苹果不套袋就可以了。不套袋减产无所谓,苹果长的丑无所谓,都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来打造出品牌,然后让消费者花更高的价格来买。

只要消费者接受了这个苹果的风味,臭也能变成美,价格低也能变成高。像盐源丑苹果,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取消苹果套袋,从成本还是从苹果风味而言,都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取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市场的呼应和技术的创新应该同等重要。

农业覆盖技术的“地理原理”----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

果实套袋的好处

*减少强烈日光的灼伤,保持良好的外型

*防止病虫害

*防止鸟啄

*减少农药的污染

*减轻冻害

*减少风吹雨打

铺设塑料薄膜

为啥果树下面要铺一层塑料薄膜?

果实由于重力的原因多生长在叶子下面,果实要想着色,必须接触太阳光,但躲在枝叶下面的果实大多无法直接被阳光照射。

铺设塑料薄膜可以起到反射太阳光,从而使枝叶下面的果实接受阳光的洗礼,促进果实着色。

一般树冠下主干两侧顺行方向每边 各铺一幅反光膜,边缘用石头或装有土的膜袋压实。采果前将反光 膜回收洗净、晾干备用,一般可连用3年以上。

铺设鹅卵石

鹅卵石对果实生长的作用

*鹅卵石比热容小,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

*石头风化产生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

*反光使果实着色

果园覆草

果园覆草的好处

*调节土温,夏季不过热、冬季不过冷(但冬季覆草要避开2~3 月份,因为会影响地温回升)

*减少水分蒸发

*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

果树剪枝

果树冬季修剪的原因

*剪除病虫枝,减少病虫害

*减少枝叶,增强光照

*减少结果数量,提高果实品质

*控制高度,方便采摘

塑料地膜的积极作用

①提高土壤温度——有效积温增加,生育期相对延长,提高产量(不同颜色增温效果不同,无色地膜增温效果最好,银灰色基本不增温)

②保持土壤水分(保墒),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③维持土壤结构(地膜覆盖表面,保护表土,可以减轻风,水的侵蚀)

④保持土壤疏松(地膜覆盖会减少雨水拍击,防止土壤板结)

⑤改善光照条件(地膜以及膜下水珠反射阳光)

⑥防止病虫害

⑦提高土壤肥力。地膜覆盖以后,土壤中的氮肥以挥发形式的损失量大大减少,使得氮肥得以保持。地温升高,微生物活动随之增加,增加土壤有机物

⑧提高作物品质,达到早熟增收

⑨防旱抗涝

⑩抑制杂草(黑色地膜效果最好)

⑪抑盐保苗,防止土壤盐渍化

⑫使各种作物适作区向北推移,从而更有效利用国土资源

塑料地膜的消极作用

①塑料薄膜难降解,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了污染

②地膜覆盖虽然有保水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外界降水进入垄体。如果遇到了连续性降雨则造成严重的水渍,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坏,水分蒸发受阻

③影响土壤水分的渗透、含水量、透气性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④阻碍水肥的运移

⑤残膜导致土壤板结

⑥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地膜在不同地区的主要功用

1. 在干旱缺水地区:

以保水抗旱,提高低温为主

2. 在无霜期短的低温寒冷地方:

以提高地温,延长有效生育区为主

3. 在多雨高温地区:

以防涝和防止土壤养分淋溶流失为主

塑料薄膜的颜色分类

(不同作物选择不同的颜色,适当浓度的薄膜,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薄膜颜色越浓,透光率越低,作物的光合作用越差,而颜色越薄,选光性则越差)

黑色地膜

夏季高温时,主要用于降温和除草,还有蔬菜的软化栽培。黑色地膜几乎不透光,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在阳光照射下。黑色底膜本身增温快,温度高,传给土壤热量少,故用于降温。

乳白色地膜

抑制杂草为主,较好的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

银灰色地膜

秋季用于驱蚜虫,防病毒,保墒,除草,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着色。反光中带有红外线,对蚜虫有驱避作用,蚜虫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可起到防病毒作用。透光率低,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银黑两面膜

夏秋季高温时,既可以驱蚜防毒,又可降温除草。银灰色面朝上,黑色贴地

黑白两面地膜

主要用于降温除草,且效果比黑色地膜更好。白色朝上,黑色面贴地,白面增加光反射,黑面阻止阳光透射。

绿色地膜

除草为主,增温为辅。对自然光透射有选择性,可抑制杂草叶绿素的形成,热辐射透射率不如乳白色地膜,比黑色更强,故以除草为主,增温为辅。可替代黑色地膜用于春季除草,对茄子、甜椒、草莓等作物也有促进地上部生长和改进品质的作用。但绿色地膜价格较贵,且易老化,使用期缩短,所以可在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上或设施栽培时用于地面覆盖。

无色透明地膜

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墒,此外,还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作用。

蓝色农膜

蓝色膜的主要特点是保温性能好,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普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通膜,保温性能良好。用于水稻育苗,苗壮、根多、成苗率高。用于蔬菜、花生和草莓等作物,能抑制十字花科蔬菜的黑斑病菌生长,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还可用于蔬菜、棉花、花生、草莓、马铃薯等作物覆盖栽培。

红色地膜

红色地膜比黑色地膜更能刺激作物生长,植物会利用更多的能量进行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红色地膜能透射红光,同时可阻挡其它不利于作物生长的色光透过,因此使作物生长旺盛。

实践证明,红色农膜能满足水稻、玉米、甜菜等对红光的需要,可使水稻秧苗生长旺盛,甜菜含糖量增加,胡萝卜长得大,韭菜叶宽肉厚、收获期提前。

地膜的其他种类

(新型地膜)

由于塑料地膜的不可降解性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处于对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地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 生物降解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能够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新型地膜。但生物降解地膜的高成本是制约其推广的主要因素。

2. 光降解地膜:

主要通过光照的照射降解作用使地膜破碎,通过控制光催化剂,在一年以内,能够有效控制地膜的降解时间,从而满足各种农作物对时间的要求,既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还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3. 渗水地膜:

渗水地膜现在主要运用在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渗水地膜能够让水分有效的下渗到土壤底部,有着渗水、保水、温湿度调节以及耐用性强等各种优点。相对于普通的地膜来说,渗水地膜能够充分的利用雨水,有效的提高雨水利用率。并且还能够提高土壤表层肥料的利用,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增强作物生长能力,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能够为半干旱地区有效节省水资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