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看地理环境与植被,高中地理常见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专题!

地理视角看地理环境与植被,高中地理常见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专题!
2022年05月24日 00:01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一般有4—5层,多者可达11—12层,树冠成锯齿状,参差不齐。许多乔木为争取日照,力图往上生长,树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达80—100米。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也称季风林或雨绿林。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

中国热带地区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控制,热带季雨林分布北界基本上在华南和西南的北回归线附近,东部偏南,西部偏北。包括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热带季风气候地带的代表性植被类型。此外,在南亚的热带的一些河谷和南坡沟谷也有零星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常绿林的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可以分为2-3个亚层,以壳斗科和樟科的种类占优势;第二亚层树冠多不连续,常见有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种类,林内常混有落叶阔叶树。灌木层多为常绿种类,在我国常有杜鹃属、乌饭树属、山矾属等。草本层一般以蕨类植物为主,其次是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种类。藤本植物比热带雨林少,基本攀缘于林下,而达不到林冠的上层。附生植物的种类较热带雨林大为减少,主要是兰科植物和苔藓地衣。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下的典型植被。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大洋洲的东部和西南部。

硬叶林中植物的叶片与阳光成锐角,躲避阳光的灼晒;叶子坚硬而有锯齿,叶片不大或变成尖刺状,叶片表面没有光泽而常有茸毛,常有分泌芳香油的腺体,减少水分蒸发。硬叶植被通常并不高大,除了乔木组成的森林外,还有不少长成低矮的灌木丛,丛林的结构非常简单,很难见到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硬叶林中植物的花非常鲜艳,是由含水量少而比较干的小叶木本植物(硬叶植物)所构成。黄色的花尤其多,花香和芳香油的香气使丛林弥满着芳香的气味。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分布在30°N—50°N的温带地区,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森林。该区由于冬季树木落叶,夏季树木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几百万年以前,这类森林几乎扩展到整个北半球温带。更新世的冰川和干旱把它们分割成三个主要分布区:西欧、东亚和北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由于严酷的冰川作用,西欧落叶阔叶林的种类组成比较贫乏。

构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是栎,山毛榉,槭,梣,椴,桦等。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子,叶子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的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纬度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占世界针叶林的95%。

亚寒带的针叶林又叫泰加林,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指从北极苔原南界树木线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里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为水平性植被。针叶林内的主要树种是落叶松,落叶松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森林常较稀疏而阳光直达林下,冬季落叶后林下更是充满阳光,因此落叶松林是典型的“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永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中国大兴安岭的森林就是东西伯利亚的兴安落叶松林的延伸。

地理环境与植被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二、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坏的影响

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四、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五、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高考例析】

(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答案】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解析】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江苏卷)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下图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

A.高寒及荒漠地区少    B. 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C.面积大的省区较多    D. 边境省区比较多

2.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

A.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

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

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答案】

1.AB  结合图11可知,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种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地区较少,故A项正确;读图可知,东部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由低纬向高纬不断减少,故B项正确;面积较大的西藏、青海等省级行政区分布较少,C项错误;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都属于边境地区,但是入侵植物种数较少,D项错误。

2.BC  云南省并不临海,A项错误;云南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东以丘陵为主,两地均地形复杂,环境多样,适合多种外来物种生存,故B项正确;两地均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交界地区,该地区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故C项正确;云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D项错误。

【典例分析】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 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 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 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爾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 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 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 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流向    B. 地形格局    C. 大气环流    D. 海陆分布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读图结合图例可知,温带雨林分布地区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受西风影响,加之地形抬升的影响,使得降水较为丰沛,而并非所有的中纬度大陆西岸及高山地带,且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故选C。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气温偏低,所有生物种类较少,故选B。

3.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东部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且呈南北条带状分布,影响分布狭长的原因为地形格局,故选B。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茎、叶管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减少时满足植植物生存需要,等待雨季的到来。非洲的纳马夸兰地区生长着1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几场冬雨或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且种类多的自然原因。

(2)判断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

(3)图中甲地的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的肥厚,试分析其原因。

(3)如果该地大量多肉植物被引进到我国干旱地区,推测可能给两地带来的环境后果。

【答案】

(1)数量大: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旱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有短暂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适宜地区面积广。种类多:纬度跨度大,范围广;区域内地势起伏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生长。

(2)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进入休眠,生长缓慢,减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维持生命。

(3)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光照强,易使叶片灼伤;全年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多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原产地:加剧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输入地: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可能会造成病虫害传播。

【解析】

(1)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的原因,主要从植物生长习性、当地环境特征分析。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该地旱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冬季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夏季有短暂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多肉植物适应性强,适宜生长的地区面积广,所以数量大。种类多的原因,主要从所跨温度带、地形特点分析。多肉植物分布区纬度跨度大,范围广。区域内地势起伏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生长,所以种类多。

(2)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节是夏季。主要因为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该地降水少,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进入休眠,生长缓慢,减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维持生命。

(3)比较两地区的气候差异,从气温、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光照强,易使叶片灼伤;全年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多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如果该地大量多肉植物被引进到我国干旱地区,可能导致原产地的植被破坏,加剧原产地的荒漠化程度,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于输入地,外来物种入侵,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可能会造成病虫害传播。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云杉生产力的影响,需要对不同环境中的云杉生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采样分析。图中天山北坡的甲乙丙三地是某科研人员选取的部分采样点,调查显示自西向东,云杉分布的海拔由低到高。

(1)天山北坡的云杉针叶林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试说明理由。

(2)分析甲、乙、丙三地的云杉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

(3)调查结果鼎示,近年来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有所提高,请分析其原因。

(4)野外调查时,为能反映云杉生产力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真实性,需要对采样地点进行挑选。请你设计一个比较恰当的采样点挑选标准。

【答案】

(1)云杉对附近地区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该林区地处两大干旱荒漠盆地的中间地带,有力地维护调控荒漠地区的生态平衡;云杉保护山区农林生产和牧业基地的生产活动。因此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

(2)甲位于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开口的河谷地带,是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优越,所以云杉分布的海拔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东,位于大陆内部,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少,相同海拔高度上的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云杉的分布越来越高。

(3)在比较寒冷的环境下,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代谢过程,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的升高还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生产力。

(4)云杉分布比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林地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林地附近有气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天山北坡的云杉针叶林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的理由主要从云杉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由于天山所处地区总体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所以云杉对附近地区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该地区地处两大干旱荒漠盆地的中间地带,有力地维护调控荒漠地区的生态平衡;云杉还可以保护山区农林生产和牧业基地的生产活动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因此被称为“荒漠中的卫士”。

(2)甲、乙、丙三地的云杉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影响降水的因素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为自西向东,由于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主要来自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所以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甲位于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开口的河谷地带,是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优越,所以云杉分布的海拔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东,位于大陆内部,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越来越少,相同海拔高度上的降水量越来越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云杉的分布越来越高。

(3)近年来气候变暖使云杉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升高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角度分析。在比较寒冷的环境下,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代谢过程,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的升高还能延长植物的生长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生产力,从而使得云杉林的生产力提高。

(4)反映云杉生产力与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采样点的选择方法主要从林木分布、人类活动的干扰、气象条件稳定等方面考虑。从林木分布看,应当选择在云杉分布比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从人类活动的影响看,应当在林地附近没有明显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和干扰;从气候条件看,林地附近有气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

【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

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

③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图a沼泽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的水源自地下水。其稳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

第(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第(3)题,引种桉树发展造纸业的理由主要从原料、就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

第(4)题,该问本质上是考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差异。

【参考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

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7月份,在海拔2 100米的无林地带上,花瓣洁白的宽叶仙女木、有着蓝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叶杜鹃竞相开放(如图7),大地宛若色泽明艳的花毯,山地苔原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空中花园。图6示意长白山苔原带分布位置。

                   图6                                      图7

(1)简析长白山之巅有利于山地苔原带形成的自然条件。(8分)

(2)推测长白山之巅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6分)

(3)分析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的原因。(8分)

答案: 

(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2分);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2分);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2分);成土时问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2分)。

(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2分);植物根系浅而发达(2分);植物花期短(2分)。

(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寓(2分);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2分);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2分);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2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藻森林是由巨型海藻所构成的海底森林,许多鱼类生活在海藻森林。蒙特雷半岛(见下图)海域分布有世界著名的海藻森林。在蒙特雷半岛上有一种原生植被——辐射松,其干形差、分枝多、生长缓慢,经过漫长岁月的蔓延,总面积也仅有数千公顷。

材料二  辐射松在1859年落户新西兰后,水土适宜,生长速度快。20世纪20年代后,新西兰兴起强大的辐射松造林高潮,大量的人工林在不适合集约农业利用的火山台地、海岸、河岸、沙丘和贫瘠的丘陵地带兴起,新西兰由一个森林危机国家转变为针叶林木材出口第一大国,大量原木、人造板、纸浆等源源不断供应国际市场,中国已逐渐成为新西兰针叶材原木第一大进口国。

材料三  “蒙特雷半岛”位置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蒙特雷半岛海藻森林的生态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辐射松在蒙特雷面积难以扩大,而在新西兰迅速蔓延的原因。

(3)指出新西兰引种辐射松所带来的土壤改良效益。

(4)推测中国成为新西兰针叶材原木第一大进口国的原因。

【答案】

(1)为鱼类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净化海水;有利于维护生态稳定性。

(2)蒙特雷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水热条件较差;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新西兰有大片不适合集约农业利用的土地,适合辐射松生长;新西兰兴起强大的辐射松造林高潮。

(3)植被覆盖率提高,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排泄物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4)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林木产品需求量增加;林木砍伐程度高,再加上生态保护等措施的实行,林木供给量不足;新西兰林木资源因造林变得丰富,大量出口。

【解析】

(1)海藻森林的生态意义,可迁移所学知识(陆地森林的生态意义),从为鱼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净化海水、维护生态稳定性等方面回答。

(2)本题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是辐射松在蒙特雷面积难以扩大的原因,即地中海气候,水热条件差;其次是在新西兰迅速蔓延的原因,即水热条件好、适宜土地面积广、辐射松造林高潮兴起。

(3)新西兰引种辐射松所带来的土壤改良效益,可主要从增加土壤有机质(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排泄物)和保持水土等方面考虑。

(4)中国成为新西兰针叶材原木第一大进口国的地理背景主要从中国市场需求量增加而国内供应能力不足、新西兰林木大量出口等方面考虑。

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冰川、冻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冰冻期(10月中旬一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累积有机物数量,是由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减去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长江源区NP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下图),整体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研究区植被NPP的分布与该区域的植被类型和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一致。

(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时期蒸散发量变化特征及原因。

(2)试分析长江源区NPP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原因。

(3)近年来,长江源区高寒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析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1)冰冻期,气温低,地表水和土壤冻结,蒸散发量小;生长前期,气温回升,冻土融化,蒸散发量快速增加;生长期,气温高,降水增加,蒸散发量大幅增加,并达到最大;生长后期,气温快速回落,蒸散发量急剧减小

(2)由东南向西北部海拔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东南部以高寒草甸,西北部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覆盖率由东南向西北下降

(3)自然原因:全球变暖引起区域暖干化;(或青藏高原鼠害严重,植被破坏;)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破坏;影响:草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

【解析】

(1)据材料可知: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气温低,地表水和土壤冻结,蒸散发量小的冰冻期;气温回升,冻土融化,蒸散发量快速增加的生长前期;气温高,降水增加,蒸散发量大幅增加,并达到最大的生长期;气温快速回落,蒸散发量急剧减小的生长后期。

(2)据材料结合图示可知:长江源区NPP由东南向西北部海拔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东南部以高寒草甸,西北部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覆盖率由东南向西北下降。

(3)导致近年来,长江源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变暖引起区域暖干化;(或青藏高原鼠害严重,植被破坏)是引起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自然原因,而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破坏;影响:草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是造成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人为原因。

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棋)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秦岭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会因坡度而产生分异,坡度影响地表径流和水分的分配,进而影响着土壤的特性及分布,同时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强度和频率。下图示意不同坡度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据图可知,秦岭(   )

A.南北坡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均成正比

B.坡度越小区域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差距越大

C.坡度大于15°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差异小

D.北坡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变化均大于南坡

14. 该地在坡度较小地区植被覆盖度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气温

C.降水

D.人类活动

答案:13.C    14. D

解析:

1、正比一般指正比例,南北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应该呈现是正相关关系而不是正比关系,A错;结合图可以看出,坡度在2-5范围内南北植被覆盖度差距比<2坡度的植被覆盖度差距大,所以B说法错误;当坡度大于15°时,南北植被覆盖度两条线基本相近,差异较小,所以C正确;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小于南坡,D错误。故选C。

2、坡度较小的地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多,所以对植被的破坏较多,植被覆盖度较小,因此D正确;坡度较小的地方一般来为低海拔谷地或者是山前冲积扇地带,水分和肥力、热量条件更好,更有利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应该较大,AB错误。降水与海拔和迎风、背风坡关系较大,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光、热、水、肥、地形等)和人为因素。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往往在坡度较小的地方,人类活动频繁,砍伐森林和植被,得到场所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植被覆盖度会减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