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冷涡缓解高温煎熬?地表或超70℃,热到烫脚!多地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地理课程】冷涡缓解高温煎熬?地表或超70℃,热到烫脚!多地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2024年06月15日 16:51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冷涡缓解高温煎熬?

6月13日,我国的高温进入最强烈的一天,但大范围高温确实要进入衰弱期了:当天中午,在我国北方多地处在轰轰烈烈的升温中时,在我国东北部一个漩涡状的云系已经在卫星云图上变得相当显眼,这便是从西伯利亚南下、目前移入我国北方地区的冷涡系统。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这一奇异的天空颜色,主要是由于雷暴云团的迅猛发展引起的。雷暴云团的发展使得华北平原空气中的各类粒子显著增多,这些粒子包括大大小小的雨滴、冰晶、雹胚等,此外还有被雷暴大风卷起的尘土碎屑。这些粒子对夕阳的光线进行了散射,从而导致了天空呈现出非常奇异的粉红色或者橘红色。这种现象虽然美丽,却预示着更加激烈的天气变化即将到来。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气象系统是冷涡。冷涡是一种在高空形成的冷空气系统,通常带来大范围的降水和剧烈的天气变化。6月13日傍晚,冷涡进入北方地区,与北方的热气团正面碰撞,形成了强烈的对流条件。这种对流条件使得华北平原极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17时前后的卫星云图上可见,一簇簇强盛的雷暴云团在北方地区涌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经历激烈的雷暴、大风、冰雹。

在过去一段时间,北方地区经历了一轮极端高温天气。这次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大陆高压和高空暖脊的共同作用。大陆高压控制下,北方地区持续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地表温度迅速上升。

同时,高空暖脊的存在,使得高空的大气也处于温暖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地表的高温。而这种充足的大气能量也为强对流天气的猛烈爆发创造了条件,在这次强对流天气中,冷涡和热气团的碰撞,使得华北平原大气层中充满了不稳定能量。这种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形成了强烈的对流运动,导致了雷暴云团的迅猛发展,并引发了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

随着这次冷涡和冷空气的到来,华北黄淮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将会有所减弱。这对于刚刚经历过高温煎熬的北方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据央视网6月13日消息,中央气象台今天早晨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可能会达到40℃~42℃以上,这已经是中央气象台连续七天发布高温预警。

(来源:中国天气官方微博)

北方多地“热力爆表”

连日来,北方正经历今年来最强的高温炙烤,多地“热力爆表”。

中央气象台6月11日下午4时消息,河北、天津有超过30个国家站气温突破6月中旬最高气温极值,河北安平、安国、武强、天津静海突破6月最高气温极值,并发布11日11时至16时气温排名。排名显示,新疆托克逊以43.2℃位列第一,河北元氏以42.9℃与新疆吐鲁番东坎并列第二。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温排名 (来源:中央气象台微博)

受本轮高温天气影响,北方多地“热力爆表”。记者注意到,气温排名前十里,除了新疆托克逊、吐鲁番东坎、吐鲁番三地外,其他七地均属河北,成为40℃酷热集中区。

河北成为40℃酷热集中区

河北、天津有超过30个国家站气温突破6月中旬最高气温极值。

据专家分析,本轮高温天气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有极端性,部分地区发生中暑气象风险高。另有专家表示,本轮高温或将持续3至5天。

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温,多地采取措施应对。据了解,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要做好高温天气期间的生产组织和管理,避开中午高温时间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当日应停止施工。

高温对生活产生了影响。6月12日,家住河北沧州的鲁女士告诉记者,气温是突然升高的,“前几天睡觉开着窗户,吹吹风扇就行,这两天热得不行,空调要开一整夜”。

最近几天,鲁女士发现车子方向盘都变得烫手。她从后备箱里拿出了放置了小半年的遮阳帘,每次下车时,随手安在挡风玻璃处。与此同时,公司里停车场里有遮挡的车位也变得火爆,她想找个有阴凉的位置,比往常更难了。

“这几天气温确实高了,不敢出门。”济南市民郭先生告诉记者,12日当天济南最高气温40℃,地表温度或能达到60℃以上,出门就像是被火烤一样。每天晚上8时许后,热气稍稍散退,他才敢出门散步。

有地方规定“气温超40℃一律停工”

面对高温天气的“烤”验,多地采取措施迎战。

9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高温四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今年第一期全国高温中暑气象预报。预报中提醒,公众需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避免在日光下暴晒,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避免高温时段或高温环境中的户外活动。

记者注意到,济南在发布今夏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后,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要做好高温天气期间的生产组织和管理,避开中午高温时间室外作业。

通知中明确提到,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当日应当停止施工;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40℃以下,全天施工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11时至16时应当停工;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至37℃以下,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参建各方不得强行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

而在石家庄长安区卫生大队,为保障环卫工的安全健康,该大队加大了机械化水洗机扫频次,频率比之前增加了30%以上,并给一线工人发放了防暑物资和药品。同时还规定,最高温在35℃以上,要求一线工人推迟至下午3时后上班。

河北河南山东“高温陪你上下班”

另据中国天气网,6月12日,我国华北、黄淮一带依然维持干热暴晒模式。据实况监测显示,华北、黄淮、江淮西部、江汉及内蒙古西部、陕西中东部、宁夏北部、甘肃东部、新疆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39℃高温天气,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中北部、山西西南部、新疆吐鲁番局地40℃~42.3℃山西汾阳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根据预报,6月13日,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山东中西部、河南、江苏北部、安徽中北部、湖北北部、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广东中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中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东部和南部、天津、山东中西部、河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7℃~39℃,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可达40℃~42℃以上。

预计,14日至15日,高温向南转移,强度减弱。但河南一带高温可能还会持续。16日以后到6月下旬前期,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气将再度发展,部分地区气温可达40℃以上。

据了解,本轮高温过程与往常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地温高、持续时间长。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午后地表温度可能超60℃,局地甚至可超70℃。对此,有网友调侃称,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出门,可能会体验到什么叫“热到烫脚”。而且高温不仅连续多日不断,一天中高温的持续时间也可能达到8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部分地区高温甚至从10时前后就开始,到了19至20时才陆续结束,有种“高温陪你上下班”的感觉。

专家称本轮高温仍可能持续3至5天

在社交平台上,“今天又是被热醒的”“北方高温”等话题热度颇高,有河北网友调侃,“走在路上隔着鞋底都烫脚,呼吸一口空气都烫肺”。本轮高温为何如此猛烈?还将持续多久呢?

12日,气象专家徐建国向记者分析,形成本轮高温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中低空暖平流输送;二是高空冷平流下沉增温;三是北方冷空气较弱。从目前的气象资料来看,北方本轮高温还可能要持续3至5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介绍,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受高压脊天气系统控制,天空云量较少,在晴空辐射和下沉增温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高温发展。本轮高温天气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有极端性,部分地区发生中暑气象风险高。

这个夏天还会更热吗?据国家气候中心6月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预计未来6月17日至7月2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西部等地偏高1℃以上,陕西中部和北部、内蒙古西部、西藏西部局部等地偏高2℃~3℃。

此外,根据预测,6月18至20日,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还将迎来一轮高温;6月26至28日,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中北部、新疆南部还有一轮高温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6月3日发布的气候预测公报 (来源:气候预测中心官网)

河南16个地市达重旱等级以上

国家防总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这几天,北方的多个城市接二连三地跑步进入了高温区域,甚至是进入了4字头。在高温之下,不少地区发布了旱情的预警,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也发布了农业高温干旱风险的预警。这一轮的旱情到底严重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从农业上我们该怎么来应对?

(图源:央视新闻)

国家防总派出工作组协助抗旱

6月12日,河南全省大部地区气温超过35摄氏度,局部最高气温达43摄氏度。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南全省18个地市已有16个地市72个国家级气象站监测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近期,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及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旱情迅速发展;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上述地区仍将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当前全国面上旱情总体较常年同期偏轻,干旱地区相对集中,华北、黄淮等地夏收多数过半,夏种正在开展,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4成,城乡供水有保障,粮食生产区以井灌和河库灌溉为主,多数灌溉条件较好,受旱地区旱情总体可控。

6月12日12时,国家防总针对山东、河南两省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两省协助指导抗旱工作。

四级应急响应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干旱防御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启动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

(图源:央视新闻)

(1)预报2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能同时发生轻度干旱(农业旱情或城乡居民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情况达到轻度干旱等级)或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能发生中度干旱(农业旱情或城乡居民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情况达到中度干旱等级)。

(2)预报2座大中型城市可能同时发生轻度干旱或1座大中型城市可能发生中度干旱。

(3)七大流域中某一流域多个江河湖库重要控制站水位(流量)低于旱警水位(流量)。

(4)其他需要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的情况。

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

按照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部署安排,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6月12日组织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会商,视频调度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重点省份,研判重点地区旱情发展态势,部署抗旱减灾工作。

会商强调,当前正值“三夏”关键时期,各地要严格落实抗旱责任制,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加强旱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制定完善抗旱预案方案,落实抗旱保供水各项措施;发挥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优势,做好预报预警、水量调度、农业技术指导等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干旱影响和损失;及时准确发布当前旱情及工作开展情况,做好旱情灾情信息报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严防因短时强降雨、旱涝急转造成严重灾害损失。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原主任吕娟介绍,我们要实时监测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及时发现土壤水分的变化,一些相关部门也可以利用一些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对干旱进行大范围快速监测。另外监测到以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传达给农民和相关部门,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比如电视广播网络等,以便农民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另外我们还有一些预案,进行及时完善,积极调配抗旱物资和提高抗旱能力。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实时分析旱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

高温持续炙烤,如何应对中暑?

高温天气十分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中暑症状,那该如何识别和应对中暑?

据介绍,中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根据症状的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时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无力、口渴、头晕、头痛等症状。先兆中暑的急救需注意赶快离开高温环境,寻找阴凉通风处休息;少量多次补充含有盐分的清凉饮料;在额头、太阳穴处涂抹或服用祛暑药物。

轻症中暑的症状在先兆中暑基础上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并且出现皮肤灼热、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轻症中暑的急救需注意赶快离开高温环境,寻找阴凉通风处休息;减少衣物,用水淋湿皮肤,利用风扇等工具加速患者周围空气流通;补充含盐饮料或500ml水中添加0.5g食盐(氯化钠)服用。

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致死率高,主要表现为体温明显增高,开始时大量出汗,之后皮肤干热、无汗并伴有昏迷。发病后3小时为抢救的“黄金3小时”,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据了解,重症中暑常伴有昏厥、无自主意识,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的同时采取现场救治,急救需注意赶快离开高温环境,寻找阴凉通风处,让患者平躺,双脚垫高;减少衣物,冷水浴或在头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区覆盖湿毛巾;

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热痉挛或热衰竭患者可小口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料;

以最快速度送往医院抢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