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理】高考地理中的岩层新老关系!高考地理中的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

【地质地理】高考地理中的岩层新老关系!高考地理中的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
2024年07月03日 00:01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高考地理中常考的三大类岩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对三大类岩石的理解和区分是高考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等)。侵入岩结晶良好,喷出岩多具有气孔等特征。

2.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常见的有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成)等。

二、岩石新老关系判断方法

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

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3.看岩浆岩:岩浆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不整合面:其下岩层形成——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外力侵蚀——之后地壳下沉——沉积形成其上岩层。

6.海底岩石: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7.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8.根据岩层的特点:

①若出现大面积层状岩石(堆积作用)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②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则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记住:岩层上升容易会被侵蚀,岩层下沉会被堆积。

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三、岩石新老关系常见考法

在高考地理中,判断岩石新老关系通常会以下面两种形式进行考查。

1.选择题:

给出地质剖面图或岩层分布示意图,要求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这可能涉及到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需要根据各种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2.综合题:

结合地质构造、地貌形成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分析岩石新老关系对地质过程和地貌演化的影响。这种题目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为了应对这些考查,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理解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熟悉地质剖面图的解读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地质构造。

3.掌握判断岩石新老关系的方法,如地层层序律、生物进化规律、岩层接触关系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岩石新老关系对地质过程和地貌演化的影响。

(1)岩层与岩层的新老关系

(2)褶皱与断层的新老关系

(3)侵入岩与岩层的新老关系

(4)侵入岩与侵入岩的新老关系

(5)侵入岩与断层的新老关系

(6)变质岩与水平岩层的新老关系

(7)火山与岩层的新老关系

(8)岩层沉积、侵蚀与新老关系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掌握地理逻辑性思维尤其重要。

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地形地貌的地质作用过程。

1.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浆侵入,之后地壳抬升,经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最终露出地表。例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2.火山(玄武岩山体):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后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3.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判断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期经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作用为主。像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都属于此类。4.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再经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原,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5.断层湖:地壳断裂下陷后积水成湖,像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均是如此。

6.褶皱山:地壳运动(挤压)使岩层向上弯曲变形,从而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7.戈壁滩: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内,山洪暴发时河流携带大量岩石块和细沙,自山口向下砾石和细沙依次堆积,之后经过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剥蚀,岩石块逐渐变成砾石,细沙被大风吹走,砾石堆积在地表形成戈壁滩。8.雅丹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土层开裂,风沿裂隙吹蚀,使裂隙变大,再加上雨水的冲蚀,让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沟槽垄脊,这种起伏的地面称为雅丹地貌。

9.风蚀蘑菇:如果岩石上部和下部岩性不同,下部的岩石较松软,且下部风速较快,风裹携着沙不断吹蚀下方岩石,下方的岩石被侵蚀后就会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风蚀蘑菇地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0.峡湾地貌: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纬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冰川侵蚀形成沟谷,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冰川融化,海水侵入谷底,形成峡湾地貌,如挪威大峡湾(松恩大峡湾)、新西兰大峡湾、南美洲南端的峡湾地貌、美国阿拉斯加沿海的峡湾地貌等。

11.冰川地貌: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山体不断抬升隆起形成“鹤立鸡群般的身姿”;随着山体抬升,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角峰、刃脊等地貌,形似“金字塔般的山顶”,如横断山脉最高峰贡嘎山。

13.冰洞: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在冰面形成冰面径流;冰面径流汇集后,在冰面裂隙处流入冰下,水流溶蚀冰川,形成水平方向的冰下河道;水平河道中流水再继续冲蚀冰川,河道不断加深、拓宽,最终融穿冰壁形成冰洞。14.流石滩:在青藏高原等地区,气候寒冷,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易导致岩石裂解,形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夏季冰川融化使地表径流增多,流水搬运碎石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进而形成流石滩。

15.地缝:浅海环境下沉积形成碳酸盐地层;区域受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大量裂缝和断层;在降水丰富的环境下,地表水沿裂隙和断层侵蚀,形成溶洞和地下暗河;地下暗河侧蚀作用强烈,溶洞展宽;溶洞顶部岩石受重力崩塌,形成地缝,例如云龙(石灰岩)地缝。

16.河流阶地: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岸边不断沉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并不断升高扩大,枯水期时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河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河谷两侧的阶地;经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河流阶段性下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下面是高考地理中的高频考点,如果有遗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内力和外力作用)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潟湖是海岸带上由堡岛、沙坝或沙咀与海洋隔开,或围拦河口,或包络海湾的封闭、半封闭的浅海水域。其形成过程主要涉及沿岸流和潮汐作用将泥沙带到海湾的突出部位,随后因流速减慢而发生沉积,形成沙嘴或沙堤。这些沙堤逐渐发展成窄而长的障碍物,最终将海水分隔开来,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比较著名的潟湖有新喀里多尼亚潟湖、品清湖、库尔斯潟湖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