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辨析】沙尘暴、黑风暴、盐尘暴都是讲的啥?植被又有什么作用?(附尘暴专题设计)

【地理辨析】沙尘暴、黑风暴、盐尘暴都是讲的啥?植被又有什么作用?(附尘暴专题设计)
2024年10月18日 00:01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沙尘暴是沙暴 和尘暴的总称,

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

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

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

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

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

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

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

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

扰动地面结构,

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

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我国沙尘暴发生的空间规律是西部多于东部,

北部多于南部,

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沙尘暴在发生时间上表现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但3~4月份最频繁,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沙尘暴发生的日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

夜间至午前则相对较少。

沙尘暴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

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

火灾、人畜伤亡等,

污染自然环境,

破坏作物生长,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

和强沙尘暴四类。

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

俗称黑风,沙尘暴的一种。

指的是瞬时风速≥25米/秒,

能见度≤50米,

甚至降低到0米的沙尘天气。

18世纪以来,

大批移民来到美国西部平原,

滥垦滥伐,

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3次黑风暴。

1934年持续长达3天美国的黑风暴事件,

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

3亿多吨土壤被风暴刮走,

风所经过之处,

水井、溪流干涸,

牛羊大量死亡,

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北美大陆一片凄凉。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盐尘暴”主要发生在盐渍化区域的干旱地带,

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

在新疆,

发生盐尘暴的区域主要在罗布泊、

艾比湖和艾丁湖,

这里都因为种种原因裸露出大片干涸的湖底,

而湖底正好是盐渍化十分严重的土地。

盐尘暴不仅会使土壤盐渍化、

使植物枯焦死亡、

对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也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另外,

盐尘暴还会腐蚀电线、金属等设施,

造成大面积停电。

一、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

1.影响因素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较差、湿度、风力、风向、气象灾害。

②地形:类型、坡度、坡向、面积及变化;

③土壤:深厚或浅薄、肥沃或贫瘠、疏松或板结、酸性或碱性、矿物质和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

④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

2.分析植被问题几个观点

a.环境条件影响着植物的分布,植物对于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b.气候和土壤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植物生长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光照和水分,这主要取决于气候状况;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取决于土壤。

c.普遍情况下,植物的分布纬度和海拔决定性因素是热量;

 d干旱区植物生存决定于水源;中国北方降水较少,同海拔相比阴坡蒸发较弱,阴坡土壤水分更足,植物生长好于阳坡。

 e中国南方年降水量丰沛,又受冬夏季风影响,则阳坡光热水更足,阳坡植物生长好于阴坡。

f.地方性分异现象应注意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如沙漠中的绿洲是水分足;热带干热河谷不生长高大林木,只有草本和低矮灌木。

g 受火灾、火山、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下短时间内植被覆盖率低。

 h  低海拔山地人为干扰下自然植物群落的植物类型较少。

二、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②植被适应环境——植被生长好,说明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生长习性。

主要从根、叶、茎形态特点,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其环境(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a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b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c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d形态: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e花色鲜艳:光照充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f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g分布:高纬度或高海拔的植物,一般是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风。干旱区或高海拔植物喜光。低纬度低海拔植被喜光喜热喜水。

h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如地面上高树、矮树、灌木、草本的分层与光照有密切关系。

三、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2)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3)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4)由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

四、林线

1.林线,指的是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吻合。

2.林线的高度主要影响因素:

a、温度:

低纬度、阳坡的温度较高,植被生长茂盛,因此林线的分布较高;b、降水:

低气压带控制区、迎风坡、沿海地区的水分充足,降水较多,适宜植被生长,因此林线的分布较高。

C、地方性因素:

①林线倒置是逆温的原因。

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使林线倒置。

②山腰林带是降水的原因。

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③河谷无森林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

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④湿润区干热河谷只有灌丛草甸是焚风的原因。

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五、植物群落

植物种群的集合体。

1、垂直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光照、水分、养分)

①地上

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草本:高草层、中草层、矮草层、地被层

②地下

乔木根系在土壤深层、灌木根系在土壤浅层、草本根系在土壤表层

2、水平结构

一般呈成群分布(聚生)

原因:种子散落集中;小地形、土壤性质、光照强弱差异。

3、群落演替

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开始)

次生演替(原生植被破坏后重新开始)

顺行演替(植被由简单到复杂)

逆行演替(植被由复杂到简单)

旱生演替(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

水生演替(沉水、浮水、挺水、湿生、木本)

六、植被类型1、地带性

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2、非地带性

草甸、沼泽、水生、红树林

七、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①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②增加云量和降水量。

③减少林下蒸发强度,增大湿度。

④降低风速。

2、对地形的影响:

①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②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③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3、对水文的影响:

①涵养水源,促进水循环。

②减小河流含沙量。

③降低径流量变化幅度。

4、对土壤的影响:

①植被生长可以加速土壤的形成。

②促使微生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

③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

④增加地表径流下渗,减弱土壤蒸发,改善土壤墒情。

⑤减轻外力侵蚀,保持土层厚度和肥力。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尘暴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咸海面积减小,说明该地的水循环环节明显改变的是   (  )。

A.入湖的地表径流量减少B.当地降水量减少

C.当地蒸发量增加D.海洋的水汽输送量减少

2.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答案】

1.A

2.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咸海位于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主要补给类型为融水补给;咸海的主要补给水源为河流水,入湖的河流水减少导致咸海的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B、D项错误;当地的蒸发量变化不大,故C项错误。

2.咸海面积变小,导致湖水对当地温度的调节作用减弱,从而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故C项正确,A项错误;咸海面积变化与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无关,故B项错误;咸海为咸水湖,盐度含量高,无法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中亚地理特征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了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3.“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4.“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答案】

3.A

4.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3.“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粒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

4.“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本题考查“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美国的“黑风暴”对我们的启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伐、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5.2010年4月24日开始,17年来最大黑风暴袭虐整个河西走廊,黑风暴到来时甘肃民勤的能见度接近0米。该现象形成条件不可能是(  )

A.荒漠化为该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漠

B.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现象,强风是动力

C.人类活动对该现象发生频度与强度的影响不大

D.不稳定的空气条件会加剧该现象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荒漠化的同时,也加剧了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因此C项不可能。

考点:黑风暴形成条件分析。

二、综合题

6.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甲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乙、图丙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甲、图乙、图丙,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2)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3)在图丙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

【答案】

(1)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植被稀疏。

(2)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松(或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3)周期性(起伏、振荡、波动等)

【解析】

(1)在叙述我国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时,要从“干旱、半干旱(气候)、沙漠(土壤:荒漠和黄土)分布、植被”等方面来分析。

(2)“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要把“季节分布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

(3)据图丙可知,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变化呈现周期性的规律。

7.读“我国北方沙尘暴路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自然原因是?近年沙尘暴加剧的人为原因是?                           

(2)当北方出现沙尘暴天气时,其前方却出现泥雨天气,其成因是?

(3)图中 ① 和 ② 均是沙尘暴的源地,治理沙源的主要措施有?

【答案】(l)冷锋快速南下,大风吹起沙质地表的尘土、沙粒 ,乱伐森林,乱垦草场,过度放牧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沙土裸露   (2)沙尘暴天气出现时,若其前方属暖湿气团,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水,雨水与沙尘混合就成了泥雨  (3)加强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

【解析】(l)来自北方的冷锋快速南下,带来大风天气;大风吹起沙质地表的尘土、沙粒,形成沙尘暴。主要是近年来,人们乱伐森林,乱垦草场,过度放牧等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沙土裸露,形在沙源,伴随冷锋天气形成的。   

(2)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出现时,若其前方属暖湿气团,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水;冷空气携带的沙尘就与暖空气中水汽结合,形成了泥雨。  

(3)① 和 ②主要在我国西北内陆和内蒙古高原,沙尘暴的形成与们乱伐森林,乱垦草场,过度放牧等有关,所以应加强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

【点晴】

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 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

8.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3月26日下午,随着冷空气前锋不断逼近,蒙古国中部出现沙尘暴,新疆淖毛湖出现强沙尘暴。晚上,内蒙古地区中南部出现扬沙,局地还有沙尘暴。3月27日一早,银川市笼罩在沙尘之中。“大风将沙尘卷向空中,在高空西北气流作用下飘向华北平原地区”。西北农牧交错带过度樵采是荒漠化原因之一。荒漠化加剧了沙尘暴,成为北京的沙尘暴重要沙源地,北京“雾霾未去、沙尘再起”。

(1)说明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2)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但沙尘暴也有有利的一面。试说出沙尘暴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答案】(1)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干燥少雨,地表缺水;沙漠、戈壁广布,地表疏松;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2)沙尘削弱太阳辐射,减缓全球变暖;我国北方碱性沙尘可中和酸雨,减轻酸雨危害

【解析】

试题分析:

新疆和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表水资源缺乏;植物稀疏,覆盖率低;地表多沙漠、戈壁,地表疏松物质多。

沙尘暴时空气中的沙尘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地区沙尘呈碱性,可以和酸雨中和,减少酸雨的危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考点:该题考查沙尘地区地表环境特点及沙尘暴的有利作用。

9.[环境保护]

盐尘暴是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在我国西北地区,盐尘暴的危害已经超过沙尘暴。艾比湖发源于天山北坡,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下图为艾比湖流域的河流与湖泊分布示意图。

分析艾比湖成为盐尘暴策源地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严重危害。

【答案】原因:由于农垦、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入湖河流的数量水量大幅减少,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湖盆裸露,形成大片盐滩,成为盐尘暴的策源地。危害:导致土地盐碱化;使森林、草原等植物枯焦死亡;造成空气、水体污染;加快冰川的消融

【解析】分析艾比湖成为盐尘暴策源地的原因主要从盐类物质的来源角度考虑。由材料可知,艾比湖为新疆最大咸水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缩小,盐滩裸露,为盐尘暴提供了盐类物质,成为盐尘暴策源地。盐尘暴对地理环境的严重危害主要从对土壤、植被、大气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盐尘暴发生,导致土地盐碱化;使森林、草原等植物枯焦死亡;造成空气、水体污染;加快冰川的消融等危害。

10.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沙尘中有较多的盐尘,所以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

(3)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答案】(1)冰雪融水 气温

(2)风力

(3)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减小,含盐量增大

(4)一是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小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解析】

【详解】

(1)读图可知R1和R2两河发源于高山,其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所以随着气温的变化,高山冰雪融水不断补给导致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此外,夏季有少量降水补.

(2)因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所以风力较大,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

(3)通过读图分析中亚地区是典型的温带荒漠气候,干旱是其典型环境特征.因此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土壤盐碱化而在地表积累的盐分和大规模垦荒裸露的土壤中的盐分; 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美国春夏之交多发黑风暴,最著名的是1934年5月11日,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风暴。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升入高空,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440千米,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风暴带。

材料二 下图为美国农田黑风暴危害严重区分布示意图。

(1)从自然条件分析A地作为农田的区位优势。

(2)简述美国西部黑风暴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原因。

(3)指出黑风暴给A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危害。

(4)建设防护林是预防黑风暴的一种有效措施,试分析其防治风蚀危害的机理。

【答案】(1)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黑土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有密西西比河的干支流作为灌溉水源。

(2)春夏之交风力强劲;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易受侵蚀;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沙尘物质多。

(3)大风使农作物受损;加剧干旱,使农作物枯萎;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吹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

(4)防风林能够降低地面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

【解析】

(1)种植业发展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因素分析。A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夏季高温多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黑土肥沃,有密西西比河的干支流作为灌溉水源。

(2) 春夏之交风力强劲,植被冬季枯落,没有生长起来,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易受侵蚀。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沙尘物质多。

(3) 大风天气的影响,主要是对作物、土壤的水分、肥力的影响。大风使农作物受损,减产。大风天气蒸发快,加剧干旱,使农作物枯萎。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吹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

(4) 建设防护林是预防黑风暴的一种有效措施,主要是降低风速、土壤侵蚀角度考虑。防风林能够降低地面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