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世界
最近刷短视频和看社交媒体等的时候,总能看到各种对横渠四句的评论,有很多历史知识非常丰富的博主,也有很多逻辑学能力很强的博主,甚至还有很多是研究人的具体社会权利等各方面都很有见地的博主,讲得都非常好,但我个人认为其说的都不对。当然,这样说可能会过于自信,那我们就详细讨论一下,为什么我说,截止目前,我并没有看到对横渠四句解释得对的信息出现。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解释得不对,并不是历史的不对,逻辑学的不对,个人权利和代表性解释等等层面的不对,而是并没有把前人的知识或思想,拥有现代性的解释和表达能力,从而只能走向新的复杂化,使得毫无历史和社会价值,对具体个人的成长和学习也毫无帮助。
现在有一种新的逆向化思潮,一方面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是非常正确的一种不犯舆论错误的方式,但这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新的解释“复杂性”给绑架了,就使得失去了更现代性的传播力,也就是很多人觉得,越去理解古人,越去深入的站到古人的角度,把最原始的,最历史的,最贴近古代的背景和真实状态体现出来,那么就越有说服力,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严肃和最高级的传播。
其实恰恰相反,如果失去了跟现代性的最简单和成本最低的结合,不仅可能会出现像横渠四句一样的问题,也会出现继承和传播的不可持续性。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手机这样现代化的产品,如果现在哪个手机厂商,就是觉得按键类手机有古典和工业美学,就是要让大家使用按键类手机,硬说触摸屏不好,那会怎么样呢?手机这个产品,从按键走向触摸,不是简单的设计变化,而是减少了复杂性,让三岁的孩子都可以操作最前沿的科技产品。
文化的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越搞越复杂,只有历史学家才能有时间和知识储备去欣赏其美,那就起到了反作用,因为当大众层面无法低成本参与和认知的时候,就需要高成本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统文化只有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才能保护下来,因为没有这样的头衔,就很难获得各种资金和政府资源等的支持。
那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如果回到横渠四句,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去理解,无论是历史性的,还是逻辑性的,又或者是社会权力赋予性质的,都是无穷尽的,就像欧洲有个哲学家叫尼采,普通人从尼采那里,也可以学到很多哲学思考,但希特勒也可以从尼采的哲学里找到种族优越性的灵感。可是这些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如果按照当下大家对横渠四句的这种理解,无论是谁去解释,实际上都是有争议的。也无论是各种解释本身,还是对各种解释的各类反驳,都会使得大家不再敢去谈横渠四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横渠四句的“消失”。而这不仅仅是横渠四句的问题。
在很长时间里,对于很多人来说,既不知道张载,也不知道横渠,但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这个时候,真正的解释,并不是把知识搞复杂,为了理解这四句,就要去知道张载,知道横渠等等,因为既然以前不知道,现在就没必要增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负担(我说的是大众层面)。
整个社会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去感受一首唐诗、宋词,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必要去知道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如果把大家都变成为了应付考试的学生,不仅要会背,还要知道各种时代背景,那大家会选择去刷轻松愉快小视频。因此说,我个人最烦的就是,动不动就问别人,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什么情况下写的吗?诸如此类等等,最后就是只有为了应付考试的学生才会应付,大家都不太愿意自由自在的读经典了,因为就怕突然有个“大师”过来问你,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你知道他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吗?
好,说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说横渠四句的现代性正确解释(我个人觉得正确的),我这个解释,考虑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合现代性,另一个是,只有这样解释才不会有那么多争议,才能真正把经典“盘活”,具有可持续性。
当然,也有人会立马反驳,因为这个时候,有些同学会说,当你认为横渠四句是经典的时候,就知道你的价值观了,就知道其解释肯定也是宏大叙事不靠谱了。其实任何观点和思想,都需要完整性和具体化,等我解释完我对横渠四句的理解,如果大家还能更有效的反驳,我们可以展开来做个小辩论。
先说第一句,叫为天地立心。
这里面,古人是怎么想的,没有人非常具体的感同身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远远高于现在的人。这一点很多对横渠四句的批驳就错了,认为古人太狂妄了,还要为天地立心。实际上如果要符合现代性的解释,这句话体现的,恰恰是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解释为,要找到从天空到大地,也就是人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的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的渴望,也就是理解天、地等自然体系,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天气为什么会有云雨雷电等的变化,大地为什么会有自然灾害,就像人失去“心”一样,就没有规律可言了,所以中国人骂人的时候,往往说你这个人没“心”,心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可预测的“规律”。这就类似于说,近代西方科学开始发展的时候,有人就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你说这人狂妄吗?
为天地立心,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和追逐,为万物运行找规律和公式。
在这里做个备注,文中所提到的“科学”,等同于“规律”,在表达层面会更具体一些,这并不是说硬要把横渠四句跟科学扯上关系。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
古人对生命的敬畏,跟对自然的敬畏一样,是非常明显的。在现代医学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人类群体生命的延续,实际上主要靠的是生得多,也就是靠数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的无常是古人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这种敬畏现代人是很难想象的,就算在中国这样,农耕文明非常发达,人口非常庞大的国家,其皇帝的生命在各种疾病等面前,都很难保障,更不要说普通人。
为生民立命,恰恰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是对生命科学的渴望。其实在中国盛行的佛教,也是这么来的,当每一个生命都不可避免的面临老去和病痛等,又束手无策的时候,你就需要一套非常自洽的非现实解释体系,才能减轻其痛苦,我们其实也可以说佛教也是“为生民立命”。
当你无法帮助生命度过痛苦的时候,你的安慰,你的天堂、极乐世界的故事,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能真实的减轻当事人痛苦的解释体系。当然,如果你可以用现代生命科学的方式,减轻生命在面临疾病等时候的痛苦,那么你更是“为生民立命”。
我这里对这句的解释,它是对生命科学(生命运行规律)的渴望,古今以来,大家也都有一个思考,就是人的生命和命运等,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这是一种对规律的探索欲,正是因为不固定、不知道,所以才要去“立”,才有积极意义。而不是要去左右谁的“命”,因为古人对“命”的无常有着更大的敬畏之心,左右不了,连普通疟疾、肺炎和天花等都治不了。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
如果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哪个科学成就,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果失去了对前人智慧的继承,西方哪有什么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中国哪有如今的文明延续。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汉字,只要学中文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在为往圣继绝学,如果有人说,中国的汉字不是“绝学”,发明汉字的人不是往“圣”,我们现在写汉字也不是“继承”,那他确实可以反驳“为往圣继绝学”。因此说,故意把一个非常切近于普通人,而且是每一个人都受益的经典性总结,说成是古人的自命不凡等等,实际上本身就不值一驳。
为往圣继绝学,是一种对科学和人类演化的辨识自信和创新性继承。任何一种科学和学术、思想的创新和继承,实际上都是在为往圣继绝学。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敢总结为“为往圣继绝学”,那就很难说具有创新和继承性。因此说,每一个认真工作,掌握了每一种技能,为每一个职业不懈奋斗,甚至是为自己好好生活的人,都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携手“为往圣继绝学”,因为这里面都有前人的影子和影响,这也不是宏大叙事,是非常经典的人类演化总结。
再说最后一句,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里面,也恰恰反应的是个人权利,就算到了现在,很多人渴望世界和平,渴望太平盛世,但这种“渴望”,依然体现的不是“个人”主动性,只是无能为力的“渴望”,而“为万世开太平”,一个“开”字,就把天下“太平”的参与主体,下放到了个人手上,这里用的是“开”,而不是“希望”、“渴望”。
也就是说,如果天下太平,世界和平的最终达成,实际上跟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有关系,并不能寄希望于其他体系,这个时候个人的权利和力量才是最大的,所以个人也可以为“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对世界和平的最高期望,同时也是个人权利的最大解释,不仅仅是重要人物,也不仅仅是重要的组织力量,个人也可以为万世开太平,而不只有寄希望于其他。
为万世开太平,是爱好和平、反战、做自己的主人的这样的一种中国最传统的精神,而这种传统和精神,实际上在现代全球性体系走向丛林化、复杂化的世界,更显得难能可贵。
最后再做个总结。
横渠四句本身能传承下来,就是因为它可以超越时代,只是当时代无法给它符合时代的解释时,它就会变成时代对它的攻击。而要超越时代的观点,一定是宽泛的、虚拟性很强的,这样才具有不会过时的生命力,但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主导的时代,跟农耕文明时代几千年不变的关系和工具体系相比,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具体化的时代,这就使得除了宗教和哲学等体系,其他所有的世俗形式,都需要具体化,也就是进入了一个反“务虚”的时代。
这个时候,横渠四句恰恰是可以回归到具体化的,否则将无立锥之地。
为天地立心,这就是对自然科学的最高崇拜,谁能找到宇宙的自然规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就是对生命科学和社会学的最高崇拜,谁能更透彻的发现和解释生命的运行,谁能为生命减轻世间的各种痛苦,谁就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你不仅要有能力辨识谁是“往圣”,你还要有技术和意志继承和创新其“绝学”,实际上这是对每一个人职业和生存能力的最高挑战和荣誉;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世界和平的主动性付出(开),以及永久性的向往(万世),这是积极的,也是主动的,又是浪漫的。
而要想把对自然规律、生命科学、职业追求、世界愿望等四个现代社会体系下最重要的科学体系和价值观等体系,用最精炼和穿越时代的语言总结表达出来,唯有横渠四句,这是汉字之美,是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以上仅供闲聊!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