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丨千“编”万化,指尖芳华,来看东营草柳芦苇的华丽变身!

非遗之美丨千“编”万化,指尖芳华,来看东营草柳芦苇的华丽变身!
2024年04月22日 21:35 文旅山东

行走在东营的大街小巷、河边湖畔,你肯定看到了芦苇、蒲草随风翩翩起舞的身影,真美啊!知道么,咱们东营可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独特的地貌及气候条件,孕育了蒲草千坪、芦花万顷,这么丰富的草柳芦苇资源可不能浪费,从老祖宗那时东营大地上的百姓们就用草苇编织了各种各样的物件,或养活生计、或留作家用,草柳芦苇可算作当地重要的生活物资了。现如今,非遗传承人们积极改良技术、创新工艺,产品由草鞋、苇席等传统产品向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转型,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一起来欣赏小小草苇的华丽变身吧!

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

黄河口草编是利用黄河口红高粱植物的枝、茎、叶、皮等部位编织和烤制成各种器物的民间传统手工工艺,其工艺复杂、造型优美、气韵生动、令人赞叹。垦利区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承人张奎善熟练运用烤制“火燠”工艺,制作时将红高粱秸秆、高粱苗、玉米皮以及天然生长的植物原材料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烘烤,材料热胀时反复用力使其弯曲或变形,从而得到想要的形状。这一技艺难度极高,需要心、眼、手的协调一致,火候不及达不到需要的形状,过之则原料被焚烧掉,把火与草这两种相生相克的物体融合运用,不仅要烤制成需要的形状,还要没有一丝一毫火烤的痕迹。

张奎善结合新时代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的工艺和表现形式,所创作的草编工艺品立体性强、栩栩如生,且绿色环保、永不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目前,形成了年产值500万元的草编产业集群。大型草编《九龙壁》曾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山花奖入围作品等荣誉。

码头苇席编织——

广饶县大码头镇编织苇席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大码头镇位于广饶县中部偏东北,境内原有小清河、巨淀湖、淄河等大小河溪62条,形成天然万亩芦苇荡,为苇席编织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当地百姓依靠家族传承,每家每户都有人熟练掌握苇席编织的技术,所编物品花纹密实又精细,用途可分为床(炕)席、围墙席、苫盖席等,用来铺床,越用越光滑,用来覆盖货物,既防风遮雨,又能空气流通。

2021年1月,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依托码头苇席编织技艺,建设了产学研综合体与芦苇制品生产加工基地,还打造了大码头苇编非遗馆,对码头苇席编织的历史进行全面展示,自此大码头苇席编织开始由传统苇席向日用生活用品、苇编工艺品转型,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目前,产品已拓展至七大类200多个品类,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大码头镇年编织芦苇制品120多万件,实现销售收入6800多万元,带动全镇37个村600多人致富,码头苇席编织技艺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

龙居柳编制作技艺——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东营区龙居镇几乎人人都会草柳编。龙居柳编通常选用立夏之后的黄河岸边的野生杞柳条为原料,经选材、浸泡、焖制、熏蒸上色、编制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生产工具主要有剪刀、锥子和脚垫,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心细致和工艺精湛程度。

近年来,以传承人贾针为代表的龙居柳编手艺人不断创新编法和用途,把柳编从日用品拓展到办公、装饰等多个领域,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相结合, 所生产的柳编笔筒、托盘、收纳盒、工艺品等新式产品颇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现已实现实现年产值 600 万元,帮助 30 多个村的 200 多名留守妇女、低保户、残疾人等困 难群体实现增收脱贫,人均年增收 4000 余元;10 余个村成立了杞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荒地发展杞柳种植,为村民带来产业振兴新希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