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三城,德总理访华有何深意?

三天三城,德总理访华有何深意?
2024年04月17日 16:47 国际金融报

德国总理朔尔茨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先后参访了重庆、上海和北京三地。这是朔尔茨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此次访华的德国经济代表团阵容豪华,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宝马、拜耳、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等企业的高管。路透社指出,这份高管名单,凸显了中国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重要分量”。

2023年7月,德国政府出台首份阐述德国对华政策及立场的《中国战略》文件,鼓噪对华“去风险”。而今年正值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朔尔茨此行有哪些深意?

中德共识

朔尔茨上次访华是在2022年11月4日。他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位访华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唯一两度访华的G7国家领导人,也是二十大后首位来访的欧洲领导人。

对于此次访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称,朔尔茨“从未对一个国家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访问”,并用“两天经济,一天政治”来总结朔尔茨的行程。

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朔尔茨。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但中德关系始终稳健发展,各领域合作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两国各自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大国合作。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朔尔茨表示,当前,德中关系发展良好,双方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密切。双方成功举行了两国政府磋商以及战略、财金等领域高级别对话,还将举行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过去两天,我和德国企业界代表参访了重庆、上海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德方愿同中方继续加强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双边对话与合作,推进教育、文化等领域人文交流,这对德中两国以及世界都至关重要。德方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致力于维护多边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赞同对立对抗。德方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德国愿为促进欧盟同中国关系良好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4月16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介绍称,两国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林剑表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德致力于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包括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此系可持续安全架构的必要基础,应得到尊重。中德鼓励和支持为在乌克兰达成和平寻求政治解决的努力,愿就举办瑞士高级别会议以及未来其他相关国际和会继续保持密切积极沟通。中德共同呼吁: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等和平核设施;妥善解决国际粮食安全问题,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不能阻碍粮食生产和出口;遵守国际人道法,保护平民,尽早相互释放战俘并遵守战俘的基本权利。

林剑表示,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德对加沙地带人员严峻的人道形势及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危险感到担忧。中德共同呼吁:保证加沙地带无障碍、可持续的人道主义准入,支持联合国及其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在人道救援方面发挥协调作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第2728号决议;落实“两国方案”,认为此系实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持久安全与和平的唯一选择;依据国际法共同维护贸易航行安全,尤其是在红海水域。

高度重视经贸议题

受通胀、高利率和出口降温的打击,德国经济去年萎缩了0.3%,而今年经济增长预计仅为0.2%。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文明研究”负责人胡春春表示,中德密切的经贸关系是两国发展关系的基石。当前,德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困难局面和转型压力,更需要巩固和扩大对华经贸合作。

4月14日,朔尔茨抵达重庆,首站参观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博世与庆铃汽车合资建立,致力于将博世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市场。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未来选项,前景广阔。朔尔茨表示,德中企业在“氢”技术领域的合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德方愿继续深化德中友好交往,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

​4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参访。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重庆的很多发展、建设中,都有德国企业的身影。截至2024年2月,德国累计在渝设立84家外资企业,主要涉及制造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

4月15日,朔尔茨抵达上海,会见了外贸商会代表,并与同济大学学生举行讨论会。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认为,在上海,朔尔茨之行的主要看点是科学研究和经贸合作。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那里一直聚集着大量德国企业。朔尔茨在上海继续参观德资企业的项目,还同德国企业代表举行了会谈,凸显了对中德经贸议题的高度重视。

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德中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另据德国央行数据,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1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18.87亿元),同比增长4.3%,创下历史新高;德国在华投资在其在海外总投资的占比也上升到10.3%,同样创下近10年来新高。

德国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最多的欧盟国家。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12634个,实际使用金额42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钢铁、通信等。

朔尔茨在上海同济大学发表讲话时着重强调了确保欧洲汽车领域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朔尔茨表示,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他强调,欧洲市场必须与中国汽车展开开放、公平的竞争,同时警告称,欧洲不会容忍倾销、产能过剩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朔尔茨还说,当年日本和韩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时,民众曾担心日韩汽车将征服欧洲市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朔尔茨此访正值欧盟酝酿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际,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议题近期也在欧洲引发讨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13日发文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称这可能引发贸易战,并威胁德国就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德企看好中国市场

据中国德国商会1月24日发布的《2023/24年商业信心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在中国增加投资,毕竟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太大,让人难以放弃。

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铭博接受采访时表示,德国企业普遍看好中国投资环境。他表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逆势上涨,足见德国企业对于在华发展的信心。

据了解,德企高层对于同机访华的代表团席位争夺非常激烈,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西门子首席执行官博乐仁、拜耳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蔡司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arl Lamprecht等企业高管随行,阵容豪华,展现出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的坚定信心。

“今年恰逢德中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我深感荣幸能再次陪同朔尔茨总理访华。宝马集团扎根中国30载,发展受益于德中间自由贸易及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坚定持续投资中国、为深化德中合作做出更大贡献。”齐普策表示。

朔尔茨中国行,首站参观博世,奔驰、宝马高管随行,再次突显出中国市场对德国汽车业的重要性。在中国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浪潮中,德国车企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齐普策指出,宝马集团在中国的成功发展正是德中长期合作共赢的典范,跨国合作应成为应对当前及未来挑战的关键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进一步深化德中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这涵盖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及数字化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而这些恰好与宝马集团的核心战略不谋而合。

“中国在梅赛德斯-奔驰全球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生产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华投资,加强与中国伙伴们的合作,大力推进电动化、数字化转型,并一如既往地为中德经贸合作贡献力量。”康林松表示。

除了德系车企,“豪华代表团”中的科技含量亦是不俗,其中就包括光学与光电行业先锋、全球光刻技术行业标杆蔡司集团。

“很荣幸蔡司集团CEO陪同德国总理访华,德中经贸关系前景可期。”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彰显双边合作的深度与潜力。未来5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因此我们对在华业务和投资充满信心。”

福斯特及蔡司期待,德中两国能在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相互借鉴,为夯实两国经贸关系奠定基础。

“蔡司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开展经贸合作是我们实现共赢的必由之路。我们期待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在科研创新、医疗保健等高端产业共同发展,共享新机遇。”福斯特说。

蔡司于1957年进入中国市场。多年来,中国对科研的持续投入、开放的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战略和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等都给蔡司及福斯特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中国已成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福斯特认为,中国是塑造未来技术与创新趋势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人工智能、医疗保健、近视管理等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

在上海,朔尔茨访问了位于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科思创向代表团展示了其在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先创新成果,双方还就中德合作的机遇展开讨论。

“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欢迎朔尔茨总理,并有机会强调化工行业和科思创在助力中国和世界各地可持续转型方面的潜力。”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博士(Dr. Markus Steilemann)表示,“我们在华数十载的发展历程是中德合作精神的缩影,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大有裨益。我们期待两国政府在进一步促进开放和互信方面给予支持。”

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也表示,“科思创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始终如一。我们不断努力在全价值链各领域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力争实现气候中性,从而支持客户、行业和国家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成功。”

据悉,位于上海的亚太创新中心是科思创全球三大创新枢纽之一,尤其聚焦电动汽车、风能和光伏、消费电子和建筑等面向未来的应用领域;中国也是科思创最大的市场之一,2023年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20%以上,集团累计在华投资额已超过40亿欧元。

​4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前排中间)参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德资企业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图片来源:新华社

合作空间广阔

虽然经贸合作是中德关系“压舱石”,但去年,中德贸易额出现一定波动。中德双边贸易与2022年相比,总额下降15.5%。与此同时,欧盟和德国政界也有人炮制对华经贸交往需要“去风险”的话语,鼓吹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性”。

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首次公布全面的《中国战略》,并采用了欧盟委员会描述中国的“三合一”词汇,声称中国“同时是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胡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提出的“去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德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德国对中国经济的巨大依赖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风险,一旦中国需求下降,或者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供应链中断,将会对德国带来灾难性的冲击;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问题;三是参与德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有中国背景的企业构成风险;四是人权等议题。

德国政府强调,基于从俄乌冲突中吸取的教训,德国乃至欧洲不得不减少关键领域的经济依赖,以增强自身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中国“脱钩”,两国仍为彼此的重要市场。

朔尔茨在启程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中国战略’中没有一处提到‘脱钩’” 。“即使我们要加强供应链的多元化,德中两国仍然会开展广泛的经贸交流”。

胡琨表示,要理解和尊重德国“去风险化”的思路。他们希望通过投资和贸易的多元化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但是德国自身也认为短期内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对于德国企业来说,过快“脱钩”对他们来说是不能承受的。在过去这些年里,这些大企业在中国受益良多,所以他们还是希望维护跟中国的经贸关系,但是他们也希望在公平竞争的问题上,中德立场可以接近。

胡琨认为,中德双方互为对方重要市场,还有很多行业,双方的经贸联系没有那么深入,可以在这些领域加强沟通与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认为,两国仍然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方面。除了传统的汽车、钢铁、医药、生物技术,近年来,两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信息通信技术、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此前表示,放大矛盾分歧、煽动意识形态对立、贩卖对华竞争焦虑极具危害性,不合作才是最大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是“去风险”的应有之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