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著名出版人佘江涛的《读听思写》

新书速递 | 著名出版人佘江涛的《读听思写》
2024年03月01日 11:35 江苏人民出版社

智慧是终生自我教育一步步前行的结果

读听思写不一定能发现和解放自己,但发现和解放自己一定需要读听思写——比智商高的是适应力,比适应力高的是读听思写,比读听思写高的是对多种文化语言的理解甚至掌握,最终可能得到把握世界和人生之道的智慧。后者不是前者的替代和舍弃,而是叠加和融合。智慧不是一个孤独的终点 ,而是一个点线交错的混沌结构 。

读思听写给予人社会交往和生存的力量

读听思写赋予人意识,不少意识很快就遗忘了;但日积月累,却赋予人深厚的潜意识。当意识不够用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出来帮忙。在这个意义上,潜意识比意识重要。生活不仅仅有意识的呈现,也有潜意识的底色。底色越厚,呈现越丰满。

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使用意识,且意识在一定时空难免会穷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的描述(后来进化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层次的描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集体无意识(潜意识)、个人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个层次的描述,都说明了深层次的潜意识具有深海般的力量,意识只是波浪。

正如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所言: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2019年10月在俄罗斯文化中心《普京:权力的逻辑》的发布会上,我是最后一个致答谢辞的人。两个小时过去了,答谢辞里的话都给前面的发言者说完了,且现场译员只能翻译事先拟就的稿子。没有比最后念一篇被人说尽的稿子更令人抓狂的事情了。我的同事只好临时恳请一位俄罗斯女留学生翻译我的即兴致辞。我对她说,我说一句她翻译一句,你是钢琴大师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我是大提琴大师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我们上演一场二重奏。他们两人演奏的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以及他们的经历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她虽然面有难色,但对这一虚拟场景的想象使她欣然答应。答谢成了我一句、她一句的“音乐表演”。

以下是我的即兴发言的大概内容:

作为最后一个发言者,是上演三重悲剧:一重是与会者的耐心被两个小时消耗殆尽(他们在交头接耳,在玩手机,在等自助餐,在等例行公事早点结束);二重是我没有去过俄罗斯;三重是我一点俄语都不会。但普京给我勇气(我像在做一场直播,举起了《普京:权力的逻辑》,大家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了)。

理解普京,要具有俄罗斯的历史、东正教文化、文学、音乐等知识,否则难以理解普京的领导方式、历史抱负、文化自负。我并不想在这里卖弄我对俄罗斯文学、音乐的了解,我想问一下安娜 ·卡列尼娜的哥哥叫什么名字(在场的俄罗斯人一个也不知道,他们总算完全集中于我的讲话上来。我告诉他们是斯吉邦·阿尔卡迪奇·奥勃朗斯基,全场散落的俄罗斯钉子彻底被磁铁吸住了)。

随后我还是卖弄了俄罗斯文学、音乐方面的知识,告诉大家如何在俄罗斯的音乐背景下,在了解了一些俄罗斯历史、宗教、文学的基础上来阅读、体会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普京:权力的逻辑》。这部书不是一本罗列名人轶事的普通自传,它把普京个人和俄罗斯的历史、宗教、文化连接起来。一个礼节性的致辞变成了一堂文化课。我感到自己像马林斯基剧院的指挥捷杰耶夫,用指挥棒化腐朽之终曲为神奇的序曲。当我赞美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水平之后,俄国大使对我骄傲地说他自己也是彼得堡人。俄乌冲突之后,捷杰耶夫被欧洲“驱逐”回国,普京隆重地欢迎他光荣回归。2017年,我在伦敦看了他两场告别伦敦交响乐团的俄罗斯音乐的演出,爆棚的场景历历在目。现场听《火鸟》和《春之祭》的感受震撼无比,就此我喜欢上了斯特拉文斯基。

2016年我去伦敦,被英籍的华人能源专家邀请访问伯明翰大学。这只是一场礼节性的拜访,和大学副校长有半个小时的会见,看看有什么合作机会。无聊的寒暄开始了。副校长问我来过伯明翰吗,我说这是第一次;他又问我,对伯明翰这座城市及大学有什么了解吗?

这是一个应该回答nothing的问题。这时潜意识泛了上来,我说:

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很有名,传奇指挥家西蒙·拉图曾经在这里做指挥。

英国最伟大的音乐家爱德华·埃尔加在伯明翰大学音乐学院任过职务。

文化批评的伯明翰学派的大本营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是伯明翰人。

现代工艺美术大师威廉 ·莫里斯是伯明翰团体的最重要成员,我特别喜欢他的装饰风格。

莎士比亚是伯明翰附近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镇人。

当然我对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一无所知,当时也不知道李四光在这个学校的地质系毕业。

副校长来兴趣了,当即决定吃正式西餐,并决定派团考察凤凰传媒,探讨合作。随后几年,我见过了大学的校长和几位副校长,频繁互访,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合作,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莎士比亚研究中心,致力翻译出版中文版的现代演出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伯明翰大学的莎士比亚学院是全球最有名的)。

我没有小说家的耐心去描写和叙述两个故事的整个过程,但一切都是在毫无准备下完成,那时意识已经无能为力 ,依靠的全是潜意识的积淀 、溢出和涌现,而这一切来自于大学时期的系统阅读和工作以后的随机阅读、聆听、观赏。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我和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国出版商的交往和合作中。只是这些记忆正在逐渐淡忘,沉入深海之中。

最近我基本上回到了当年大学中文系本科阅读的状态,听着古琴,阅读自己最喜欢的先秦两汉唐宋古文,以及诗经、古诗、唐宋的五律和五绝。在我心目中,除了先秦思想,它们是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部分地塑造了我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和审美意识。

同时回到我当年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状态,沉浸于我喜爱的赫尔曼·黑塞、卡夫卡、加缪、伯尔的世界(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黑塞和加缪作品非常好的版本),沉浸于安东·布鲁克纳、埃瑞克·萨蒂、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安静舒缓的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我当下的心理状态有着间接和直接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不是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tic theory)——的关联。这些关联涉及从艺术家那里寻找自性化(individuation)的意志、勇气、安静、坦然,而非对这些艺术家做人格多层面的、内在的矛盾分析,去阐释和理解他们的艺术作品。

尤其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对于我而言越来越具有魅力,自性化的道路犹如海德格尔发现真理的林中之路。

荣格认为:人具有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个体的内在需要,成为真正自己的这一过程就是自性化。

自性化包括三个方面:完整的人格、个人的独特性、接受与集体的关系,其中第一个方面最重要。自性化让人回到了内在的自我,回到了内在深处的自我,最终去实现强大、丰富、整一的人格。

自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发展面具,适应社会;面对阴影,认识内心;整合异质,实现完整;遇见自性,成为自己。前面三个阶段不一定循序渐进,有可能叠加和融合。

总而言之,自性化就是顺应潮流,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成就自我,能量内敛、集中而不弥散。

把荣格的自性化作为起点,从它出发去发现有深度的文学、艺术、思想、理论、学术,去进一步深化读听思写,深化对其他文化形态的理解,并通过生活和实践,去接近智慧。起点极高,即使平移和下滑,也会令人仰视。

告别的和终生的

作为一个出版实践者,我已经从业 30余年。30余年来,我一直非常珍惜出版作为文化传承、文明传播载体的责任和使命;也没有停止过对出版的思考和对思考相关的记录。我写作的《走向未来的出版》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是对出版实践、思考、记录的结构化汇总。

作为一个翻译者,我也翻译了一些难度较大的著作。翻译纯粹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某个出版种类所做的辅助工作,为了更方便和作者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交流。通过一句句、一段段的翻译,比照中文书籍,扎实学科基础。我的专业是文艺学,两条腿是哲学和英语,都是自学安装的。要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和方法,理解宏观经济学、政治哲学、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的性质,看中文书是方便之门,但精细和深度的理解,翻译是上山的路径。因此翻译了《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政治哲学导论》《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言家》等。

翻译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可信、达意、适合中文阅读的表达是非文学翻译的关键;专业知识甚至学术研究不到位,社科和人文的思想、理论、学术翻译不要碰。文学翻译除了可信、达意,还有语言风格的问题(不是中文的雅,雅只是一种风格,把文学作品都译成雅味真是怪怪的),更加困难。我在 2014年后就告别了这个会导致颈椎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的活。

不会告别的是终生的自我教育者,终生的读、听、思、写者。终生自我教育成本最低、最易获得、最好的方式是读听思写。再往前一步,如果不止于读听思写,做到知行合一、知人识事,智慧可能突然涌现出来。

终生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它贯通和延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处于良性循环当中。没有良好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会凋敝,影响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学校教育会被绑架而扭曲,成为功利主义的平台。

(以上节选自《读听思写》,略有删改。)

读听思写

佘江涛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年3月

作者简介

佘江涛,出版人。专著《走向未来的出版》(第一、第二、第三版),《印记:佘江涛音乐笔记》,译著《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政治哲学导论》《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的预言家》,策划出版“凤凰文库”、“凤凰·留声机”丛书等。个人微信公众号“佘江涛的江和涛”。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有关阅读、音乐、艺术、人文、教育等哲思文章的集结出版,主要分为“第一乐章 读听思写”“第二乐章 阅读”“第三乐章 听乐”“第四乐章 零碎而结构的思考和写作”“尾声”五个部分,从读听思写四个维度,紧紧围绕终生教育的主旨,深刻、凝练地阐述了作者多年来的观察、思考与心得。全书如同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各个乐章相互呼应,兼具哲学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涉猎的广度,为读者带来阅读、思考和审美等多重角度的享受。

编辑推荐

  1. 一位出版人、思想者三十余年的观察、思考与心得,从读、听、思、写四个维度,紧紧围绕终生教育的主旨,探讨如何实现自我精进。

  2. 一本走近书籍、音乐、艺术、人文的思想之书,如果想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更好地汲取丰富学养,开启自性化人生,这将是一份绝佳指南。

  3. 一曲读、听、思、写织就的交响乐,各个乐章相互呼应,兼具哲学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涉猎的广度,带来阅读的快感、思考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

目 录

第一乐章 读听思写 

智慧是终生自我教育一步步前行的结果

读、思、写:人一生的劳动

读、思、写的几个终点

一个人可以放弃许多,但不要放弃阅读、思考和写作

文化人士的读思写听

出版人和他的阅读

我读,一直读到终点

公号一周年的写作思考

公号两周年的写作思考

听见音乐的三个阶段

小心古典音乐的海洋

第五种听是情景的听

听,交响曲的声音

“凤凰·留声机 ”丛书总序

普通听众的古典音乐

主题和变奏

第二乐章 阅读

南京师范学院的购书记忆 

“党人”不存,国将焉附? 

公元九世纪

两宋党争 

崇祯皇帝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三十二年出版纪念语

《英帝国史》是一部小型的世界近代史 

鲁迅三书

叶舟的《敦煌本纪》:重塑长篇小说的古典气场和尊严

“五有”艺术家柯军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纳粹大屠杀的根源来自哪里?

当代经济史的真实面目

和哲学家在一起的日子 

现代化—现代社会—现代性 

三重社会

海德格尔的“新人” 

文学阅读和阅读文学 

城市文学书写的意义和核心:人民的城市 

诗人的圆桌 

生存—成长—成功:从约翰·契弗那里想到的事情 

说说哈罗德·布鲁姆

朱利安·巴恩斯的肖斯塔科维奇

艺术不要耽于“美”

第三乐章 听乐

用几句话说说13位音乐家

说不尽的塞巴斯蒂安·巴赫 

莫扎特的另一面 

贝多芬的英雄风格

肖邦:藏在音乐里的诗人 

舒曼:一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音乐家

李斯特:“三面五地”的大师

你会永远爱着勃拉姆斯 

说不尽的古斯塔夫·马勒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

马勒的第二交响曲

马勒的第三交响曲 

马勒的第四交响曲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

马勒的第六交响曲

马勒的第七交响曲 

马勒的第八交响曲

马勒的《大地之歌》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

马勒的艺术歌曲套曲 

德彪西的四面 

西贝柳斯音乐的四个乐章 

拉赫玛尼诺夫:永远的新人 

序曲和随想曲:洗尽铅华的圣乐 

俄罗斯音乐会

意大利音乐会 

法国音乐会 

西班牙音乐会

英国音乐会 

古典音乐的伦敦记忆和联想 

音乐的首尔记忆和联想 

博伊伦的诗歌 

《美丽的磨坊女》和“消极的”浪漫主义

三个音乐片段

埃瑞克·萨蒂的两部钢琴曲

能和布鲁克纳走多远

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之前 

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 

长期聆听古琴后留下的四个片段

第四乐章 零碎而结构的思考和写作

要“命”还是要分数

一场最残酷的人生抉择和斗争

如何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

职业教育必须高、上、通

教育也需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关于语文“多余的”几点想法

语文不是玄学 

语文是一棵树,不是一头骡子

普通人的语文

我们遗漏的教育

家庭教育和终生教育 

终生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和实际的教育

终生教育—学习和出版业

一位结构主义者的所思所为

在海南万宁凤凰九里书店平台上想到的一些东西

结构、简约、中庸地面对世界 

人和人的差异最终在哪里

写作的心理障碍 

有关五种语言的四个片段

进入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再谈文学性 

出版和文学可以展开的三个话题 

文学、绘画、音乐的杂想 

有关艺术的保守七言 

知识树和碎片化

海上人家和海上书店

糟糕透顶的身体和有点糟糕的身体 

劳动、写作、学习

科学精神 

文化和文明

五相世界和《狂喜之诗》 

尾 声

修行的艰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