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中的高晓晨为何注定长歪?细究陈书婷的教育问题

《狂飙》中的高晓晨为何注定长歪?细究陈书婷的教育问题
2023年04月17日 11:57 无涯话娱

春节档大热剧《狂飙》已经完播两个多月,但长尾效应不减,人们依然在从各角度分析其中的剧情和人物。

作为一部初期成绩极为亮眼,剧情节奏和人物塑造都非常抓人的电视剧,《狂飙》后13集的“烂尾”一直令人遗憾。

狂飙小说

¥63.22

购买

除去因各种原因而显得仓促收尾的剧情,成年版高晓晨也是观众们吐槽最多的角色之一。

大家不理解,明明小时候是个钢琴王子一样的孩子,为什么长大之后变成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

然而抛开演员的演技拉胯的问题,单独把高晓晨这个角色的设定和经历拿出来看,他之所以会长成后13集中的样子,其实早有伏笔。

就让我们借高晓晨这个角色,来谈一谈为什么他长成“鬼火黄毛”是一种必然,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问题。

溺爱而喜怒无常的母亲

剧中,晓晨一出场就已经初具“熊孩子”雏形。

面对来家里调查情况的警察,晓晨挎着玩具枪站在门口“把守”,被母亲要求道歉时也并不情愿;

和新的家教老师见面时,也在“老师”和“小盛”的称呼之中选择了更没有边界感的后者。

这些细节都表明,在童年晓晨的眼中,他并不需要顾及礼节的约束。

这也反映出,“大嫂”陈书婷对晓晨的教育是偏向“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会让孩子有长幼有序的顾忌。

这一观念固然是好的,只是在实际操作上,非常容易滑入“惯孩子”的歧途。

而大嫂真的一直贯彻了她的教育理念吗?

并不是。

在把泰叔的联系方式传递给高家兄弟时,陈书婷使用的方式是假装圈出晓晨作业上的错题,并辅以严厉的斥责:“怎么错这么多?!”

这段戏的观感非常精彩,不过作为当事小朋友,想必会对妈妈突如其来的指责感到茫然和惶恐吧。

而类似的双关语在剧集中的展现也不止这一处。

比如陈书婷出场时对孩子的斥责,显然是在指桑骂槐,讽刺两位前来调查的警员。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对母子之间的相处很可能是情绪化的。

母亲在心情好时贯彻自己开明的教育理念,而在压力之下则会展现出情绪化的一面。

养育者会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大人本身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也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在受到负面情绪时难以自控。

父母教育观点的极限拉扯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其实没有绝对的定论。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感受需要放在第一位,有的则认为孩子需要具备一些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

二者其实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父母双方观点不一致,并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教育观点的争执时,就相当于为教育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在剧中,晓晨和黄瑶因为一个八音盒起了争执。

继父高启强要求晓晨把八音盒送给黄瑶,母亲陈书婷虽然当时让步,但却明确表示对这种处理的不满。

网络上有关这一段的讨论更多是围绕两个小朋友展开的,然而这一段两个孩子的行为其实都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范畴。

问题更大的是父母双方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会给孩子明确传递一个信息:父亲和母亲的原则是不同的,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假如下一次孩子做了有违父母一方原则的事情,就会转向另一方寻求庇护,而孩子自身有关道德和原则的观念则会树立得比较模糊,也为之后的教育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P.S.:放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方法是带着两个孩子复盘事情的经过,理清楚产生争执的原因,就事论事,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孩子施以惩罚或一味庇护。

对“人生榜样”的认同与叛逆

最后要聊聊晓晨这个角色最接近父亲形象的角色继父高启强。

孩子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将父母中同性别的一方看作自己的“偶像”。

这个偶像既是模仿的榜样,也是一个“假想敌”,人会通过对父母的“超越”完成自我的认同。

然而,高启强对晓晨的“模仿”是拒绝和隔离的,出于对亡妻的承诺,晓晨被排除在父亲的事业之外。

这当然是一种保护,但也是在发展主体意识时的受挫。那么晓晨就只能转向另一条路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反叛。

但这种反叛也是不成熟的,因为晓晨其实并没有成长出足够强大的人格,他的反叛更像是一个小孩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大哭大叫,故意做一些叛逆的行为,以唤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总而言之,21线中晓晨的多数“熊孩子”行为,背后的驱动是他对继父向往和反叛的矛盾态度,归根结底是在尝试建立自我主体性。

而由于前文中所铺垫的人格发育中的缺陷,这种尝试多数是幼稚而非理性的。

纵观全剧,他的人物成长路线是合乎情理的,不过演员演绎出来多少,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狂飙》这部剧的人物塑造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即使是戏份不多的角色,也足够立体,为多角度的解读提供空间,希望未来我们的电视剧市场上能有更多类似的好剧出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