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你平安》:一部被片名耽误,被严重低估的搞笑温情片

《保你平安》:一部被片名耽误,被严重低估的搞笑温情片
2023年06月10日 17:23 无涯话娱

有人戏称它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好电影,该片初看之下,会认为它就是一部恶搞类型的商业搞笑片。但在看过之后,很多人直呼欠了大鹏一张电影票。

继《煎饼侠》、《缝纫机乐队》之后,《保你平安》可以说是大鹏导演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该片充分体现出了他导和演成熟的功力。

无论是在故事结构的讲述上,还是在镜头语言以及节奏的把控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而更让人称道的是《保你平安》的故事内核,本片的故事聚焦于网络暴力,写实商业喜剧风,让人看到了一个导演的才华。

就像导演大鹏在开拍《保你平安》时坦言,他只是想要探讨一个人是如何在口口相传里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时至今日,对于一个女性最致命的羞辱仍然是荡妇羞辱,而互联网依然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喜剧外壳包裹下的悲剧内核

在电影开篇的前十分钟便交代清楚了故事的主角魏平安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小人物,离异且女儿由前妻抚养,染着一头黄毛,开着一辆破旧的奔驰车。

虽然故事节奏掌握的很好,但在开头还是有一种略显拖沓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在引出之后的矛盾冲突点的时候缺乏一些铺垫,而太过单纯地介绍人物了。

但很快故事便渐入佳境,很有一种让人惊艳之感。

当魏平安的同事告诉他,之前的一个客户韩露(宋茜 饰)要被人挖坟,只因有传言说她生前是坐台小姐。

面对这样的质疑,魏平安不假思索地说出,坐台小姐咋啦,埋咱们这的人不让有道德瑕疵时,便赤裸裸地讽刺了谣言对人的伤害程度,因而网友戏称道,有道德瑕疵的人不让人入土为安~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是有罪。

韩露生前曾捐款136万给福利院的事情无人提及,而别人随口说出的“坐台小姐”的谣言却被传得满天飞。

而谣言对一个人的重伤之甚,虽然电影中并未深入地去体现,但现实社会中却不乏那样的受害者。

比如:近期发生的,男子王某在相关微信群内对下属黄某进行侮辱、诽谤,煽动公司人员及行业内其他人员对黄某进行言语辱骂,最终导致黄某抑郁。

再比如,8·25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安医生和丈夫在和两个小男生发生争执后,事后,男生家长闹到安医生单位,之后,又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导致女医生被人肉搜索,不堪压力的安医生选择了自杀。

……

正如大鹏在北京国际电影采访中所说,他希望用喜剧的外壳,类似于一个糖衣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

“电影有这样的力量,作为创作者要有担当。”

希望网络能够尽快立法,还网络一个清明的环境,不再有悲剧上演。

对于网民来说,也许只是吃个瓜而已,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沉甸甸的生命。

为了达到一个比较真实的效果,大鹏导演在拍摄以及表演上,都尽可能地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也因此,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很有一种熟悉感,也是这种熟悉感拉近了我们和角色的距离,也更能同角色共情。

也的确如此,在糖衣的外壳下,大鹏此次实则是为我们下了一剂“猛药”。

众多喜剧演员的加盟锦上添花

虽然《保你平安》这部电影有着“悲剧”的内核,但它确实是一部出色的喜剧电影。

本片的一大看点还源于众多知名喜剧演员的加入,无疑给该片锦上添花,而每个角色接地气又立体的人物设定,让剧情更显层次感。

而片中每个角色身上都一改往日的刻板印象,增添了很多的反差感。

魏平安虚荣爱显摆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正义、明辨是非的内心。

魏平安的妹妹魏如意聪明机谨,是哥哥的神助攻。

女儿魏磨砺年纪虽小,却勇敢善良。

王迅饰演的祁致富虽看似圆滑世故、见财起意,却也有有情有义的一面。

正如喜剧大师陈佩斯所言,笑的行为,与“势差”有很大关系。谁能很好地把握“势差”,谁就能创作出闪着智慧光芒的高级喜剧。

片中不断出现的反转以及由人物的行为所引发出的笑点,总是恰到好处地引发观众的捧腹大笑,而这些笑点也一反以往作品中的恶搞,而是在合乎正常逻辑下,通过人物所做出的一些行为而正常地引发。

尤其是片中鬼屋以及贾冰出场的两场戏,算是全片的高能场面了。

在鬼屋中,NPC与男主共舞,搞笑与恐怖齐飞。

鬼屋恐怖阴森的氛围搭配信息差制造的笑点,让观众看得既害怕又好笑。

而在魏平安兄妹去贾冰饰演的金董事长那去追查线索的过程,不仅暗讽了现实生活中某类群体办事效率的低下,而魏如意出其不意,靠一句,你和那谁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便将怎么都叫不出来高高在上的董事长给炸出来的戏码,着实让观众笑出了杀猪声。

而“Z打头的那个谁”的包袱让观众直呼“牛逼”!

善良是火种

《保你平安》无论是在选题、演员的表演,还是电影的拍摄水平上都获得了观众极大的认可。

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们看到了,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隔阂的当下,还有人愿意为了一个陌生人挺身而出,在魏平安给予他人温暖的过程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抹人间真情。

“平安”的意思在片中大概还暗示着,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祝愿。

虽然如此,电影本身聚焦了一个大众非常关心的话题,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免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无论是网络暴力还是校园霸凌,我们在片中并没有看到对类似话题更深入的一个讨论。

假如韩露并不是“清白”的,而真的是坐台小姐,那在现实面前,魏平安又会如何选择,大众在面对这类真相面前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态度?

但总的来说,《保你平安》成功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女性议题以及网络暴力这类值得关注的话题上,它引导我们去深思,这便是一部电影所存在的意义。

“你是好人,愿你永远平安。”

当在片尾韩露为魏平安送出祝福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666”的时候,那是一个平凡人能为另一个平凡人所给到的最大力量。

即便魏平安伸张正义的过程在大众看来仅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举动,即便他并没有获得大众的鲜花和掌声,但却深刻诠释了,

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生命本身,更在于自身对周围人的影响,他对女儿的影响决定了她之后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就像是一枚火种一样,点亮自己的同时也要照亮身边的人,哪怕这一枚火种仅仅如同萤火一般微弱,哪怕这一枚火种仅能照亮周围的一个人,那么这一枚火种就是有意义的。

就如同魏平安与韩露一样,韩露在生前以自己的善举给到魏平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魏平安以自己的行为捍卫了正义和人间真情,并将这一枚火种传递给了下一代。

“余华能写出《活着》这样的作品,我以为他是一个严肃的作家,没想到是一个搞笑的段子手。”

在网络走红前,许多人提起余华,马上会想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让人声泪泣下的作品。

然而,去年记者对余华的一段采访,彻底颠覆了大众对余华的认知。

主持人问余华:“你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

余华说:“我一天都没有学过医,带我的医生70多岁了,他累,他就让我看一遍,我就上了,我第一天上班就拔牙,惊心动魄地拔掉了第一颗牙。”

这话虽然没有直面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却从自己学拔牙的讲述中,巧妙地做了回答。

谈到在文化馆上班,余华说:“我在文化馆第一次上班,故意迟到2个小时,结果发现是第一个到的,我就知道那个单位来对了。”

这段采访视频迅速在网络走红,紧接着,“被余华笑死”上了热搜。

就这样,严肃文学作家余华,一改大家眼中苦大仇深的形象,化身为“段子手”、“喜剧人”。

短短的一则视频,让已经公众视野消失已久的余华,因幽默而爆红。

他的前半生写满了人生的苦痛,经历从落榜、贫困、离婚、北漂,他与书中人物似乎已经融为了一体。

高考落榜,比起拔牙,我更爱写作

余华出生于杭州,15岁时,他就喜欢上了文学。

1977年恢复高考,余华第一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

第二年的高考,余华再一次落榜。

他的同学从商的从商,从政的从政,父母将他安排在海盐当牙医。

余华没学过牙科,也并不想一辈子给人拔牙。

不过,再怎么厌倦,为了赚点生活费,他也不得不过着朝九晚五的牙医生活。

偶然一次的机会,他发现海盐县文化馆的工作,很自由可以不上班。写小说,可以进文化馆。

“不想做牙医,只想睡懒觉,不想上班,写小说的稿费还都归自己。”

这样的日子,想想就很美。

此时的牙医,还不像现在的牙医这样日进斗金。

余华的师父干了几十年,拔了一辈子的钱,也没赚几个钱。

牙医赚不了几个钱,写作清苦,但相比之下,写作自由。

比起拔牙,余华更想做一个“清苦的自由写作人。”

从这以后,余华上班当牙医,一下班就回家疯狂地阅读大量经典文学。

他读遍川端康成的作品,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吸取了 充足的养分。

很快,他开始尝试写自己的小说。

有一次上班的时候,他偷偷写小说的事情被牙医同事知道了,那个同事好言劝告他:“别写了,好好做个牙医吧,多少年前我也曾经梦想成为当作家,后来觉得太难了,就放弃了,十年后,你也会成为现在的我。”

余华回怼道:“放心吧,我的十年后绝对不会成为现在的你。”

初学写作的余华野心很大,他第一次将小说投给了全国最大的杂志社《人民文学》,但收到的是厚厚一沓退回来的稿子。

他原封不动地寄给了档次低一点的杂志社,收回的还是一沓同样厚厚的稿子。

退稿成了家常便饭,每隔几天,邮递员到达家门口,扔过来厚厚的一捆稿子。

每每这时,余华的父亲总是喊余华:“快点,退稿又来了!”

拔牙不赚钱,写作还没有实现变现,年轻的余华前途晦暗。

后来,有外国记者问余华:“你为什么会放弃富有的牙医生活,而去从事贫穷的写作生活呢?”

对于余华来说,一半是为了爱好,一半是为了自由。

无论是爱好,还是自由,对他都充满了吸引力。

为了爱好和自由,余华耐得住写作的寂寞,经得起退稿的打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余华第一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终于在《西湖》杂志上发表。

靠着这部小说,余华一只脚终于迈进了文学圈的门槛。

这部小说,让余华有了一些名气,虽然依旧困顿,但写作带给他精神上的富足让他痴迷。

正是这部小说,余华如愿以偿地进入海盐文化馆工作。

这里可以加两段话,对这部分做一个小结。

离婚北上,写作进修

进入海盐文化馆后,他认识了第一任妻子潘银春,就在那时,潘银春刚好是他在文化馆的秘书。

当时的潘银春年轻又漂亮,才华横溢的余华已经小有名气了,信心满满地对潘银春表白了。

25岁的余华虽然贫穷,却有着满腔的才华,潘银春就这样被热忱的余华打动了,在1985年,余华和潘银春结婚了。

婚后,余华不甘于婚姻生活的鸡毛蒜皮,他野心勃勃,在他看来,文学的世界浩如烟海,海盐这个小城无法施展才华,何况平淡又枯燥的普通人生活更不是自己想要的。

1986年,27岁的余华得到了一个机会,去北京拜访文学评论家李陀,这一次交流,深深地激励着余华,他想去北京深造,提升写作功力。

但妻子潘银春不愿余华离家北上,执拗的余华还是先后两次去了北京。

青春年少的余华,激情洋溢,和这些青年作家在一起,他仿佛找到了久违的青春,从那个枯燥无味、闭塞落后的小城生活彻底脱离了出来。

在修班写作的那段日子,余华遨游在中外广阔的文学经典里,还认识了一些文风迥异的同学,比如,莫言、苏童、严歌苓,也就在当时,一位诗人同学陈虹悄悄叩开了余华的心门。

青春焕发、娇俏可人的陈虹,像施了魔法一般勾住了余华的心,驱散了他6年来婚姻不顺的苦闷,但余华只能默默地把这份感情深深的埋在心中,因为,他那时有了老婆潘银春。

初来乍到,看着北京的繁华,贫穷的余华过起了北漂生活,租住在北京一个9平米的狭窄小房间里,为了写作而忘记洗衣做饭,生活自理能力极其差。

有几次,陈虹光顾余华的出租房,瞅着出租房脏、乱、差的光景,也就替余华洗衣做饭、收拾屋子。

北漂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有了陈虹的照顾和陪伴,余华心里有一种丝丝入扣的甜。

这个时候的余华已经开阔了眼界,和妻子潘银春早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可是,潘银春喜欢平淡的小城市生活,这对夫妻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在余华北上求学的时候,就为这个婚姻埋下了地雷,1991年,余华选择结束与潘银春为期6年的婚姻。

身陷贫穷,妻子相助,创作《活着》

半年后,余华与年轻漂亮的陈虹结婚。婚后,他们两人还是挤住在9平米的狭窄小房间。

余华的稿费收入微薄,仅仅400块钱,为了多赚一点生活费,余华一边写电视剧本,一边搞文学创作,常常熬夜写稿子。

有时候,稿子写了一半,他没有创作灵感了,就去找不同风格的小说、歌曲、民谣来激发灵感,。

有一次,他听了美国的一首民谣《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受尽了苦难,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但他依然友好地热爱着这个世界。

他被这个老黑奴震撼了,受到了巨大的启发,他决定写一本小说《活着》,他开始构思《活着》,写了一万字的时候,他觉得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福贵遭受的悲惨一生,不够生动,代入感不够强。

他想破了脑袋,但没法继续下笔,写作只能中断,思路阻塞,陷入了创作的瓶颈,他冲着妻子发脾气,极端情绪化,妻子陈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能理解他。

陈虹看着他痛苦的表情,轻轻地走过去抚慰他,并尝试着提了建议:“既然第三人称写不下去,那不如用第一人称写一写看呢。”

陈虹的话犹如一记洪钟,撞开了余华那阻塞的文学思路,他把前面的稿子全部推到重写,用第一人称写《活着》。

初稿写了一年的时间,余华一边写一边哭,几乎是哭着写完的,他同情书中的福贵,他为结局里福贵的乐观、豁达的态度所折服,这个角色已经深深地感动了余华自己。

想对比自己身住陋室,没日没夜地写稿子,也很痛苦,但一想到了福贵,他的一生悲惨多了,老婆,女儿、女婿、孙子一个个离世,而自己的处境,九牛一毛,他心态瞬间平缓了过来,反而自得其乐。

也许,余华为此养成的乐观、豁达,与生俱来的喜剧人特质,就在这个时候深深种下了种子,只是缺少一个深根发芽的机会而已。

1992年,余华32岁,张艺谋找余华改编“先锋派”惊悚小说《河边的错误》,意外地读了他的另一部小说《活着》。

第二天一大早,张艺谋急忙地再一次找到了余华那狭窄出租屋里,说:“昨天晚上,我只休息了一个小时,看了这部小说后,彻夜失眠了。”,而这一次长达几个小时的谈话,一直围绕着《活着》,就这样张艺谋确定了拍摄电影《活着》。

《活着》上映后,电影和演员都获得了无数奖项,还被翻译成多种外国语言传播到了海外,而原著作者余华也因这本小说爆红。

有读者在网上评论说:“我们因为《活着》认识了余华”。而余华曾意味深长地说:“没有陈虹,就没有《活着》。”

《活着》这本书堪称“字字珠玑,字字是血”,它记载了福贵这个主人公的一生血泪史,他的亲人一个个绝望的死去,写出了人性极致的痛苦,但福贵最终坚强地活着,打动了无数个读者,让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

1995年,35岁的余华,又写了一部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史——《许三观卖血记》,再一次掀起了余华热,又获得了无数大奖。

无独有偶,《许三观卖血记》讲了一个穷人许三观多次卖血谋生计的故事,许三观面对的极致贫穷和绝望,经历了3次卖血,最终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

同样是写尽了人性的绝望,这一次又被余华戳中了读者的痛点和泪点,让人久久无法平静。

虽然余华几年出版一次作品,但每一次影响力极大,莫言曾说:“余华出书的数量是我的一半,但是他的书带来的影响力比我的大了一半。”

无畏质疑,凭幽默出圈

这些年,大家评论余华的作品从未超越《活着》,有人暗讽余华“飘了”、“35岁后就早衰了”,余华后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比如《兄弟》、《文城》。

许多读者认为《兄弟》差《活着》太多,余华迷们都怀疑余华的才思枯竭了,有人还在网上直接喷余华:“从《兄弟》开始,他堕落了,《活着》令余华成为知名作家,江郎才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欺人。”

而最近出版的《文城》也被人diss,有人说:“《文城》完全失去了文学性,成为一个故事 ,余华已经不在乎文字是否独特,而在乎能卖多少钱。”

面对众人嘲讽他吃老本,35岁后,写不出超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非议,余华与书中人物福贵和许三观已经灵魂交融,屡次身陷囹圄,然后一次次脱离出来。

所以,他已经在写这些人的时候,流干了眼泪,反而看透了世间的周遭耳耳,。

他曾自嘲:“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反正很多人以为我不在了,我是靠《活着》而活着的人”。

除了这些年余华的作品被喷,还被网友笑称余华“爆梗王”、“喜剧人”、“段子手”。

网上搜索余华采访视频,出来一大片评论,无一不是“有余华在,绝对好笑”,“社交牛X症”,“余华:被写作耽误的段子手”.......

有个主持人问余华:“你对活着这本书打多少分?”

余华回答到:“9.6分”。主持人接着问:“剩下0.4分到哪里去了?”

余华又说:“你去问豆瓣,豆瓣上《活着》打了9.6分”。

他的这一番言论又逗笑了网友,甚至被网友吹嘘为“脱口秀在逃演员”,俨然“弃文从娱”转型典范。

最近,余华又在网上直播,提到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他直言:“写的这么牛X,回头一想,他有才华头发这么少,不上班才是人生的终极真谛”。

还有一些网友不嫌事儿大,纷纷喊话余华:“看人真准,去当脱口秀评委吧!”

对于“脱口秀达人”余华本人和文学作品的分裂,网友还戏称:“作品和人各火各的,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而面对各路网络喷子拿余华的作品说事,他用行动表达《活着》中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俗话说:“笑看人生风雨路,淡泊平和心自安”。余华写《活着》让人哭着,余华用作品鼓励他人活着,毕竟没有什么苦痛比福贵和许三观的更苦。

他让无数个身陷囹圄的人因读了《活着》而活着,他激励着人们坚强、勇敢、泰然自若地看淡人生的苦和痛。

贾玲:54亿到账,我已暴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