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旅行完就分手的情侣,到底经历了什么?

那些旅行完就分手的情侣,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4年06月15日 11:57 青年文摘

作者:苏静

你有没有经历过“情侣出游”?

在阅读文章之前,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某旅游平台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86%的恋人在旅行中发生过分歧或争吵,54%的人曾在情绪爆发的那一刻产生分手的想法或者将分手直接说出口,16%的人真的因此而分手。

钱锺书也借着《围城》里的赵辛楣之口说过: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

一旅行就分手,真的是情侣“魔咒”吗?

旅行本就是一场考验

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无论是研究发现还是旅行爱好者自述都说,旅行可以放松身心,旅行是一种自我疗愈,旅行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旅行是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物,既追求安定、熟悉,又渴望探索、刺激。既想要在舒适的区域内找到安全感,又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因此,无论是从旅行的本质,还是从人们选择旅行的真正出发点来看,旅行注定是一场考验。

旅途中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既能够带来兴奋、惊喜和刺激,同时也可能带来意外、挑战和打击。

能扛住的人,每一次旅行都是突破自我和探索关系边界的契机;扛不住的人,每一次出行都可能成为矛盾和困扰的集结。

旅途中的“多灾多难”

在旅途中,人们需要面对种种未知的挑战和困境,这些挑战往往超出了日常生活的范畴,从而迫使我们展现出最真实、最深刻的人性面貌。

1. 陌生感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

走出家门,就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面对不熟悉的文化、语言、习俗和人群时,那种突如其来的陌生感往往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和紧张。

因此,大脑自动切换到了“战斗或逃跑”的应激模式。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帮助我们应对潜在的压力和威胁

在应激模式下,大脑会释放一系列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使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和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而“战斗或逃跑”反应与“镇静与联结”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我们处于“镇静与联结”反应时,会感觉放松、快乐和平静,会保持理性和和谐,压力水平会降低,社交能力会提高,身体会利用能量来成长和储存,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会变得友好和包容,也更容易与外界形成联结。

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情商高、好说话的人,在旅途中有可能尖酸刻薄;性格好、易相处的人,在旅途中也有可能脾气暴躁。这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应激状态。

2. 疲惫感导致情绪易失控

旅行,无论交通有多便捷,终究是一场需要靠双腿丈量世界、考验个人体能的苦旅。

在旅途中,我们或许要背着沉重的行李,走过崎岖不平的山路,或是穿越拥挤的人群,这些都会对我们的体能和心神提出挑战。因此,身心疲惫是旅行必不可免的考验之一。

从心理角度看,无论是体能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过度疲劳,都会降低人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集中、决策制定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当个体身心疲惫时,其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调控力均会大打折扣,因此,即使是很小的刺激也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3. 失控感引发安全感缺失

当我们置身于旅行的陌生环境中,时刻都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我们在享受刺激和新鲜感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麻烦。

不可预测性给旅行带来的最大影响,或许就是不确定感和失控感。当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走向时,内心的不安全感就会被放大。

我们可能会变得焦虑、紧张,甚至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让我们变得像炸毛的刺猬一样,蜷缩起需要保护的脆弱部分,竖起能伤人的尖矛以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24小时的朝夕相处

才是伴侣旅行最大的挑战

其实,对于喜欢旅行、经常旅行的人来说,途中的各种问题都不算是难题。关关难过关关过,挑战极限提升自我,这正是“在路上”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而对于伴侣双方而言,摩擦、迁就、不满和退让,这本就是亲密关系的日常和点滴。这些放在旅行中之所以会被无限放大和变得难以忍受,是因为旅行将双方置于24小时朝夕相处的境地,剥夺了我们独自调节情绪、冷静思考问题和偷偷舔舐伤口的机会。

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不安或者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更倾向于独处而不是倾诉。独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情绪、反思自我和寻找内心平静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思考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话说回来,我们如何才能打破旅行的“分手魔咒”?

1. 改变视角,管理期待

期待违背理论指出,当期望与实际情况产生显著的落差时,可能会引起情感上的不满和归属感上的削弱。因此,如果我们戴着滤镜去看待旅行,只一味地追求旅行的美好与浪漫,那么当面对现实的困难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深深的失落和失望。

这种情感上的落差不仅会影响我们个人的情绪状态,更可能对我们与伴侣之间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当期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将不满情绪投射到伴侣身上,从而引发争吵和矛盾,破坏原本和谐的关系氛围。

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视角,用挑战自我极限和探索关系边界的心态去面对旅行的全貌,把旅行看作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是一次加深彼此关系的旅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浪漫体验。

可以事先沟通好目标,两个人尽可能一起去做攻略,这能使旅行的不确定性降低,也有利于缓解旅行带来的焦虑或者不安。

2. 避开拥挤,接触自然

似乎在城市环境中度过的时间越长,注意力与认知资源的枯竭越快,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更急速。

如果旅行只是从一个嘈杂拥挤的城市跳入另一个喧闹繁忙的城市,依然充满了噪声和拥挤,就很难实现身心放松和压力缓解。那么,在遇到问题或突发状况时,就更容易感到焦虑、无助和应对不暇,从而进一步加剧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减少人体产生应激激素,缓解心理紧张和改善情绪。

森林疗法也指出,在森林中漫步,可以提高情感平衡和增加感知能力。

3. 周边走起,培养默契

如果情侣在旅行中容易吵架,很可能是因为一起出行的次数还不够多,对彼此的喜好和习惯还不够熟悉。

随着磨合次数的增加,你了解了我的脾气,我知道了你的雷区,就能够有意识、无意识地避开可能触发争执的警戒线,学会相互迁就和包容,更加懂得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与对方相处。

不是远行没有意义,而是周边更有性价比。因此,可以尝试先从周边的公园、郊区的景点走起,虽然是新的环境,但却离家不远,有点熟悉,又带点新意。这样的旅行方式可以让双方逐渐适应并享受彼此的陪伴,为未来的长途旅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放慢节奏,创造独处

时间紧、景点多的“狠人特种兵式旅行”,虽然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景点和文化,但也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失去旅行的真正意义。

试着放慢节奏,不再匆忙地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而是选择在一个或两个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停留更久,深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创造独处的时间,让旅途中已经疲惫的双方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空间。

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坐下,享受一份宁静。可以阅读一本书,或者只是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样的独处时间不仅能够让身心得到放松,还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体会旅行的真正意义。

其实,相比日常生活,情侣在旅途中更容易吵吵闹闹,又何尝不是因为旅行为双方创造了一个跳出生活框架的契机,二人能够肆意去感受别样的方式和极致的感受,携手探索关系的边界和人生的极限。

旅行过程中,伴侣之间想要体验的也许就是能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归属感,带点刺激、夹有甜蜜,最最重要的,是全情接纳、永不离弃的那颗真心。

参考文献:

[1]姜超.旅行疗愈心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

[2]Laura Stafford and Andy J. Merolla. “Idealization, reunions, and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2007). 37 - 54.

[3]Walid A. Afifi and S. Met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ectation Viola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1998). 365 - 392.

[4]克絲汀.莫柏格.催产素:制造亲密感,带来放松、无私与爱的荷尔蒙.中国台湾:时报出版社.2023.

[5]菲利普·津巴多.不在害羞.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