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李娟: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2024年06月16日 11:55 青年文摘
本文来自青年文摘旗下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训练营」公众号

今天是「人物」栏目,时代先锋

苍茫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近期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如诗如画的北疆风光和质朴有趣的剧情,仿佛初夏微风吹过,让观众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原著作者李娟也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同为新疆作家的刘亮程曾如此评价李娟:“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而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言说者。”

有网友这样描述与李娟文字相遇的感受:“读李娟好像在给精神做按摩,眯着眼睛舒适地享受生活。”不少观众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李娟的笔触拥有了纯净洒脱却又直抵人心的力量?

0

1

写作是抵御寂寞的方式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说话不利索,到了5岁还说不清楚。正因如此,她不爱与人交流。由于贫穷,外婆总是收废报纸、杂志卖,那些“废品”成了李娟最初的读物。她“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地阅读,这也渐渐成了她躲避孤独的避难所。

高一那年,李娟回到四川老家,后来妈妈做小生意赔了钱,一家人决定重回新疆。其实,上学时,李娟喜欢数理化,文科却学得一塌糊涂。她不喜欢紧绷绷的学习状态,对“考大学”也没什么概念。“我妈当时过得比较难,学校要交90块钱的阅卷费,我坐了很久很久的车去找她要这笔钱,我妈却对我说,你给老师说一下,缓一段时间再交,我那时候一下就崩溃了……”于是她立马卷铺盖离开学校,仓促地给自己的学习生涯画上了句号。

此后,她跟着母亲收废品、做裁缝,在阿勒泰山区,她们开过小店,卖小百货。李娟也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当过流水线小工、超市推销员,为了生活,也曾拿着自己的文章向杂志社投稿,“屡败屡战”。

同母亲回到阿勒泰后,面对匮乏的物质生活,写作愈发成为李娟抵御寂寞与倾诉的方式。那些高耸的雪山和破谷而出的河流,那些散落在草原的羊群和放羊的异族小伙,那些难耐的酷暑与难挨的寒冬,都被她一一编织进文字。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反倒让她的文字有一种不受拘束又浑然天成的美,而漂泊颠沛的经历,又让她的语言多了一层深刻。

《我的阿勒泰》剧照

她记录下阿勒泰这片土地的广袤与神秘。“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奔跑在凉夏,沉静在寒冬”(《我的阿勒泰》),她的文字粗粝又温柔,仿佛草原上时而平静,时而顽皮的风。这里没有步步紧逼的压抑氛围,没有焦灼和内耗,有的是自然风物,是真实的治愈、平凡的点滴,“世界温暖,草原明亮,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喜悦的”。

母亲和外婆也经常出现在她的笔下。在她的叙述中,母亲趣味十足,常常“仗着自己聪明”,在汉语和牧民使用的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于是,手雷形状的白酒被翻译成了“砰砰”,木耳成了“黑色蘑菇”,孔雀成了“大尾巴漂亮鸟”……

《我的阿勒泰》剧照

在阿勒泰的怀抱里,在文字的反哺下,剧中角色“李文秀”被塑造出来了。与此同时,李娟也在写作中渐渐成长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个隐居避世但依然热爱生活,洒脱、纯粹又有灵气的作家。

0

2

一直写,接近诚实

因为作品得以发表,李娟曾获得过一份有编制的工作——成为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办事员。虽然当时只有几百元薪水,但在外人看来是很体面的,也很清闲,倒茶、收发邮件。但五年后,她辞去了那份稳定工作,再次选择回到“野外”,跟随牧民放羊、牧牛、做针线活,并用文字将这些记忆描绘。

仅仅三个月,她便写出了40万字的《羊道》,分为春牧场、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三册出版。“最初时,有对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牧人们——节制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但写到后来,态度渐渐复杂了,便放弃了判断和驾驭,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

《我的阿勒泰》剧照

随后,她接下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2010~2011年其中的三个月里,她跟随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沙漠深处的地窝子里体验生活。虽然生在新疆,但对于哈萨克族牧民,李娟过去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个远距离的观察者,这两本书给了她一个融入牧民生活的契机。

地窝子是在地上挖一个坑,把羊粪砖垒在四周,免得塌方,在上面搭上木头,盖上顶子再铺上羊粪渣。羊粪能散发热量,睡在上面就会暖和。李娟住的那家有三口人,地窝子不过10平方米。沙漠地带要从几里外采集积雪,背回来,化开的水里有羊粪、牛粪,没有任何过滤。牧民们以为李娟来逛几天就要逃跑,渐渐地,却忘记她终归要走的现实,在下一次迁徙开始前,还想到要给她留下口粮。

《我的阿勒泰》剧照

来到冬牧场的牧民越来越少,政府在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定居点。感慨最后一支游牧民族消失的城里人不知道放牧是一种多么艰辛的工作。居麻一家都要大把地吃去痛片,不然没法干活。“如果你去看病,就没法放羊,如果不放羊又没钱去看病,生活让他们局限在这一种痛苦之中。期盼好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追求体面的、干干净净的生活,希望能看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孩子们能到外面去上学,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0

3

文字里有最闪光的时刻

李娟曾说:“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向往的是我自己。”她将“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铭记在书里,书中的那个“我”正是她渴望成为的样子——任性、光明、从容、快乐。

《我的阿勒泰》剧照

但现实生活中,“不合群”的她苦苦拉拽“站在松弛文字反面的自己”。有时候,哪怕是一个朋友来访,她都会异常紧张、惶恐不安。只是,许多年过去,她“性格方面没什么变化,但早就不再为‘不合群’而困扰”。如今的李娟,生活非常简单,只有一个人、一只猫。她物质需求不高,社交也不多。但恬淡的生活并没有使她与现实脱节,相反,李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社会相处。2020年,李娟开通了抖音账号@阿勒泰的李娟。在主页介绍里,她调侃自己是“拖稿李天王”“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刹不住车的综合征患者”“社恐兼人来疯”。在屏幕上,她表现得完全不像一个把“朱自清散文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内散文奖拿了个遍的大作家,反而自称“娟姨”,一下就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冬天雪积得很厚,她直播自己出门遛猫,有网友注意到她没穿袜子,问她冷不冷,她说不冷,穿袜子遛猫太麻烦,当时的气温是-3℃。她平时也会自己做木工,用手钻打磨已经斑驳得不成样子的书架,她说 :“干完这点活儿,躺了一礼拜。”

《我的阿勒泰》剧照

去年五月,李娟给自己安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那时,新疆的冬天还未走远,时常大风肆虐、雨雪呼啸,这并没有浇灭她的热情。“我的车像汪洋中的一叶小舟,剧烈地颠簸,但是我觉得像睡在摇篮里一样安心。”她独自驾车一路向南,穿越大半个中国,抵达了阳光明媚的海南。某种意义上,这趟海南之行就像是李娟生活态度的缩影——如果有无法克服的风雨,那就适应它,享受它,然后,一个人肆意飞驰在无边的旷野。

《我的阿勒泰》剧照

在《我的阿勒泰》剧中,当朝戈奶奶看到张凤侠穿着一双露出脚尖的鞋子时,说了一句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张凤侠听了这句话也只好讪讪回话:“我这就去换鞋,我闪亮,闪亮。”这何尝不是李娟对于人生的态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