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朴素的人,灵魂越富有

吃得越朴素的人,灵魂越富有
2024年06月24日 12:04 青年文摘

作者:极物君

看似朴素的食物,往往有我们想象不到的美味。了不起的粗粮背后,藏着中国人的气质与财富。

南稻北麦,构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

但除了精米细面,在广袤富饶的中华大地上,更丰富的粮食风味,其实来自多彩的粗粮。

它们和稻麦一起见证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一步步走远,在千百年的五谷丰登里辉煌,也在艰苦年代传承与守望。

今天,想带大家去粗粮世界逛逛。

看看了不起的中国粮食,在精米细面以外是如何光芒万丈。

玉米

满身尽是黄金甲,勤劳丰收乐开花

如果丰收有颜色,一定是金色。

玉米在稻麦还未通达南北时,便突破四季和地域,无惧旱寒贫瘠,种遍华夏大地,养活上亿人。

直直往天上窜长的它,顶天立地。即使风吹雨打,荒瘠丛生,它也始终带着无穷的生命力向上追逐。

直到果实重重地压弯了它的腰,黄金甲在身,安守一年好收成。

图/摄图网

它勤奋地生长,也在风味里升华。

比如蒸煮烤炸。

整条上蒸笼,剥开是挤挤挨挨的莹润金粒;切段入骨汤,便是秋冬滋补的温汤暖光。

串签子上烤架,焦黄的香气比肉更诱人;剥下玉米粒下锅炸,香甜酥脆的玉米烙就做好了。

图/摄图网

碾碎揉捏,对它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变成玉米榛子、苞谷面儿,香甜更甚,创造新的风味密码。

金黄的玉米粥、玉米面糊糊,软韧的玉米面饼、窝窝头,香辣的玉米面搅团……能承包你金黄灿烂的365天。

图/摄图网

到了东北,“嘭”的一声,捂住耳朵也躲不开的声响下,玉米就变爆米花。那瞬间爆开的香甜小宇宙,是对乏味生活的一声吼。

欢声笑语,从此响彻在大地上。丰收的喜悦,继续生根发芽。

莜麦

圈圈圆圆圈圈,圈住朴素的思念

“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烤栳栳和山药蛋。”

在艰苦年代,单一的物产仿佛朴素得可怜。但中国人用妙手,能端上一桌花样盛宴。

在北方,厨艺的花样,要看手上。

将莜麦磨粉炒制后,加入沸水活成莜面,一场指尖的艺术便开始了——

一揪一个面剂子,一搓一个薄圆子,一卷一个圈窝窝……薄韧鲜香的莜面窝窝,蒸熟后加上炒香的臊子和卤汁,吃了还想再吃。

图/摄图网

精神上越富有的人,越能用对生活的热爱,将朴素的食物做出花来。

仅仅是莜面——搓成圈是莜面窝窝,搓成小细条是莜面鱼鱼,搓成一瓣四周向内扣的小面片,就变成了可爱的“猫耳朵”。

不论是酸汤、辣汤还是咸鲜的卤汤,这一口踏实又抗饿,在经历了一天劳作与奔波后,呼噜噜入口,是人生的快活。

山西人将对土地馈赠的珍惜,通过厨房的烟火,变成碗碟里的温热。

各种莜面点心、面食摆满圆桌,圈成一个团圆,也圈住家乡人朴素的思念。

圈圈圆圆圈圈,吃过莜麦的孩子,离家越远,越被这一口乡愁拉住衣袖,此生再也不愿走出这个圈。

图/摄图网

红豆

天南到海北,相思是温柔

生于南国的相思豆,身怀剧毒,美丽得很危险。

于是爱吃的中国人,找到了与之相似的赤豆,将这一抹相思化成了绵软温柔的豆沙。

在南方,一碗陈皮红豆沙怎么都吃不够。

转眼它又被江南人妥帖地揉进红糖、糯米中,化为圆滚滚的汤团、年糕,黏住温柔的岁月,让小孩子从小记到大。

到了北方,它便成为甜粽的心头爱,与蜜枣甜蜜相拥,在一口软糯里快乐。

这边,咬开奶奶蒸的豆沙包,软馅儿调皮地蹦出来,在热乎乎的白气里甜蜜登场;

那边,妈妈将刚煮好的红豆粥舀进碗里,温情在浓稠的香甜中静静流淌。

图/摄图网

蒸煮是红豆的宿命,而炸则是它的奇迹。

外酥里嫩的炸麻团,因点入了红豆馅儿,口感忽地就丰富起来,吃到满嘴油光是唯一代价。

吃过红豆才知道,可相思的并非只有爱情。

这一口温柔与香甜,从天南到海北,深深地被中国人眷恋着。

图/摄图网

绿豆

包容人生的火气,带来生活的生机

中国人最懂包容之道,到了夏天降火,也要施展美食的奥妙。

绿豆,身着春夏的绿意,将生机变成了清爽的凉意,荡开了湿烦的热气。

在广州,一碗冰凉的绿豆沙,能驯服夏天的烈日。

它能包容海带,又能接纳陈皮与臭草,几种风味混搭在一起,反而更显香甜美妙。

难怪街巷的糖水铺子,总是门庭若市。仿佛只有喝过这碗甘甜清爽的绿豆沙,才算完成了生活的仪式。

绿豆到了点心师傅手里,又能包容所有的碾磨揉捏,直到变成一块诱人生津的绿豆糕。

烦琐的工序,花费不少时间,却带来入口即化的细腻与清甜。

绿豆便以如此精致安然的姿态与你相逢,告诉你何为大器晚成。

绿豆走到陕北,被磨成面,摇身一变成为嫩滑的绿豆凉粉。

被切成长短齐平的条条,Q弹细腻。它包容油辣子的香腻与醋汤的酸,将蒜蓉的辛辣变成鲜。低调如邻家小菜,却香得别开生面。

图/摄图网

红薯

心怀无限可能,拼出一片天地

在红薯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发生。

细滑晶莹的红薯粉,又名苕粉,和刚从土里挖出的大块头俨然两副面孔。

在贵州、四川等地,被加入麻辣的酸汤里,浓郁开胃,南北飘香。

温厚的红薯,不局限于单一的做法。因为敢拼敢闯,所以美味无疆。

架在火上烤得表皮漆黑,浸出的蜜汁在夜色中闪光。一剥开,金黄、温热、甜糯,治愈孤身在外的寒冷,能给胃带来实实在在的暖。

图/摄图网

若是切块放入米中同煮,便是一碗朴素温热的番薯粥;磨成粉裹在粿饺饼外,如晶莹的外衣,咬开香气四溢。

从福建走到广东,它温热过所有闯荡南北的心,让人愿意相信,吃饱了就有力气扛过艰难,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光阴的故事来了又去,唯有这一口香糯的滋味,在四处落地生根,继续见证奇迹的逆袭。

图/摄图网

土豆

笑对人生,惊艳八方味蕾

土豆总是乐观地面对每一次选择。不论什么角色,都全力以赴,惊艳亮相——

作为主角,炒成土豆丝,是厨艺小白都敢挑战的家常菜;炸成土豆片,是学校门外油炸小铺的top之选。

作为配角,和牛肉、鸡肉、排骨共炖,让肉更香,也让香浓的汤汁有了安放之地。

咬下这香入灵魂的软糯,谁都会满足得从舌尖惊叹到肠胃,米饭也要再来一碗。

图/摄图网

在甘肃,土豆也叫洋芋。

上锅蒸熟去皮后压砸一番,便成了柔嫩扎实的搅团,加上韭菜和油泼辣子,一筷子挑起一团团,红红绿绿煞是好看。

洋芋在云南变成油糕和焖饭,让骨子里的香软更上一层;

到四川又和酸辣相约见面,切片、切条、切块都挡不住它的探索,火锅、干锅、油锅都是它的舞台。

洋芋从不说话,但尝过的人都爱它。

它早已无须诉说,美味会告诉大家,等待永远值得。就像乐观的中国人,话不多说,干就得了。

中国人的胸襟,藏在天下粮仓里。

除文中所写,历史的味觉里,还有高粱、黄米、大豆、豌豆等粮食记忆。

它们看似朴素,却都是我们的财富,值得每个人珍惜。

不同地域的人民,用智慧和双手,不断探寻多元的风味。

更将勤奋、朴素、温柔、包容、拼搏、乐观都藏进粮食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着粮食的纹理,那是文明的痕迹。

有了粮食,才有了南北交融,从此咸甜酸辣交汇,变成了处处美味的中华盛宴。

我们永远为中国粮食骄傲,因为它的背后是了不起的中国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