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遇冷,消费贷加速“换挡”!业内:应退出更多差异化、个性化产品

信用卡遇冷,消费贷加速“换挡”!业内:应退出更多差异化、个性化产品
2025年04月02日 19:16 金融投资报

阅读完约5分钟

向纭嬉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曾经在银行零售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一场“降温”。与此同时,消费贷成为银行寻求零售业务增长的新突破口。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消费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银行零售业务在转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制图 文宛

信用卡业务遇冷

央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9.13亿张,同比增长1.29%。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

从各大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这一收缩态势更为明显。某国有行在年报中提到,境内银行机构信用卡在册卡量为6300.94万张,同比下降11.66%;信用卡累计消费额为24513.35亿元,同比下降12.81%。另一大行的年报显示,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为23205.10亿元,同比下降16.57%。

此外,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也在上升,致使银行加大力度处置不良资产。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计2861.9亿元不良贷款挂牌转让,较2023年增加1273.7亿元,增幅高达80.2%。其中批量个人业务(如信用卡、消费贷等)在全年成交比例中达到七成,全年成交规模为1583.5亿元。

为了应对业务收缩和不良率攀升的双重压力,多家银行近两年来密集关停信用卡中心,同时缩减信用卡权益,包括取消部分权益服务等。

消费贷异军突起

在信用卡业务遇冷的背景下,消费贷成为银行寻求业务增长的突破口。

3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随后,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业内人士指出,与信用卡业务相比,消费贷具有独特的优势。消费贷业务运营成本与客群维护成本低,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其放贷收息模式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

央行数据显示,住户消费贷款保持增长。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82.8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增加2.72万亿元。其中,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零售业务转型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消费贷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银行零售业务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银行为了争夺客户,纷纷降低利率并提高额度,这无疑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过度的价格竞争还可能导致银行忽视风险,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核标准,从而增加贷款违约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有业内人士表示,多家银行接到总行通知,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或上调至不低于3%。金融投资报记者查询某银行APP发现,其旗下的个人贷款类产品年利率从此前的2.58%重返3%。

分析人士认为,在产品创新方面,银行应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推出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贷产品。针对高净值客户,可以推出高端消费贷产品,提供更高的额度和更灵活的还款方式;针对年轻客户群体,可以开发与新兴消费场景相结合的产品。

与信用卡业务相比,消费贷的资金用途更为广泛。部分借款人可能会将消费贷资金挪用至股市、楼市等投资领域,一旦投资失败,将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银行应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实施贷前资格审查、贷中资金流向监控、贷后持续跟踪的三层风险防范体系,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除此之外,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应理性选择贷款产品,比较不同银行或机构的利率、审批速度及贷款额度,并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同时,要避免过度借贷,控制债务负担,以便在享受消费贷便利的同时,确保借贷行为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