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庆的国庆节:探秘“海丝”遗存的水下考古之旅

梁国庆的国庆节:探秘“海丝”遗存的水下考古之旅
2022年10月07日 21:56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福州10月7日电(记者邓倩倩、赵雪彤)观察潮汐起落、安排考古队工作计划,穿上潜水服、背上高氧气罐、深潜到水下约30米……这是梁国庆在国庆节期间的日常工作状态。作为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发掘领队,梁国庆已经在海域坚守了一个多月,带领队员们有条不紊地推进水下考古作业。

  本次发掘的元代海船遗址位于福建漳州圣杯屿附近海域,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该项目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之一,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共同组织开展。

  在国庆节氛围下,圣杯屿海域中央的大型考古作业平台四周飘扬着小红旗,考古队员们工作热情丝毫不减。平台上设有监控室、文物保护工作室、休息室、简易餐桌、淋浴装置等,以便考古队员长期作业。

考古队员从作业平台边缘下水。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因为国庆节期间有三天小潮期,是考古作业最好的时候。”梁国庆说,水下考古人员要利用涨退潮之间的平潮期作业,以保证水下工作的安全性。受到氧气、体能等各因素限制,每组人员下水作业只有宝贵的25分钟,每次下水都要争分夺秒。

  出生于国庆节的梁国庆在水下考古作业中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他说,今年从3月起连续在外从事水下考古调查、培训和发掘工作,每次在视频中看到3岁的女儿,便感到对家人充满歉意,但他必须要对队员安全和考古发掘负责到底。

  考古作业中,队员们需提前三小时到达考古点,两两一组,分批次下水,背负重约80斤的气瓶,从平台边缘跨越式入水,其余队员在岸上观察并做记录。实际上,水下考古是一项难度大、危险性高的作业。既要掌握熟练的潜水技能,还要能在水下进行专业考古发掘工作,丝毫马虎不得。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组织九期水下考古培训,共培养了近200位专业人才。梁国庆作为早期学员,如今已成长为领头人。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一员,他从事水下考古十多年,在沿海各省份参与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水下考古项目,见证我国水下考古事业逐渐兴起。

  “此次圣杯屿元代沉船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中国古代瓷器外销运输链条的重要环节,对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具有重要价值。”梁国庆说,从沉船里发掘出的大量龙泉青瓷,也印证了我国外销瓷器发展的历史面貌。

  然而,圣杯屿元代沉船的考古发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0年,圣杯屿沉船的瓷器就已零星面世,但彼时受到文物贩子盗捞和破坏,部分瓷器流通到市场。

  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副领队、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阮永好是该事件的亲历者。他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水下考古工作者,一直追踪此事,向当地老渔民打听线索。终于在2011年7月,漳州文物部门联合市边防支队、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破获了这起重大水下文物盗捞案件,查没文物共722件。

  “等了10年,终于全面启动圣杯屿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阮永好说,“即便已经进行了两次前期调查,但发掘工作仍比想象中难度更大。一方面,抢救性发掘时间紧迫,另一方面,沉船被泥沙掩埋较深,给水下考古增添不少麻烦。”

考古人员正在观测沉船位置,安排水下探查任务。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梁国庆说,水下考古作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只要天气允许就要下水,一组上来后,再安排新的一组下去作业,抽沙、拍照、布方、画图、打包文物等步骤都不能少。考古队员用网袋或文物筐将文物有序带上岸后,须立即对出水文物进行清洗、脱盐等后续保护工作。”

  近期,备受关注的“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在漳州市博物馆开幕。其中,由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出的文物约320件,这是该遗址水下考古成果首次公开展览。

  承担此次水下考古发掘的梁国庆有个心愿——希望推进水下考古作业更加精细化,如双瓶高氧装备、水下定位设备、自制的抽沙装置等。他说,期待更多人才投身水下考古工作,让被历史掩埋的文物重现光芒。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