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勇“闯关”——探访牧原股份

生猪产业勇“闯关”——探访牧原股份
2024年06月16日 14:51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郑州6月16日电(记者刘振坤、牛少杰)“智能养猪前景可期,路途漫漫,我要留下。”20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王刘鄞成为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智能研发团队的一员。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牧原人才管理中心主任张明川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育种、饲料、兽医等专业人才,数据挖掘、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电气工程等岗位正在成为企业招聘的重点。

  以生猪养殖起家的牧原,经过32年发展,养猪业务已拓展至全国20多个省,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2023年,牧原出栏生猪约6382万头。

  “我们的目标是智能养殖。”张明川说,传统养殖要升级,背后离不开科研支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软硬件技术,搭建智能化、数字化养殖平台,可以不断优化猪舍环境,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如今,牧原的工作人员有4万人是大学毕业,将近7000人从事智能研发与应用工作。”

  据介绍,牧原作为工业化、规模化养猪企业,其养猪生产方式已经历三次升级:从单纯依靠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生产,再到自动化养殖。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牧原的生猪养殖方式正在进行第四次升级,向着智能化迈进。

  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新华社发

  走进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21栋排列整齐的楼房猪舍拔地而起,每栋楼均具有产房、保育和育肥功能。

  “外部空气经过4层过滤后进入猪舍。”该综合体负责人孙世强介绍,每个单元的猪舍都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饲喂、智能环控等设备,实时监测养殖环境和猪只体征,精准调控温湿度、饲喂等参数,从住、吃、环境、健康管理全面提升智能养猪水平。

  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冬说,自2018年至2023年,牧原的生猪出栏量增加约4.8倍,全口径创新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持续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生产需求的深度融合,一大批研发装备相继投入应用。

  “通过智能声音采集器,可以自动检测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就像在猪舍里装上了听诊器。”胡冬说,声音采集器可以根据猪的咳嗽次数,判断健康状况,异常情况可实时传送到饲养员的手机上。

  此外,牧原通过开发物联网平台,把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处理,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养猪全场景数据高效管控,目前平台已累计接入设备超220万套,实现日均超10亿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工作人员在智能环控后台进行数据分析。新华社发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养猪行业很传统,但是技术应用很前沿。通过专业人才和跨界人才协作,牧原建立了种、料、康、养、智等二十大技术体系。如今的猪舍日常巡检、饲喂、清扫工作均由机器人代劳,塑造出养殖新场景。 

  从养22头猪到年出栏量超6000万头,从劳动力密集型养殖到智能化生产……基于30余年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坚持,牧原对标国际先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中国生猪产业“无人区”。

  “减少人和动物接触,可以降低疫病发生率,营造良好养殖环境。”河南省生猪产业协会秘书长宋云海表示,智能化养猪改变了传统的养殖业态,要素投入组合和生产方式正发生深刻转变,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