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唤醒简牍:穿越千年时空的见与闻

瞭望 | 唤醒简牍:穿越千年时空的见与闻
2024年06月25日 14:08 新华社客户端

  “饱水简牍修护,一大难点是文字信息提取,另一大难点是脱水加固。”

  “简牍保护修复非常小众,大量培养相关人才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建议给国内专业简牍修复机构常备一批熟练的修复技工人员。”方北松说,目前中心仍有37000多枚简牍在“排队”等待修复,团队技工人员有十余名,尚需五年时间完成修复工作

  文 | 王明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玉洁 张格 喻珮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历史关于秦朝的记载,少之又少,以至于太史公司马迁发出如此喟叹。

  直到2002年,3.6万余枚里耶秦简的出土,经专家抢救修复后,以20余万字之巨的翔实资料,填补了秦朝史料缺轶,让今人得以近距离了解那段恢弘、神秘的过往。

  从最基础的脱色脱水、粘连修复,到数字化融合发展,再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里耶秦简为代表,上至战国、下迄魏晋的千年简牍,就像一位承载大道至理、讲叙历史篇章的智者,正在被各种方式“唤醒”,被更多的人看见、听见。

  显影技术化腐朽为神奇

  简牍,尤其是饱水简牍修护,一度是世界性考古难题。

  目前,我国发现的简牍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甘肃三省,其中三分之二在湖南。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出土简牍的含水率往往高达500%以上。这样的简牍在出土时不像日常看到的那些竹条木片可以握持。由于含水量太高,它们像煮熟的面条一样是软的,很难直接用手接触,因此被称为饱水简牍。

  作为国内简牍修复领域实力最强的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近年来累计完成13万多枚竹木简牍的脱水工作,饱水简牍修复量占全国80%以上。“饱水简牍修护,一大难点是文字信息提取,另一大难点是脱水加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说,饱水简牍暴露在空气中后,竹木胎体中木质素自然降解生成的发色基团接触到氧气,无色的酚类物质就会被氧化成深色的醌类物质,从而使得简牍呈现黑褐色,简面字迹变得不清晰甚至难以识别。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方北松团队就通过不同材料和浓度的试剂在空白竹简和碎木片上反复比对实验,筛选出性能优良的脱色试剂,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方北松介绍,“该方法本身的作用是还原了出土后因氧化作用而改变的化学基团,并使之溶于水,且不会对竹简的纤维产生副作用。”

  脱色可以有效解决饱水简牍文字信息提取的难点,那么如何解决脱水加固难题?

  “简牍长期经过以水为载体土壤里的酸碱类物质以及微生物的侵蚀,使得构成简牍胎体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的化学结构发生严重降解,导致胎体生物结构脆弱,力学强度大幅降低。”在对饱水简牍微观结构、主要化学成分、含水率和多种脱水方法等基本因素分析比较后,方北松团队又琢磨出“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同样开创国内外该项技术的先河。

  该方法首先通过乙醇置换饱水简牍内的水分,再用高级醇置换乙醇,使高级醇保存在器物内部而达到脱水定型的目的。

  “十六醇极其稳定的化学特性,是我们选择它作为饱水简牍脱水填充材料的重要原因。”方北松说,对于简牍这类脆弱的文物而言,填充材料化学特性的高度稳定十分必要。另外,高级醇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十六醇还具有可重复操作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采用更好的技术来保护简牍时,填充在简牍内的十六醇就不会成为障碍。”

  利用上述两项技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为国内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包括长沙走马楼吴简、湘西里耶秦简、荆州楚汉简牍、湖南郴州晋简等。

  “目前,利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仍是饱水简牍脱色、脱水的主要方法。”方北松介绍,除此之外,还有草酸脱色、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脱色方法,而脱水方法则有乙二醛、真空冷冻干燥等方法。

  在化学手段之外,物理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简牍修护。譬如红外、多光谱成像技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信息采集,对文物本体没有损伤,与传统彩色摄影比较,优势在于对墨迹信息的采集和成像质量较高,对某些正常摄影无法清晰显现或肉眼观察不到的信息的采集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目前在国内简牍项目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开发无需填充材料的脱水方法和填充极度稳定材料的脱水方法是我们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北松认为,“从目前工业技术和文物保护研究发展趋势看,超临界流体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二氧化硅类超稳定无机材料填充技术将是脱水保护研究的重点领域。”

这是脱色处理后的里耶秦简(资料照片)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用数字化唤醒沉睡的简牍

  “藏”与“用”是文物保护利用中需要平衡好的两端。

  “正面不宜示人”的东汉铜奔马,撞脸《愤怒的小鸟》中小猪的三星堆小陶猪,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的“猫爪”金饰……近年来,不少戳中网友“萌点”的文物在网络上频频出圈,甚至带火收藏它们的展馆,为平衡这些文物的“藏”与“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较而言,取材竹木、记载文字的简牍,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古朴厚重感;作为展品最大价值所在的简牍文字,又多以复杂的繁体字为主,观众很难直接解读。做好简牍修护的转化利用,面临着更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涉及简牍修护利用的政策文件,围绕古籍工作发展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推进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和利用工作。数字化和普及传播是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简牍十万余枚,是我国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目前,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国简牍信息数据库”项目。

  馆长李鄂权告诉记者,“该项目是依托本馆藏品,并逐步扩大到湖南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公开出版的简牍资料为主要对象,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文物转化为数字图像,并建立三维模型,实现对文物的精确复制和数字化保存,也为后续的研究、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方式。”

  数字化呈现,还被充分运用到简牍转化利用的方方面面。

  “用声音‘唤醒’沉睡的简牍,重寻历史的遗踪,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为传承简牍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至2022年,长沙简牍博物馆携手湖南电台创作了《听见简牍》系列节目。

  节目聚焦中国简牍文化精华,以线下“亲子对话+专家解读”、线上“情景剧+简牍故事”的方式,结合H5互动游戏和广播音频、微视频,讲述简牍的考古发现、形制功用、思想内涵以及生动有趣的简牍故事,让书写在简牍里的文字“活”起来。

  “唤醒”简牍,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协同配合陕西卫视“星空传奇‘简’述丝路2023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央视频“夜游博物馆”等大型直播宣传;兰州轨道交通与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名地铁票卡,助力提升兰州文化品位,打响兰州交通文旅品牌。

  “唤醒”简牍,使得简牍背后的故事家喻户晓。央视《简牍探中华》节目团队用“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新意表达,结合CG特效,从里耶秦简的刀笔留痕处,重现公元前222年的迁陵市肆……引发网友持续讨论。

  简牍的数字化利用、普及传播正在形成破圈之势。“我们将继续发挥数字化优势,挖掘馆内丰富的文博资源,增强观众与数字简牍信息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生动的参观体验,多维度传播简牍里的中国故事。”李鄂权说。

  专业人才仍缺

  学科人才队伍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简牍修护工作的未来。

  2021年年底,甘肃省实施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支持甘肃省四所高校的五个学科创建一流学科,西北师范大学的“简牍学”名列其中。“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1937年起,徐旭生、黄文弼、何士骥、阎文儒、金少英等知名学者相继在此任教,开始关注西北历史文化遗产,简牍学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再聪说。

  据了解,早在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就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从1998年第一届简牍学研究生毕业到今天,西北师范大学已经向社会输送简牍学研究生70余人。

  面对我国不断出土、亟需修护的大量简牍,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存在。

  荆州文保中心简牍项目负责人史少华近日赴云南,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修复云南河泊所出土的15700多枚木牍,预计到2027年全部完成。“算上各地文保工作站和地方派来荆州文保中心跟班学习的文保人员,只有20名专业简牍修复人员,人手紧张。”他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承担湖南省简牍文物发掘、保护、整理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机构。目前该院共有4名常驻简牍保护人员,还临时抽调了2名保护人员和1名专业摄影师协助工作。

  研究院简牍保护实验室文保人员张晓英说,修复只是简牍保护中的一个环节,研究院待采取保护措施的简牍数量约14000枚,实验室每年只能完成约2000枚简牍的保护工作。由于研究院同时承担考古发掘工作,除了保护已出土简牍,还要随时“迎接”新出土简牍,简牍保护修复时间进一步拉长。

  面对这种情况,加强简牍修护人才培养,任重道远。“简牍保护修复非常小众,大量培养相关人才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建议给国内专业简牍修复机构常备一批熟练的修复技工人员。”方北松说,目前中心仍有37000多枚简牍在“排队”等待修复,团队技工人员有十余名,尚需五年时间完成修复工作。

  据了解,简牍的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还没有统一标准。受访专家建议,邀请权威专家集体论证,制定全国性的标准和工作规程。“文物不是工业品,是非标产品。”方北松认为,应该进一步考虑文物的特殊性,通过反复论证后形成业内认可的标准。

  一直以来,长沙简牍博物馆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保持着长期深度合作,“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的整理与研究”就是由长沙简牍博物馆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申报并成功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长沙简牍博物馆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学校合作,以自身文物、文化资源作为学校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文物修复与保护,加深对简牍文物保护的理解。

  李鄂权告诉记者,下一步,长沙简牍博物馆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