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南太湖新区新在何处

瞭望 | 南太湖新区新在何处
2024年06月25日 14:05 新华社客户端

  五年来,新区从无到有,步步探索,聚焦新定位、发展新动能、焕发新面貌。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48.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15.3亿元,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太湖南岸加速绘就

  新区牢固树立起“借长三角的水、浇南太湖的田”的意识,加快推动开放合作,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在“左右逢源”中将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开放、竞争优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尚前名 钱沛杉

  行走在夏日的南太湖畔,湖光潋滟、绿意盎然,山水相映成趣。

  沿南太湖畔一路向北,沿途有长田漾湿地公园、湖州影视城、邱城遗址公园和古木博物馆等景点。行至路底,便可抵达有湖州城市地标之称的“月亮酒店”。每至暮色降临,人们纷至沓来,在月亮广场欣赏着太湖南岸的五光十色。

  对于刚刚到访的游客来说,很难想象眼前这座朝气蓬勃的新城成立刚满五年。2019年6月,湖州南太湖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由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整合而成,正式挂牌设立。

  抓招商拼项目,发展态势向上向好;优结构育集群,产业质效稳步提升;深入实施首位战略,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全力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五年来,新区从无到有,步步探索,聚焦新定位、发展新动能、焕发新面貌。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48.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15.3亿元,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太湖南岸加速绘就。

  未来,新区将在产业创强、科技赋能、开放引领、产城融合等多领域的建设上持续发力,坚决扛起核心引擎使命担当。

  新定位

  弁山脚下,太湖南岸。五年前,这座225平方公里的新生之城成立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湖州南太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戚斌斌说,自成立之初,新区就肩负着全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的重要使命。

  结合湖州的区位优势理解新区的角色定位,可以发现,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区规划的核心主题。

  新区成立后,迅速以大手笔铺展规划并高效推进,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机构整合。整合后的新区撤销了省级以下所有产业平台牌子,只保留了两块国家级牌子(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

  整合后的新区叠加效应更加明显: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基础优势可促进高端要素向新区集聚,旅游度假区的生态优势和知名度则可为新区吸引高端项目提供有力补充。

  戚斌斌说,目前新区基本达成了“奋战五年、实现翻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计划到2025年GDP要达到480亿元,成为湖州“绿色智造名城”建设的主引擎。

  在沪苏湖铁路湖州段Ⅰ标段,记者看到455个墩身昂然挺立,架起路基,如一条下肢稳健的巨龙盘旋于湖州大地上。据了解,上海经苏州至湖州的沪苏湖高速铁路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年底开通。通车后,湖州到上海最快只需40分钟。

  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新区是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国家战略和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规划建设的,自其设立之初,就具有开放合作的基因与血脉。

  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张江高科、临港新片区等科技园区布局建立飞地园区……五年来,新区巧借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的东风,承接优质资源溢出,收获满满。

  戚斌斌说,新区牢固树立起“借长三角的水、浇南太湖的田”的意识,加快推动开放合作,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在“左右逢源”中将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开放、竞争优势。

太湖南岸碧水如玉,新绿葱葱,滨湖沿线景色宜人,充满生机(2024年4月10日摄)    吴拯摄

 新动能

  在浙江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产品不断装配下线。去年,企业产值达11.8亿元,同比增长210%,今年一季度,企业以48.2%的市场份额,稳坐“空气悬架供应商装机量排行”的榜首位置。在新区,这样飞速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

  设立之初,新区一度面临用地需求强劲与发展空间有限、老旧产业久积难退与新兴产业用地不足等困局。为突破发展瓶颈,新区一方面打出“技改、腾退、改造、收回”组合拳,实施“腾笼换鸟”产业转型计划,盘活土地和闲置厂房;另一方面,围绕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新区发展含金量。

  如今,微宏动力、孔辉科技等企业实现高速增长;卫蓝电池、蜂巢能源等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一批龙头链主型项目落户新区,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加速集聚,经济运行呈现新态势。

  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五年来,新区累计培育“金象金牛”企业3家,链主企业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9家。围绕以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为主的“3+1+N”主导产业,一大批高精尖、独角兽企业扎根新区,一大批人才创业项目落地新区。如今,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3.3%。

  企业不仅要“招得来”,还要“服务好”,更要“留得住”。2023年7月,新区成功入选浙江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成为全省七大试点地区之一。自承接试点以来,新区以线下“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坚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协同、多元参与,探索构建“一五三十”增值式政务服务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

  建设全市首个集休闲、金融、商务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企业家会客厅”,坚持每周三召开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新区坚持开门听建议、协商解难题,目前已解决企业家诉求问题668个,满意率达100%。

  “新区的‘新’不仅是新成立的‘新’,更是科技创新的‘新’”,戚斌斌说,产业创强是要补足老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短板,要让新区走在前面,脱颖而出,还需走科技赋能之路。

  为培育科创生态,新区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近20%用于科技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科创平台,形成了以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湖州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其他新型研发机构、创意萌发基地、成果转化加速器等为基础的“1+3+N”全链式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如今,新区已尝到了持续高投入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五年来,新区依托“1+3+N”科创平台已累计孵化企业1000余家,集聚各类“双创”人才6000余名,创新生态逐步形成。

  新区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眼下,新区正在不断完善创业就业配套政策,并推出“才聚西塞山创享南太湖”品牌,构筑人才“服务链”,全力建设青创“生态圈”,吸引更多青年集聚新区、梦创新区、扎根新区。

新面貌

  崭新的沥青道路、小巧的口袋公园……走进凤凰街道港湖花园小区,本刊记者看到小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小区在去年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在景观绿化、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很大提升。”港湖社区工作人员说。

  抓老旧小区改造、抓风貌样板区及未来社区创建、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抓污水零直排工程、抓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五年来,新区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实现老城“旧貌换新颜”。

  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以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导向,对年代久远、配套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较差的老旧小区实施全面改造,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3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造总建筑面积150.4万平方米,惠及5万人口,成功创建1个省级旧改类未来社区。

  除大范围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外,近年来,南太湖新区聚焦民生需求、结合区位特点,科学设计方案、合理布局空间,实现“见缝插景”,将零星边角地、老旧绿地打造成精致的“口袋公园”,进一步扮靓城市空间,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据了解,截至目前,凤凰公园等9个“口袋公园”建设已经完成。

  依托城市有机更新,五年来,新区不断激发城市功能提升新动能,加速打造品质城市。

  新区“一城一谷”两大片区的建设正高速协同发展:湖州科技城建设了涵盖南太湖新区科创综合体、中节能湖州智能科学中心等十大园区;西塞科学谷布局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生院(湖州)3所高校(研究院),将打造成亚洲最美山地大学城。

  位于新区东北部的凤凰湾是湖州中心城市建设美丽宜居新城区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从2021年开始,凤凰湾开展了“退二进三”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不到三年时间,凤凰湾的征迁平整工作已全部完成,展现出城市高能级更新发展的新速度。

  新区负责人表示,五年来,新区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追求“低密度、高颜值”,不仅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也有让人愿意扎根下来的软实力,是名副其实的“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上,新区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奋发向前。戚斌斌说,未来,新区将继续围绕“产业创强、科技赋能、开放引领、产城融合”总路径,聚力八大行动,彰显新区担当,在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