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云南东川:早熟大蒜“蒜”出亿元产值

乡味|云南东川:早熟大蒜“蒜”出亿元产值
2023年02月15日 15:08 新华社客户端

编前语: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记录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昆明2月15日电(康静 李娜 徐华陵)早春时节,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大寨村的田间地头,一袋袋新鲜采收的大蒜按独头蒜、多瓣蒜、2-3瓣蒜分类后,正拉往晒场进行村级销售。经晾晒、分拣、分级、打包、称重等粗加工环节后,这些大蒜将被销售到四川、重庆、贵阳、兰州等地。

农户正在将新鲜采收的东川大蒜装袋(2月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从这里运出去的大蒜是全国上市较早的大蒜,色紫、早熟、个大、独蒜率高、皮色光亮、含水量低、香辣味浓、耐贮运的特点让“东川大蒜”在市场中抢占优势。

大蒜发展 技术先行

东川区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那时规模不算太大。

到上世纪70年代,东川矿业发展吸引了较多外来人员,蔬菜需求增加,当时东川小江区域就种植了数千亩大蒜,成为东川大规模种植大蒜的开始。

用香辣味浓的东川大蒜制作的菜品——金蒜牛仔粒(2月7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1991年,东川区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引入了大蒜品种——红七星,在全区进行推广并进行品种改良,对种子采取低温破眠技术处理,打破种子休眠,促使大蒜减少抽薹,让地下块茎提早膨大,早成熟上市。品种改良后,东川早熟大蒜的名声渐起,短短数年,东川大蒜就已远销海内外。

大寨村是东川大蒜的主要种植区,这里地处东川河谷地带,光热充足、气候独特,是全国唯一的大蒜早熟产区,生产销售比全国其他地区提早2个多月。

在大寨村大蒜种植户李茂仙家的50余亩蒜地里,同村的10多位村民正帮着采挖蒜头,预计2月内可以全部采收完。“我家种植大蒜已有10多个年头,近几年因为连年种植导致土壤板结,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通过昆明市东川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东川区经作站)技术人员的应用与实践,2021年和2022年,大蒜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平均每亩增产100多公斤。”李茂仙说。

大寨村大蒜种植户李茂仙家的大蒜正在被采收(2月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据了解,由于长期连作,农户施肥补给不足和偏施化肥,过度使用农药除草剂等综合因素影响,大寨村的大蒜种植区出现了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使东川大蒜产量降低。

东川区经作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舒兴香介绍,为解决该问题,东川区经作站技术人员创新采用“两多两减一补充技术”,通过多施有机肥、多施生物菌肥,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的施用,补充中微量元素的方式,促进土壤中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改善土壤问题,初步实现旱涝保收的目的。

今年,东川区在大寨村选定了2000亩“东川大蒜”规范化种植区,统一标准进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普通复合肥改用含硫基的复合肥,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大蒜产量,经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到1050公斤,达到了技术方案中的预期目标。

“外披‘蝉衣’、内穿紫衣的大蒜仙子”——舒兴香这样形容东川大蒜。从天府之国到三美东川,面对“远道而来”的“仙子”,东川将种质资源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大蒜产业提质增效。

大蒜丰收(2月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东川区经作站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合作,将提纯复壮的大蒜品种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做品种实用性实验,用8个品种做品种适应性筛选。目前,产量正在测算中,相关数据也正在采集。

此外,东川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特点,海拔跨度较大,东川区经作站优选了海拔1800米及2400米左右的两个种植区试种未经过低温破眠处理的21种蒜种,从中选拔出优质良种,解决东川大蒜异地引种问题。

农业发展,技术先行。东川区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实现大蒜产量、品质双提高。

多举措助力大蒜产业提质、增量、提效

2017年,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大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大寨村经联社)成立,大寨村积极探索推行“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推动大蒜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鲜采收的大蒜需要摊晾(2月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由合作社统一订购蒜种,把好种子关,每件蒜种可节约100元的购种成本。”大寨村经联社法定代表人,大寨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吴应明介绍,大寨村经联社现有成员200户800余人。除了购种有优惠外,昆明市东川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针对大寨村产业发展情况还给予金融支持,投放了定制化产品“金蒜贷”,以金融助力“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为东川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据了解,东川的大蒜交易市场80%都在大寨村,这里是大蒜交易的集中地。每年,大寨村经联社都会“招呼”外商到此收购大蒜,四川、重庆、贵阳、兰州等地的收购商是前来收蒜的常客。

大蒜称重(2月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大寨村大蒜产量、产值均占据东川大蒜种植的“半壁江山”。2022年,东川区“东川大蒜”产业园建设项目顺势落地大寨村,为群众分解、晾晒和交易大蒜提供了专业场所,这是东川区启动建设的首个农业产业园。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标准化分拣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将在2月中下旬进行。

以该产业园的建设为示范,东川区将逐步把东川大蒜打造成知名品牌,提高东川大蒜产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东川大蒜品质,促进东川大蒜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大蒜产业现已成为东川“3个万亩”产业之一,农业总产值实现了亿元以上,直接参与的种植户2000户以上,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装袋完成等待收购的大蒜(2月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产业要发展,群众能增收,我们要从提质、增量、提效上发力。”昆明市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舒廷康表示,下一步,东川大蒜“提质”要通过农业部门实行标准化技术推广,引导群众用现代农业科技来提升大蒜品质;“增量”则以品种改良、农业科技助推及园区建设,带动更多区域种植大蒜,计划从现在10000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增加至15000亩左右;“提效”更加关键,要以“品牌化”支撑东川大蒜的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响品牌,让东川大蒜推向全国走向海外。

近年来,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昆明市开展了“一村一品”示范村认定工作。2021年,大寨村被认定为昆明市大蒜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与此同时,李子沟村“开花洋芋”、岩头村“冬桃”等一批东川特色产业也被评为示范。

一个个示范村正通过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新贡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