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科学,中医是哲学?有些人误解太深

西医是科学,中医是哲学?有些人误解太深
2024年06月16日 12:24 观察者网

“中医这种哲学,对自己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

“健康,它的主体是谁?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今天要讲主动健康,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医药学不光跟养生、健康有关,还蕴藏着一整套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去感受、学习。在东方卫视6月10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一同探讨了中医与养生。

张伯礼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主动健康与养生保健》,这个题目可能大家更感兴趣,因为关切到每个人的健康状况。

我们的医学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第一次挑战是烈性传染病,像在欧洲,一个乡镇、一个城市、甚至一整个国家的人口死绝了。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将近四千万人死亡。

实际上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不是传染病,而是非传染性疾,慢病。慢病是什么呢?像高血压、冠心病、肿瘤、肺心病这些老年性、退行性、代谢性的疾病,我们也笼统地把它们称为“生活方式性疾病”,这些病占了我们死亡率的80%,也消耗了我们所有卫生资源的80%。

我们国家既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疾病谱,也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病,比如还存在着一些营养不良。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医学该怎么发展?不是建更多的医院、培养更多的大夫、研究更多的药。这种被动地应付,防不胜防,治不胜治。所以上个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提出“健康世界”,世界各国都要建设自己的健康国家,如“健康美国”、“健康日本”、“健康英国”,我们中国是“健康中国”。

但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健康,它的主体是谁?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今天要讲主动健康,就是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

对于“健康”这两个字,大家认为是一个词,它实际是两层意思:古人说“体壮曰健”,你这个人挺壮的,就叫“健”;“心怡曰康”,心情舒畅叫“康”。所以“健康”既包括身体,也包括精神——我们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来了,这才叫“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来,“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你的身体要健康,心理还要健康,这个还不够,还要适应社会,要有生活能力。所以我们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我们中医老祖宗的定义不谋而合。

而我们人往往是没得病时不重视健康,任性,肆意地透支身体;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有没有途径?有人说了,“我这个家族就不是长寿的,我也长寿不了。”不是那样的。实际上大家有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我们的生活方式起主要作用,遗传因素在里边只占15%,环境因素只占17%,医疗条件只占8%,而生活方式占60%,所以还是靠自己。健康长寿是有理念的,生活方式是影响最大的。

对于生活方式这点,并不一定要花多少钱,花钱买不来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吸烟,你省钱了,不酗酒,你还省钱了,晚上早睡觉,还省电钱了。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理念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提“主动健康”,“主动健康”是什么呢?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包括你的自觉性,也包括你的个性,同时也包括持续性、综合性。你说“我不抽烟、不喝酒,净熬夜”,也不行。它一定是综合的。刚才我在外边站那么一会儿,有个人在那说“我这体重太重了,我现在决定一天就两顿饭,并且我最近已经不吃肉了,我再加强点跑步,我体重已经降了多少多少斤了。”这就是“主动健康”。

我们中医还有康养——现在特别时髦。康养里边也要主动参与,主动参与是基础,品质是关键,健康是目的,养护是方法,这个一定要分清楚了。中国人的这种养生保健是世界其它民族没有的——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是研究世界科技史的,他讲了在世界文化当中,只有中国人的养生学是独特的,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

我们天津邮轮特别多。我有几次看见从邮轮里边出来的人,老大爷、老奶奶都是七八九十岁,你搀着我,我搀着你;外国人一到老了,还特别爱穿鲜活的,红袄绿裤,特别鲜活。为什么呢?他们的养生就是旅游,吃维生素。我们中医除了旅游、吃维生素,还可以做什么?我们还可以打太极拳,还可以吃药膳,还可以练气功,还可以练八段锦,很多选择,这是中医的一个长处。

刚才我们主持人说“《黄帝内经》太涩,读不懂”。所以我给大家读一段《黄帝内经》里的话,讲怎么养生的,叫“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我把它总结成“一个根本”、“三点关键”。

“一个根本”,即精气神。我们学校买了一块大石头,他们说“张老师,刻什么字呢”我说“三个字:精气神”。全中国人都要长精气神,每个大学生更要有精气神。“三个关键”是什么呢?饮食、起居、情志。最简单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序、顺应四时,以及最关键的一个——精神内守。就这么五个原则。实际上,我们养生的方法,主要的就是养神。这人有精气神,即使有病了,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精神不能倒,这点至为重要。中医养生主张形与神俱,首重养神。

而中医养生一个很重大的关键,在于一个字——“静”。以静为宝,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处在一个淡薄宁静的状态,内无所虑,外无所逐。

中医讲七情致病,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忧伤肺等等。很多人讲“我能受苦,但我不能受委屈。”委屈谁都有,所以要怎么样把委屈看淡了。同时,受到了一些委屈,要善于包容,人家不一定真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是个误会;即使是有意识的,你干嘛用别人的错误惩罚你自己呢?没有必要。所以精神保持淡薄至关重要,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是一样的。学会包容,包容别人,包容失败,也要学会包容自己。

一定要把这个精神调理好,这个是最重要的。

第二就是睡眠。

我以前写过一首诗叫《自然醒》:“睡眠事大系养生,百事不迁无梦境。千金难买一夜酣,最美莫过自然醒。”睡眠是人体的最大补品。

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睡眠最好的时间是多少?晚上11点躺下,11点到1点子时的觉是最关键的觉。你说“我睡得晚,但是我起得也晚”,那效果可不一样。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当中,人体的生物钟已经适应这种情况了。晚上你睡眠了以后,脏器才说“我不照顾你了,我得照顾内脏了”,赶紧给你做代谢的调节,该排的排,该藏的藏,重新稳定,到醒的时候,整体给你调整好了。它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睡眠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尽量不要依赖药物。睡眠的质量是一个关键,如何实现深睡眠?什么叫深睡眠?不做梦就是深睡眠。你越到晚上越看那些电视剧、球赛,那边赢了还好,输了,这一晚上都别扭了,那你何必呢?这类球赛我都不看,过后知道结果了,回放,就不紧张了。我喜欢排球,看的时候有时抑制不住地替球员着急,有时真着急。

还有一个就是排便。

排便很简单,但是很重要,每天一次。排完大便以后,不能说太臭了,连看都不愿意看,赶紧冲了。要观形察色,闻味审异。你看一看颜色,是黄的,还是黑的;看形状是圆的、扁的,还是不成形的;看上面有没有异物,有血,还是有黏液。中国的肠癌患者越来越多,和国外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是它的生存率,为什么呢?都是一发现就晚了。国外有一个定期做肠镜的习惯,我们这边一般不太习惯。其实你看大便就能看出来。

怎么保证每天一次大便?很多方法,包括摄入能够促进排便的食材,如多含纤维素的蔬菜,包括燕麦、红薯、海带、萝卜,适当地喝些酸奶也有益。然后就是晚上睡觉前一杯凉白开,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一杯凉白开。再一个,注意喝水,也是要养成定时的习惯。

还要注意的一个,是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也是四句话:合理膳食,饮食有节,因人择食,因时择食。合理膳食,食物要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都要吃,吃杂食。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因人择食,不同年龄、不同的身体状况要有选择。还有一个,不同的节气也要注意选择。外国人不理解,说“中国人来就要热水,外国人从来不喝,就喝凉水,刚生完孩子就来凉水”。别听那个,到了晚年他们都知道,得病以后,后悔都晚了。

合理膳食,《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各种粮食、水果、肉类、蔬菜,让你均衡。有什么养生的诀窍?“汤汤水水,清清淡淡,热热乎乎”,这十二个字完全适合中国的中老年人;我又加了几句,叫“粗细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就更全面了。

有人说:“我一天就一斤粮食。”我说:“一斤粮食,你干什么活?退休了还一斤粮食,减。”他说:“减多少?”我说:“最多吃半斤。”“吃半斤?”我说:“我现在一天就是三四两,你看我这精气神。”一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三四两粮食,加点豆制品、瘦肉,还有一袋坚果,挺好的,精气神每天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病、开会、讲课都是一样的。现在的问题是过量。

最后一个,运动。

运动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人因时而异,这都是经验之谈。运动适量是根据不同的人。有人说“我做什么好?”那我说,“看你什么年龄了。老年人运动适量就是走步,可以快走,也可以慢走;你若是年轻人,就得跑。”运动的时候,还要循序渐进,更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还有一个,因人因时而异。咱们北方,11月初总有一场寒流,这场大寒流一来,咱们都不适应,那时候又不给暖气,这种情况你就别6点起床去运动了,躲躲它,它过去了,你再运动,没事;你非赶那天去运动,又冷,然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很容易造成脑出血。因人因时而异,这都是智慧。

还有一个,节气养生。中医讲节气养生,春天养肝,要少吃酸的,酸入肝,吃酸的太多了以后,肝气更旺了,所以你就脾气大,爱着急,爱上火,老跟人吵架。所以吃点什么呢?吃点甜的东西,它能够养肝。到了夏天暑湿了,喝点薏仁米、稻米加上绿豆煮起来的稀饭,挺好,又利湿,又解毒,又清热,它就是一道非常好的药膳。到了冬天,冬令进补,我们吃点涮羊肉也是可以的。

这都是养生的一些常识。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祝大家健康!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刚才张伯礼院士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中医药学、养生健康的公开课。上次您来节目讲述中医药学的时候,许多观众告诉我们他们从您的演讲当中学到很多很多。今天继续给大家做这个科普,特别是您说到,对于个人来讲,了解一些中医药学,了解一些它的原理非常重要。比如您刚说了大家要主动健康,可能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身体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但您告诉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去构建自己的健康。我先问一下张老师,张老师平时工作很忙,工作量极大,您怎么主动健康呢?

张维为:我还真是主动健康,一直有一定的运动习惯。疫情前基本上保持每星期游泳四到五次,大概坚持二十来年了。现在是散步比游泳多一些,每天走五千到一万步,基本上能够坚持下来,不小的量,但也不过分——我不跑马拉松,可以看人家跑,自己不跑。

主持人:刚才张老师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不过分”。我发现院士在介绍中医药学的时候,他经常用到一个词,就是“和”,所以不过分这个度很重要。

张伯礼:是。像张老师这种身体状况以及这个年纪,每天锻炼五千步到六千步是比较合适的,他再增加步数并没有更多的获益。同时,在步行过程中,手也别闲着,做一些伸展运动,上肢舒展、后屈,只要是协调的运动都可以。

主持人:张院士还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精气神”,“精气神”对一个人来讲也很重要,这个跟主动健康也是连在一块的。

张伯礼: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得了肺癌,他很想得开,把房子卖了,然后旅游去。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想到外地,到世界各国看一看,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既然得了肺癌了,并且告诉是晚期了,来日不多了,所以我就满足自己的心愿。”因为到了外边心情很舒畅,吃各地的饮食,还交了好多国外的朋友,转了这一圈用了大概三个多月,回去再一查,癌症明显好转,他没做任何治疗。

这就是一个精气神转化疾病的状况。一定要有这个自信,自己要相信自己。所以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那是这个人太粗心了,实际我们每个人哪里稍有不舒适,医生不一定知道得很清楚。

张维为:中医的哲学观很重要,就是张院士老讲的,大家都要懂点中医,这不是让大家都当中医医生,而是对你自己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比方说,西方文化是两分法,人是悲观还是乐观,是好还是坏;而中医哲学观里面有一个概念叫“达观”,它把事情看得很透,这就不一样了,对很多问题你就容易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这个非常重要。

张伯礼:中医的很多哲学理念,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古代哲学、治国的很多理念,都是一样的。治国以德、治国以正,和我们中医药一样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强筋壮骨,总书记把很多这些词都用在治党治国上面,道理是相通的。

主持人:我问个小问题,您刚刚说精气神很重要,主动构建很重要,但是在咱们以往的中医的概念里边,也会讲要和、要平、要顺其自然,所以大家可能就会有点困惑,又要主动,又要顺其自然,这里头怎么去把握、平衡?

张伯礼:这个一点也不矛盾。主动健康就是自己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积极地干预它,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运动、调节饮食、调节自己的情绪来适应它。人不可能不生气,但是这生气不能持续太久了,特别不能长期被不良情绪所困扰,这个对健康影响最大。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要平衡、平和。生气,说一说,发泄一下,赶紧收回来,这也是以平为期,和为贵。

张维为:中医中“度”的概念很重要。中医里边讲平衡,如阴阳平衡、表里平衡、内外平衡等等,但有时候我觉得不少人把平衡理解错了,他们理解的平衡是五十对五十,不是这样的。这就要引入“度”这个概念了,这个道理是贯穿一切、完全相通的。

张伯礼:中医讲动态求衡,这种“衡”正像张老师刚才讲的,不是一半对一半,也不是你胜我输,你强我弱,不是那样,它是动态求衡,保持平衡就可以。

为什么所谓的T细胞是人体的一大群细胞?现在发现T细胞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但T细胞有很多亚群,不同的亚群有不同的功效,这些亚群之间的平衡就是内平衡,我们就调理它内平衡。

什么叫更年期?更年期,更,换也,就是换年期。所以男同志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往往心气跟体力不相匹配了,所以到了换年期的时候,要求你自己把心态和体力重新匹配一下。调理好了,后边几十年生活质量就高;调理不好,那后边,不说百病丛生,起码生活质量不会太高。

主持人:刚才院士举例子的时候,说到中医的理论里边还有一些是法家的,比如说遇到急症的时候,可能该下猛药就得下猛药。

张伯礼:它是苛症用重剂。我们在上海治疗那些(新冠)重症病人的时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80多、90岁了,可是7天没大便,大便不通、腹气不通,这邪热没法下来,所以病人精神也不好,氧合水平也上不去。这时通大便是第一要义,所以我们用大黄50克、芒硝30克。药房不给抓药,说你这量太大了。我说药典的量是治病的,我们现在的量是救命的,我们会掌握这个量,中病即止。他们一副药下去以后,几个小时大便下来了,大便一下来,整个人的状况就改变了。

西医同道也看到了,说怎么大便一下来,氧合就上去了,病人烧也退了,眼睛都有光了?这是因为中医讲通腹以泻肺,通了腹,下来的是大便,它把毒素也带出来了,残存的一些毒素的碎片、一些死病毒跟着下来了;同时肠蠕动恢复了,不同的细菌在不同的肠段,各归其位,自己就管自己了,整个肠屏障保护作用恢复了,全身状态就跟着改善了。

主持人:按照您刚才说的,我们可以从中医的理念、思维看治国理政,遇到困难、遇到急事的时候,该下猛药的要下猛药,但是解决完问题之后,马上要进入整个系统的调和,不能一直是猛药。这个对我们去管理很多事情也是很有启发的。

张维为:对,有些人攻击中医、调侃中医,说西医是科学,你那个中医是哲学。实际上这些批评者自己没有搞懂,真的好的医学、真正的科学,上面一定要有哲学,没有好的哲学是不能成为一流医学的。

张伯礼:西医也有哲学,只是有人不自觉而已。

主持人:对,而且大家对哲学要有一个了解,不要以为哲学纯粹只是在那边说形而上的理论,在那边说书面化的、文字化的东西,哲学是要解决问题的。我们在节目里面一直讲一个观点,就是道和术的结合,大家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可能会觉得它更偏向于道,因为有些东西普通人不太容易理解,但其实中医药学有许多术的部分,它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张伯礼:能解决大问题。我们现在正在推广,把一些适宜的技术进家庭、进社区、进到最基层,解决老百姓的问题。

山东有一个县,推广灸法,灸自己。县里当作一个保健工程来做,他们报告说一年以来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医药费,大家都觉得通过灸以后身体比原来结实多了。并且他们做那个灸,慢慢地做成一个产业,卖各种灸,因为国外对咱这个灸需求量很大。

所以说有了自我保健这个意识以后,这种技术应该是普世的。你看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拔火罐,就是一种康复,比做理疗还要好,并且不同的部位都可以自己来掌握这个度。

现场互动

观众: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中医文化的,所以毕业之后也从事了相关行业。但我发现有很多人对于中医还是一知半解,甚至觉得中医就是骗人的把戏,所以很想与之辩解。想要问一下院士、教授,能否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中医在现代具有哪些优势?

张伯礼:这个情况实际是比较多见的,我们也不回避这一点。确实现在有一些不是真正的中医,打着中医的旗号去骗钱,一些所谓的“神医”“神药”,做一些虚假广告,确实有这个情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民间的医生有很多好中医,所以我在2017年就中医药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时候说过一句话,“高手在民间”,民间确实有些好中医。

但是,这些个中医也应该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各个省在考核中医的时候,要真正地去看他们实实在在的本领,而不是仅仅考卷面,回答一个问题,背下来好坏。因为有些中医都是岁数比较大的,他背不下来,但他看病确实有一套。关键看他有没有这一技之长,能不能治病,就可以了。

再一个,“你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有人文化不自信,就是不相信中医。例如我在武汉的时候,给一个病人看好了,送他出舱,他说“你别看治好了我,我也不信中医,因为你说不清道理。”我说:“挺好,起码你现在活着,才能说这种话。你这话也是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努力把机理给你说清楚。”这是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可以允许这种想法存在,你也不去争辩,这要求我们做得更好,拿出道理来,把它说清楚。所以我讲中医要自信,五千年的东西不是谁能否就否得了的,还是靠疗效,说明机理、研制更多好药,慢慢大家就会信任的。

张维为:我觉得张院士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他做的所有这些,都是西医也不得不接受、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有大量的数据,有实证,可量化、可重复,他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去他那儿做过调研。比方说,几乎所有心脏不好的人为防范危险,都自己备有速效救心丸,这是中医的。但是过去的速效救心丸,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产品不同批次的质量不稳定,原因就是没有完全做到精准的量化。但是张院士的项目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这个药的品质是可靠稳定的、可重复生产的,这只是一个例子。

我自己念大学的时候,那是1979年、1980年,突然一天早上起来,左肩不能动了,一动就疼。我就去当时复旦的医务室,很简单,就是拔火罐,半个小时后就好了。我本来以为上午课都不能上了,结果没有问题,可以继续上课。

观众我是一名分子生物学研究员。我在学习和研究当中,发现分子生物学很难系统地解释复杂的人体运行规律,但是中医理论是完全可以解释的。我想问一下,在中医药的实践当中,中医药有没有双盲临床实验?这个是如何进行的?因为中医药要与人体进行互作,每个病人的状态不一样,药性不一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还有,对什么样的药方和药剂进行这样一个双盲临床实验呢?谢谢。

张伯礼:这位先生问的问题非常好,非常有深度。正好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来回答一下。

有人说“你们中医不治病,只治症”,这话不对。中医古代不叫冠心病,叫胸痹,只是名称不一样。但是中医也治症,治症就是治综合症,有一堆症状,如这个人咽干、嗓子发干、眼睛老是涩、腰酸膝软、耳朵响、舌头是红的,这套综合症叫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治。中医古代有一句话,叫“治其所苦”,你只要苦,你哪不舒服,我就治哪。既包括病,也包括症候的症,也包括症状,都可以改善。

你刚说中医做不做循证的评价、双盲的评价,我刚才讲的那个芪参益气就是双盲双模拟。两组人,一组吃真阿司匹林,假的(芪参益气)(模拟剂),一组吃真的中药(芪参益气)、假阿司匹林(模拟剂)。3500个病例,观察37个月,做评价。但是我们选的这个药很讲究,一定是临床有效的药,我才可以管这种叫“上市后再评价”。

分子生物学和中医药丝毫不矛盾。中医是从整体把握人体状况,而分子生物学,从基因也好,从某一个细胞也好,它从微观去把握人体的状况,宏观、微观相结合是最好的。我们把握宏观情况了,中医讲阴、阳,所以我用了免疫调节,用这个来说清楚、讲明白了。实际我用的很多方法就是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完全可以为中医把道理说清楚。过去我们说不清楚,是因为科学手段没到;现在到了,只要努力去做,是能说清楚的。

张维为:西医现在的问题,连多数西医的研究者都开始发现了,它越分越细,包括我们医院,看病的时候科室越分越细,结果往往要走四、五个科,我们缺少全科医生。同样,我们鉴定民间中医高手的时候,用的一些方法不一定要完全被所谓科学的方法所束缚,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定要承认,我们的科学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哪怕是分子生物学等等,我们对整个真实世界的理解实际上还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未知领域。在没有完全理解之前,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主持人:对,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把这个管用的机理讲明白。

张伯礼:有的能讲清楚,有的到现在还不一定。你看经络,到现在也研究不透,但它确实是有用的。有人说就是神经,我们把肢体切开,发现也不是——把神经给切断了,还有经络现象,说明它不是。

主持人:所以还是要研究,也许在科学进步的哪一天,我们就可以终于搞明白到底什么是经络。

观众我目前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我会选择通过八段锦来调节自身的身心健康。张院士刚才也提到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精神内守,以及独立守神,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也想张院士继续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谢谢。

主持人:我们这位女观众是法律工作者,工作强度很大,但你看她整个精气神特别好,可能也是受益于八段锦。不过我插问一下,刚才院士说八段锦上了年纪练,这位女士那么年轻就练起来了。

张伯礼:八段锦也不一定上了年纪才练,都可以。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太极拳。

所以到武汉的时候,在方舱里边,一个大体育场,冷冷清清的,大家又都恐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我就想,中医的医疗队,我们学校也去了100多人,那就组织他们打太极拳,又不花钱,还有老师教。一打,互相交流,话多了,精气神就变了;话一多了,原来互相都不认识,通过打太极拳都认识了。互相帮、互相学,年轻的先打,然后带着中年、带着老的,一起打,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场景。首先是消除了恐惧心理。其次,通过打太极拳,活动,气血周流了,想吃东西了,帮助康复,所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男女老少皆宜。

刚才这位小女生来问我的情况,我现在运动就是两个,第一个跟张老师一样,就是走路。现在一般每天要保证6000步,到晚上一看不够数,就要在小区里把它走完。但我在走的过程中,急慢交替,变速跑,还加上上肢的运动配合,这样效果更好。

第二,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入静”。特别是工作比较紧张,像有时候我一天要开五、六个会,换频道换太快,这时让自己静一下。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领子扣解开,放松片刻,别太勒着自己;关键是调整呼吸,深呼气、缓排气;然后闭上眼睛,想的是蓝天白云,不要想事,通过腹式呼吸慢慢地调整自己,进入一种基本是朦胧的状态。坚持10分钟,你再睁开眼睛,眼睛是亮的,整个情况就像睡一大觉一样。这叫入静。

真正达到这种入静的境界了,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法。我现在在汽车上都可以练,只要找个地方,我几分钟就可以调整过来。这种入静是清醒状态下的睡眠,实际身体在做调整,是非常有效的。我现在的状态,得益于入静这点功法。

来源|底线思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