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诗兰黛中国否认将收回国内免税渠道运营权,产品价格管控成难题

雅诗兰黛中国否认将收回国内免税渠道运营权,产品价格管控成难题
2024年06月26日 17:58 观察者网

(文/夏峰琳 编辑/徐喆)近日,雅诗兰黛中国区或在7月将中国免税渠道运营权收回的消息不胫而走。此前,雅诗兰黛集团长期实行“双轨制”,即正价零售业务由中国区管理,免税渠道则由全球总部负责。

不过,雅诗兰黛中国区公关团队向观察者网表示,关于免税渠道经营权7月1日要发生重大变化的传闻不属实。

抛开传闻不谈,雅诗兰黛集团“双轨制”的存在,为产品价格管控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此外,雅诗兰黛集团稍显老化的产品体系及品牌形象,似乎已难以在日新月异的化妆品市场中与同行抗争。

“双轨制”AB面

2020年,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多个品牌出台了海南免税新政,即在国内机场免税店“购买3件以上打6折”。此后,免税渠道就成了集团在中国市场出货的重要渠道。

主动加码中国的免税(旅游零售)渠道,曾经是正确的决策。2020年,雅诗兰黛集团光是通过海南免税店获得的增长,就足以抵消全球旅游零售市场的下滑。

财报显示,过去三年里,中国免税店是集团最大的客户,光是2021财年,集团在国内免税渠道的增长超过120%,扛起了增收大旗。

业绩增长需求下,雅诗兰黛集团集选择了进一步加注海南,决定向免税渠道里注入更多商品。

然而,雅诗兰黛集团的预期落空。一方面,从2018年“成分党”兴起,到2021年“功效党”进阶,伴随随着功效护肤市场的迅猛发展,国产品牌正打破海外品牌的垄断局面,功能性护肤赛道呈现本土化发展趋势。而雅诗兰黛在功能性护上并无太多布局,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

另一方面,2023年签证、国际航班以及团体旅游尚未完全恢复,导致了海外国家的旅游零售业务复苏未达预期。中国市场、全球市场双双承压,在2023财年,雅诗兰黛集团旅游零售业务销售额下跌34%。

然而,更大的麻烦在于那些堆积在免税店里,卖不完的雅诗兰黛旗下产品必须处理掉。集团首席执行官Fabrizio Freda此前在财报会中称,由于旅游零售业务在疫情中受到重创、未能反弹,不得不降价来清理亚洲旅游零售业务的过剩库存。

而由于“双轨制”的存在,雅诗兰黛中国区对于在市场流通的低价产品束手无策。免税渠道里卖不掉,就必然外溢到电商渠道以及其他处于灰色地带的折扣渠道。

以爆款产品第七代小棕瓶为例,在雅诗兰黛天猫旗舰店,115ml的小棕瓶售价为1650元,活动赠送82ml,相当于8.4元/ml;而如果打开小红书、淘宝等平台,各门店同款小棕瓶价格混乱,以500元100ml装的小棕瓶为例,价格也比旗舰店低出不少。

雅诗兰黛官方渠道丧失对市场价格体系控制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于消费者来说,混乱的价格会让其产生观望心态,找代购有产品真假顾虑,在旗舰店购买又感觉自己吃亏,最终失去了对这个品牌的忠诚度。

身处品牌“老化”困境

尽管官方正价商品遭受低价免税商品的冲击,但是雅诗兰黛又要涨价了。

此前,雅诗兰黛集团宣布,作为全球调价计划的一部分,自2024年7月1日起,将在中国地区对旗下部分品牌的部分产品进行建议零售价的上调。

调价通知函显示,这轮涨价涉及雅诗兰黛、海蓝之谜、MAC、祖玛珑、ORIGINS、芭比波朗等多个品牌,涨幅基本在10%以内。比如150ML装海蓝之谜修护精粹水,从1460元涨至1520元,涨幅4.11%;雅诗兰黛持妆粉底液,从450元涨至470元,涨幅4.44%。

事实上,“涨价”已成雅诗兰黛的常规操作。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7月以来,4年时间里雅诗兰黛已经前后涨过8次价,平均一年两次。2022年开始,逢7月1日必涨价。

然而,涨价对雅诗兰黛提振业绩收效甚微。财报显示,从2022财年第四季度开始,其营收净利就开始持续下降,营收降幅分别为10%、11%、17%、11.7%、10%、10%和7.38%,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分别为95%、29%、64%、72%、95%、94%和18.39%。

从净利润规模来看,在2021财年雅诗兰黛的净利润高达28.75亿美元,可是在2023财年净利润已经缩减至10.10亿美元,2024财年前两个季度净赚的钱更是只有3.6亿美元。

今年年初,雅诗兰黛旗下部分产品已经涨过一波。之后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1至3月,雅诗兰黛营收同比增长5%至39.4亿美元,净利润由上年同期的1.56亿美元增至3.3亿美元。然而这并不是涨价带来的业绩增量,主要受益于降低库存量的计划得到有效推进。

业绩承压背后,不仅是价格体系混乱得重击,还有自身产品“老化”的原因。

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品牌已长时间未推出新的知名产品。咨询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师Callum Elliott指出,雅诗兰黛集团形象及顾客群均出现老化,集团首席财务官Tracey Travis此前也承认当前正在受到大量小众品牌的冲击。

比如,全球美妆市场最重要,也是历史最久的大单品,上一次更新还是三年多前。而此前,这款产品7年都未曾更新。而集团旗下品牌倩碧,是和雅诗兰黛同年入华的经典品牌,在2014年才对黄油产品进行了45年来的首次升级。

产品迭代缓慢背后,雅诗兰黛集团在研发投入不足。数据显示,雅诗兰黛集团的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在1.5%左右。而与雅诗兰黛集团齐名的欧莱雅相比,后者的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在3%以上。

而如今的消费者,对于护肤品的选择,已经不再单靠品牌驱动,而是功效驱动。功效护肤的风越吹越劲,拼成分、卷技术成为常态,研发投入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雅诗兰黛或许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雅诗兰黛或许也意识到了品牌老化等问题,开始收购更为年轻的品牌。

公开报道显示,针对中国市场,雅诗兰黛集团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上市一批本土化新品,但能否让雅诗兰黛再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这或许将更长期地考验雅诗兰黛本地化运营落地的能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