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梅新育】
从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实施反补贴调查,中方报之以对欧盟猪肉、乳制品和白兰地等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到加拿大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铝产品采取加征关税等限制措施,中方对加拿大油菜籽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与几大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理论上,自由贸易才是对全球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最优选择;而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数一数二的进口大国,作为世界公认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最成功的故事,中国又比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真诚地希望维护和发展现行多边贸易体系,没有兴趣主动发起贸易战;即使实施贸易反制,也是因为对方的保护主义、霸权主义行为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即使贸易反制也有可能扭曲贸易而给本国带来损失。
但在充满各种各样矛盾冲突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事情并不以人的良好意愿为转移,贸易争端也不例外;因此,中国不能不研究、发展贸易反制的艺术。
本着“以斗争求团结”维护中国正当合法权益、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维护全球贸易可持续发展正常秩序的目的,争取以对国际贸易经济扰动最小的方式,最大程度精准打击主动挑起贸易战的国家,特别是精准打击贸易战发起国内部对此负有责任的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势力,促使其回归理性、尊重国际贸易规则和正常贸易秩序。“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贸易和军事上的自卫反击战,本质上道理是相通的。
基于上述原则,审视中方针对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加拿大对华电动汽车和钢铝产品额外加征关税案的贸易反制目标选择和措施,以及其它一系列相关外交举措,可以看到中国的贸易反制不仅已有相当的“艺术”,更有高度的大国责任感。
具体而言,任何一个理性的国家在选择贸易反制的时候,都需要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具体因素:
1.能否在一定限度内令对方国家付出的经济代价最大化,或是令作出贸易制裁决定的对方国家领导人及其所在政党、政治派别付出的国内政治代价最大化;
2.能否令本国经济损失最小化;
3.贸易反制的最终目标是与对方关系全面对抗、破裂,还是“斗而不破”,甚至“以斗争求团结”?如果是后者,在寻求令对方经济代价最大化时,就必须充分考虑控制冲突烈度、范围上限,避免因己方贸易反制而与对方国家大多数国民切身利益直接高烈度对抗。
根据上述原则,选择加拿大油菜籽和欧盟猪肉、乳制品、白兰地等商品是理性的。因为以下原因:
首先,上述产品均为对方占优势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而西方国家农业部门从业人数少,但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选择这些产品来进行贸易反制,可以在不与对方国家大多数国民切身利益直接高烈度对抗的情况下,让作出贸易制裁决定的对方政治领导团队付出最大的国内政治代价,直白地说就是,他们损失的选票代价最大化,令其在国内政治游戏中“偷鸡不着蚀把米”。
比如欧盟内部农业和农产品出口更发达、享受欧盟共同财政农业补贴最多的西班牙、法国等国,在新能源汽车案爆发后前期主张限制中国产品最卖力,其中西班牙等国又是对华出口猪肉最多的国家。
其次,欧盟和加拿大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农产品、食品出口大国和净出口大国,中国则是全世界最大农产品、食品进口国和净进口国,中国进口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举足轻重,欧盟和加拿大农产品、食品出口业难以承受丧失中国市场的代价。
根据世贸组织2023年《世界贸易统计评论》(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3)整理计算,2022年欧盟农产品、食品出口额均为世界第一,加拿大农产品、食品出口额均排名世界第五,而中国农产品、食品进口额均排名世界第一。2000-2022年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全球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从3.3%上升至12.3%,食品进口额占全球食品进口总额比重从2.0%上升至11.1%。
2022年欧盟、加拿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2022年欧盟、加拿大、中国食品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相比之下,曾经的世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日本到2022年已经跌落至第四位,进口额940亿美元,不及中国进口额的1/3,占全球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从2000年10.5%下降到了4.0%。
第三,上述欧盟、加拿大产品不仅以中国为数一数二出口市场,且其行情往往正处于商品周期低谷,从而增强了中国贸易反制措施的杀伤力,或者说痛苦感。
目前,除大米等少数品类外,农产品、食品品类整个国际市场行情处于低谷。虽然加拿大和欧盟是高收入国家,但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商品价格指数(2010年=100)仍然可以折射反映国际市场商品行情变动,该指数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在今年前两个季度一度上升至116.2(二季度季均值),7月份又降到112.6;其中食品价格指数在今年7月份已经一路降到113.9;在食品中,油类指数在今年7月份已经一路降到107.8。
具体就油菜籽加工成品菜籽油而言,2020-2023年国际市场均价依次为906.4美元/吨、1502.3美元/吨、1756.7美元/吨、1065.1美元/吨,今年一季度均价987.9美元/吨,其后有所回升,7月份均价也只有1118.3美元/吨。
第四,上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容易找到替代供应来源。油菜籽、猪肉、乳制品等都是如此,白兰地酒不是必需品,而且也可以国内自己生产。
第五,上述产品及其替代品中国国内产量正处于高峰,再加上替代进口来源,贸易反制措施即使最终付诸实施,也不会造成国内供给短缺,或价格大幅度上涨。
以油菜籽及其替代品为例。在中国统计体系下,作为菜籽油原料的油菜籽列为油料作物,作为大豆油原料的大豆列入粮食作物。2018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被视为对华“新冷战”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外部环境的巨变,中国由此加强了对国内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的保障。
1978-2017年间,中国大豆产量最高峰是2005年的1635万吨,2015年产量是1236.7万吨,为1995年以来产量低谷,其后逐步回升;2018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之前,油料作物产量最高纪录为2017年的3475万吨,油菜籽产量最高纪录为2014年的1391万吨。到2023年,中国油料作物、油菜籽、大豆产量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了3864万吨、1632万吨和2084万吨(参见表1)。
表1 2017—2024年中国油料作物及大豆产量、进口量(单位: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也持续保持在高位。2014-2017年,中国菜籽油和芥子油进口量依次为81万吨、82万吨、70万吨和76万吨,2023年进口量已达236万吨。菜籽油和芥子油进口量持续居高不下,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国内油菜籽加工产品供给充裕,无需担心一旦贸易反制付诸实施会造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意味着贸易反制措施可望适度改善国内农民和相关生产企业收入。
贸易反制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不仅要考虑威慑和“打痛”对方,还要基于对国家根本、长期利益乃至全球公共利益的充分考虑而把握好分寸,进退有度。在实施贸易反制的时候,我们不可忘记自由贸易才是理论上的最优状态,即使因对方保护主义行为而不得已实施的贸易反制也有可能扭曲贸易,从而给本国带来损失,因此,“以斗争求团结”是中国的长期、根本利益所需。
在更高层次上,面对2018年美国对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正视反华势力的“新冷战”图谋,正视某些国家对华贸易受到的“新冷战”色彩政治性干扰有上升之势,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本着一个负责任大国对这个世界的政治责任感,尽最大努力维护、增进与尽可能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因为无底线贸易战完全可能把这个世界拖进毁灭性热战。
正是基于对中国长期、根本利益的认识和大国责任感,我们看到了中方宣布贸易反制措施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也看到了中方宣布经初步调查,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暂时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看到了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领导人相继应邀访华,对中国相关贸易问题表态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特别是西班牙此前在欧盟内部是最强烈主张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额外加税的国家之一,9月初其首相桑切斯访华后立场大变,在公开演讲等场合明确表示,当前中欧关系紧张局面很大程度源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西班牙呼吁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对话,“要发展经贸关系,避免贸易战,(贸易战)对全球没有好处”;西班牙方面支持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原则,不赞同打贸易战,愿继续为促进欧中关系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我方诚意和努力的初步成效。欧盟委员会、加拿大政府、美国政府以及其它一些挑起这样那样贸易争端国家的政府决策者们,他们能否展现出同样的明智和责任感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