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峰琳,编辑/徐喆)75年时光流转,中国从积贫积弱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一进程中,医疗与大健康产业作为保障国民健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特别是在制药领域,一方面西药从几乎空白的状态起步,到原料药雄踞一方,从仿制药长期占据上风,到逐步迈向创新药的研发前沿,另一方面中医药从低谷走向复兴,逐步现代化、国际化。这不仅是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还是中国制药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体现。
原料药雄踞一方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原料药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程不仅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医药工业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推动产业升级的辉煌篇章。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医药工业的空白,国家高度重视原料药产业的发展。在为中国工业夯实基础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华北制药厂和太原制药厂。华北制药厂不仅成功生产了第一批青霉素,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推动抗生素等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提升。这些努力不仅满足了国内医疗需求,更为中国原料药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原料药产业迎来了快速增长期。进入21世纪,原料药行业更是保持了年均19%的高速增长。
在此期间,我国原料药企业逐步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中高端产品转变,不断向下游供应链延伸和转移。同时,国内企业开始积极获取国际认证,原料药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随着我国原料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原料药出口范围已涵盖约200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出口市场为亚洲、欧洲和北美。其中,印度、美国、德国是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前三大目的国。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原料药产品以其高质量和低成本优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信赖。同时,我国原料药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不断提升国际商贸话语权。
国产创新药崛起
相比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举足轻重,我国的创新药还在经历艰辛探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烈性、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的严峻现实,中国制药业主要依靠仿制药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随着全球医药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制药业开始加速向创新药转型。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如“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为创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青蒿素也许是国际上最著名的中国创新药物。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相关负责人今年介绍说,2021年以来,我国在非洲实施了一大批的“小而美”项目,“青蒿素抗疟”就是所列举的四个品牌之一。
人们耳熟能详的青蒿素,是举国之力创新的典型。如今,医药企业也加大了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其中,恒瑞医药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领军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发展战略,目前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00亿元,已在国内获批上市17款1类创新药和4款自研2类新药,在抗肿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只是国产创新药崛起的缩影。除了恒瑞医药外,还有众多国产创新药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也在迅速崛起。其中,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该公司当之无愧的当家产品;信达生物的PD-1单抗信迪利单抗也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药品的研发和上市上,更体现在它们对中国制药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推动上。
需要指出的是,在创新药崛起的过程中,国家医保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药品价格谈判、医保目录调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同时也为本土的创新药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对新药上市的积极态度和快速纳入医保目录的行动,极大地激励了国内制药企业的创新热情。
在国产创新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国制药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制药业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国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为创新药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医药产业的持续投入和支持以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有理由相信,中国制药业将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国产创新药也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成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疗科技急速前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公共卫生事件如同暗夜中的惊雷,一次次震撼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牛痘接种的古老智慧到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现代奇迹,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是人类对抗疾病的伟大胜利,更是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医疗能力飞跃的契机。
回望历史,18世纪末,爱德华·琴纳医生通过牛痘接种法,成功地抵御了天花病毒的肆虐,开启了人类利用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新纪元。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疫苗研发迎来了黄金时期。卡介苗的研制成功,让结核病这一曾经肆虐全球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普及,则让小儿麻痹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彰显了人类在医学领域的智慧与勇气,更体现了公共卫生体系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如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不禁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疫苗研发故事所动容,更为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医疗能力与科研实力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更是一次国家发展危机中的重大转机,它见证了中国医疗能力的飞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推进疫苗研发工作。从病毒分离到疫苗研制成功,仅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疫苗研发史上的奇迹。
在这场全球抗疫斗争中,中国的老牌医药企业如国药集团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中国疫苗研发和生产领域的领军企业,国药集团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生产能力迅速响应国家号召投入新冠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工业的长足发展,中国疫苗研发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现代疫苗的成功研发与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相关传染病的流行,更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疫苗的研发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壮大,更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医药扬帆出海
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蓬勃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事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医学传入后,中医药一度受到质疑和挑战。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开启国际化进程。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认可。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医药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医药产品、医疗技术的输出,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国际中医药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举办,也让中医药文化逐渐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和接受。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治疗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
中医药文化的输出不仅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等理念,与全球健康治理理念相契合,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75年沧桑巨变,75年砥砺前行。站在新起点,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必将为14亿多人民带来更多健康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健康之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