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有没有刷到一个梗:
“自己吓自己”
不,准确的来说是“自己⬆️吓⬇️自己~~”
这个梗莫名其妙的带火了这样一部骂声不断的动画电影《美人鱼的夏天》。
一部动画,怎么就成了全网爆笑的“造梗神片”?
01
“自己吓自己”席卷全网?
最近讨论度忽然上升的一部电影,就要数《美人鱼的夏天》了。
放眼望去,它的抖音热度已经反超了近期的口碑佳作《好东西》,荣登榜首。
什么?你没听说过《美人鱼的夏天》,正常,因为这部电影在流媒体平台红的只有一句话:
“自己吓自己~”。
就是这样一段口音神奇,画风潦草的片段,被网友们争相二创,有给它重新配音的,还有自己给它修改动画画风的,更有甚者,自己动手,模仿这个片段的镜头,制作自己的动画作品。
能引起网友们如此创作热情的原因当然只有一个——
原片实在是太烂了。
《美人鱼的夏天》是一部充满福建地域风情的奇幻动画电影,但它更有记忆点的却不是美丽的福建文化和景色,而是粗制滥造的质量。
被大家广为吐槽的奇妙配音就不再赘述了,就冲这个迷之微笑的建模就“创死”了一大波观众。
网友辣评,“海带挂在超绝扁头上。”
在一片骂声之中,这部动画的制作团队一直在宣传自己的班底只有两个人,劳心劳力创作了七年之久,为爱发电,制作不易。
但观众明显并不买账。
这部电影虽然成本低(从质量上也看得出来),称得上“草台班子”,甚至和网络上之前盛传的“学了三年动画的室友做出的动画”这样的梗有的一比,但它的确上了院线,观众们买票进影院看这样的低质影片,自然要为了自己花出去的电影票钱感到不值。
所以,这样一个有“自娱自乐”性质的“草台班子”电影怎么就上了院线呢?
02
潦草的“学生作业”怎么就上了影院?
仔细查阅这部动画的创作班底我们会发现,它的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而美术和配音是同一个人。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本片的配音会操着一口奇怪的夹子音,音调还总是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毕竟配音的就是美术导演本人。
再加上这仅有两人的班底,还是“两口子”,这就让这部动画越看越有“自娱自乐”的性质。
可是它却登堂入室进入了院线,和此前众多带动“国漫崛起”的好片“欢聚一堂”,这就不得不提它的地域特点了。
众所周知,一部《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云南旅游,一部《我的阿勒泰》带火了新疆旅游,文旅局们都在跃跃欲试,争抢着想要照搬这种影视带动文旅的模式来“接到这泼天的富贵”。
于是,《美人鱼的夏天》就从这个赛道水灵灵地登上了院线。
这部动画里融合了很多闽南文化,众多厦门地标性的建筑都出现在了画面中,在服装设计上,甚至还融合了闽南惠安女的服装,和浔埔女的簪花造型。
在弘扬地域文化上,这部动画确实在努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它得到了厦门当地的支持,有了文旅方面的背书,进入院线就比较简单了,厦门当地甚至还为它举办了首映活动,大肆宣传。
最终结果大家有目共睹,红是红了,毕竟黑红也算红,但这泼天的可不是“富贵”,而是观众骂声的口水。
这院线是上了,但进入了影院播放,就意味着要接受院线观众的评价。
院线观众可都是看过《大鱼海棠》《魔童降世》的观众,忽然看到一个这样“草台班子”创作出来的影片,当然既惊又气。
惊于这玩意自己看看就算了,怎么还要放在影院里邀大家一起看?气于自己花出去的电影票钱。
03
进入院线,到底需要什么资格?
其实我们大多时候在影院看到的影片,尤其是动画这种对后期制作要求很高的影片,都是偏工业化的。
这样的影片可以简单理解为,从前期编剧,中期拍摄制作,到后期剪辑中的众多部门都有各自的团队,分工明确,且人数众多,花出去的钱更是难以估量。
但是《美人鱼的夏天》很显然不是这个体量。
像《美人鱼的夏天》这类影片,一般会被归类为小成本作品。
顾名思义就是班底小,成本小,一半是刚入行的新人或者学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来试水的作品。
与工业化影片不同,小成本电影大多会在各个电影节进行放映,很少会登上院线,即使能够进入院线,也会因没有资金进行宣传而以惨淡的票房收尾。
难道进入院线都没有门槛的吗?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我国的电影会有“龙标”吧。
这个就是一部影片在内地院线的公映许可。
一部电影拥有了“龙标”,也就意味着它拥有了登上院线的资格。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需要注册成立一个制作公司,当然有可以挂靠的公司就可以省去这一步,然后就需要送到备案拍摄地当地的广电去申请制作许可证,然后完成备案步骤。
这些步骤几乎可以说都没有门槛,只要按照流程办事就行了,真正的“门槛”体现在审查上。
审查大多时候会进行不止一轮,影片的制作质量当然是审查重点之一,但更多的重点可能会放在影片内容有没有违规违法上面,所以质量不佳,倒也不太影响审查通过。
其实作为一部小成本动画,《美人鱼的夏天》可以靠两个人的力量制作完成并拿到“龙标”上映,确实并不容易。
但是既然它已经上了院线,观众们对其的评价到底应该按照正常的“院线审美”进行高要求,还是按照小成本电影的标准,适当放宽呢?
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是这部影片评论区里出现的话题。
小成本并不等于质量差。
院线上也有过不少小成本影片,虽然后期制作明显不尽人意,但靠着精巧的编剧与镜头,依然能够收获不错的口碑。
比如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虽然票房只有一千万,但成本仅一百万,可谓是翻了翻。
动画这种电影形式因为需要大量的后期工作,甚至得上些“高科技”,所以成本很难打下去,但也有质量上乘之作。
比如之前在互联网上红过一阵的广美毕设《落凡尘》,就用短小的体量来控制成本。
虽然短片必然不能上院线,但细节质量都无可挑剔,还获得了制作长片的投资机会,也算是“曲线救国”。
所以,对于小成本影片,观众们确实可以放宽一些对“烧钱”项目的评价态度,但是相应的,小成本电影没有工业化的质量,就需要提高其艺术性和创新性才能满足院线观众的预期。
院线观众虽然更习惯工业化的“大片”,但也不是没有审美,大多数人都是拥有在有限的成本里发掘出亮点的能力的,若是一部影片“大片感”和艺术性都不占,却还要赚电影票钱,也不能怪院线观众给出低分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