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1999年12月20日,“七子”之一的澳门历经沧桑,终于回归祖国,不再“哭泣”。悠悠25载转瞬即逝,澳门在祖国怀抱中茁壮成长,其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同香港并肩而立,证明“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港澳青年以中国文化为桥,筑国家认同之根基,已然成为推动港澳地区持续繁荣稳定的强劲引擎。值此之际,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邱逸博士向观察者网深度剖析了港澳青年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邱逸博士深耕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于香港教育和本土历史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在他看来,早就实现深层次“心态回归”的澳门,在培养国家认同感上是毋庸置疑的“优等生”;而香港则因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举步维艰,尽管近年来香港教育界、司法界在中央指导下大力拨乱反正,然而当下诸多举措仍浮于表面,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得益于两地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产品推陈出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兴起,众多香港青年,尤其是中小学生正悄然蜕变,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主动探索,国家认同感于潜移默化间生根发芽。
邱逸告诉观察者网,甚至一些学生“已经领先在老师的前面”,看得懂简体字,玩得转“东北梗”,“这是很特别的情况,以前我们的知识都来自于老师,现在反过来了。”
展望未来,谈到在促进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方面,社会各界应如何“使劲发力”,邱逸直言不讳道,其实内地在许多领域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吃亏在“嘴笨”,不会讲故事营销自己,“内地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有时候你们都习以为常了,没有意识到很多你们以为的‘小事’其实是绝佳的宣传素材。”
同观察者网的对话中,邱逸给出了不少主意,“一味地讲GDP这种宏大议题,普通人很难产生共鸣。不妨换个说法,重庆一个重工业城市,它的嘉陵江干净到可以游泳,反观法国塞纳河,历经百年治理,后来说能游泳了,结果巴黎奥运会的运动员上吐下泻。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要抓起来讲。”
在“学会讲故事”之余,他还认为,内地更应该改变某些“迎合香港”的固有心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些香港人觉得内地要讨好他们,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被惯出来的。”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增强国家认同感。我认真地回答,无需刻意为之。自身足够优秀,自会吸引他人。”邱逸提到近来的港人“北上赴深”热潮,“如果有一天,香港人自愿花钱去内地玩,打卡拍照晒到网上,这个就是胜利。”
邱逸博士与观察者网对话
“从某种程度来说,香港需要‘治病’”
谈到当前港澳青年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邱逸做了一个比喻:如果把中国文化画作一个大圆,内地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圆,澳门、台湾的圆都靠近大圆的边缘,而香港的圆则大半游离在外。
两兄弟间,澳门素有“优等生”的评价。回溯历史,邱逸指出,虽然比香港晚了两年才回归祖国,但澳门民众实际上在60年代就已经在“心态”上实现了回归,1999年实现的是“形式回归”。
加之澳葡政府管治时期对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对国家认同方面的教育加以压制,因此澳门青年与祖国的文化纽带并没有被切断。各个学校在爱国爱澳教育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
澳门回归后,在中央关怀支持下,特区政府大力投入教育资源,着力完善教材,大部分学校使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或是经国家教育部审核的内地版本,其中全套《品德与公民》及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及参考使用率高达100%,高中《历史》教材亦达95.7%,另有葡文及英文版的《历史》教材供国际学校使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厚植中国文化自信。
近年来,澳门特区教育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乘势而上,推出了涵盖大、中、小、幼的《国家安全教育》补充教材,紧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系统性地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进校园。
邱逸补充道,澳门教青局在教育教学监督方面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澳门也在两地教育界互访交流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比如“澳门千名教师精英培训计划”。
“因此澳门本身面对的挑战难度比较小。反观香港,以前教育局是负责拨款的,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很奇怪的。”他直言,“从这一角度而言,澳门实际上是个‘正常人’,香港则是一个‘病人’,它要接受的‘治疗’程度也截然不同。”
澳门小学中学的《品德与公民》课程教材。澳门教青局网站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塑造什么样的青年”,邱逸对此深以为然。他亲历港英统治时期的教育,又目睹殖民思想侵蚀下的香港教育体系对一代一代港人近30年的毒害,深知教育缺位导致香港年轻一代国家认同缺失的苦果。
“为什么只有香港总在强调中国文化?因为当时在港英政府统治下严禁教授国家认同。”邱逸对观察者网说,过去本打算“曲线救国”,希望藉由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继而唤醒国家认同感,却未料在三四十年“荒腔走板”的教育下,香港仅勉强触及中国文化的皮毛,与背后的国家认同感培养早就背道而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