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荣到没落,2800座古镇何去何从?

从繁荣到没落,2800座古镇何去何从?
2025年01月14日 16:38 观察者网

据统计,我国古镇古城数量已攀升至2800余个,然而,这些古镇的相似度竟高达99%,它们与其说是古镇古城,更像是一条条仿古商业街。

社交媒体上,关于古镇同质化、商业化过度的吐槽声四起。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高度相似的美食与纪念品,让游客们逐渐失去了打卡的兴趣。

曾经一哄而上、批量生产的古镇,现在也在批量的沦为空城。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斥资3.5亿打造,却难逃70%商家撤离的命运;江苏无锡荡口古镇,同样面临商家纷纷关门的窘境;常德桃花源古镇,占地1600亩,投资超50亿,如今却门庭冷落,大部分店铺紧闭;成都龙潭水乡,更是耗资20亿,历经四年精心打造,却在开业四年后几乎成为空城。

1

一天不到20人的古城,拖累一家上市公司

甚至有上市公司因为古城的没落被拖累。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旅集团),曾凭借其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环保客运、宝峰湖、杨家界索道等,在2010-2019年间保持了稳定的盈利。然而,自2020年起,受全球旅游市场萎缩的影响,张旅集团的业绩急剧下滑,2020年营收下降了60%以上,净利润出现了大幅亏损。

尽管2023年旅游业有所回暖,张旅集团的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公司仍未能走出困境。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旗下的大庸古城项目。

大庸古城,这个自2016年起投资约24亿元建设的古镇项目,曾是张旅集团寄予厚望的盈利点。最初,公司预计该项目每年能带来1.84亿元的净利润,且在不考虑资本使用成本的情况下,预计十多年内能回本。然而,现实却远未如预期般美好。自2021年试运营以来,大庸古城连年亏损,三年半内累计亏损高达5.47亿元。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大庸古城的收入构成中,起到核心贡献的并不是门票,而是停车场服务收入。

随着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4年9月,大庸古城所属的张家界旅游集团子公司已经进入了重整程序。大庸古城的巨额亏损,也直接拖累了张旅集团的业绩。公司的负责人坦言:“主要是受大庸古城的拖累,包括古城的折旧摊销、财务费用、资产计提等,都对公司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1月9日,张家界旅游与电广传媒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张家界市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公司的重整之路带来了一线希望。

走到破产重整边缘的张家界旅游终于等到了它的“白衣骑士”。

2

2800家古镇何去何从?

有的古镇缺乏特色,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导致部分斥巨资建设的古镇门前冷落、营收惨淡。然而有的古镇却名声在外、经济和文化价值颇高的,让游客流连忘返。

以乌镇为例,2023年运营主体“中青旅”公布的财报显示,乌镇景区接待游客772.0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84亿元,净利润2.84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乌镇的复游率高达40%。这不仅是一个火出圈的“网红”景区,而是一个让游客一次又一次回访的目的地。

乌镇的成功之道首先在于其独特定位与精细运营。乌镇坚决拒绝同质化,不盲目跟风如“打铁花”等网络热潮,坚持“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理念。它摒弃了“Made in 义乌”的普遍商品,取而代之的是地方特色的皮影戏玩偶,同时保留了传统小吃油墩子,且价格亲民,多年来仅售3元一个。

其次,乌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据悉,乌镇的管理团队每周都会汇总4000多名员工的游客意见,涵盖环境、制度、服务态度等,分类处理后由相关部门整改,确保游客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此外,乌镇在内容创意上不断创新,乌镇戏剧节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每年推出新戏剧内容,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这种常换常新的内容丰富了乌镇的文化内涵,成为游客反复光临的重要原因。

乌镇的成功经验,无疑为众多陷入困境的古镇指明了一条出路。然而,面对全国超过2800个古镇的庞大数量,如何避免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陷阱,如何挖掘和传承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成功塑造乌镇为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中青旅”为例,其于2010年着手打造的另一特色古镇——古北水镇,其表现却远未及预期目标。古北水镇的客流量在2017年触及峰值后便呈现下滑趋势,运营公司曾面临每年高达1.7亿元的亏损。至2023年,尽管接待了152.36万人次游客,这一数字也仅恢复至2019年的64%。尽管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失败,但与明星项目乌镇相比,古北水镇的境遇无疑是天壤之别。(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