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额尔瑾】
近日,江苏省文物局透露,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南京五佰村东吴丁奉家族墓作为新发现文物点,完成现场调查与登录,其出土文物中的一件骑马俑堪称“改写世界军事史”的重大发现。
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幕府山南坡确定此处为东吴名臣丁奉家族墓葬。下半年起,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16件骑马鼓吹俑。其中一只不到20厘米高的骑马俑上,有单侧三角形马镫。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周保华称,这是南京首次发现此类釉陶骑马俑,单边镫是上马辅助工具,意义重大。
丁奉墓中配有单边镫的陶俑
“人马俱甲”才算重骑兵?
一直以来有个争议,有观点认为重骑兵应该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并且这样的骑兵通常都配有马镫——即只有配了马镫之后的骑兵才是重骑兵。
当然这并不准确。无论东西方,在没有马镫的时代,不但可以做到骑马打仗,同样有重骑兵的存在。
人类驯服马匹初期,主要用于驾车。约公元前1000年后,骑乘渐多,骑兵开始发展。
亚述是较早发展骑兵的古代文明。公元前9世纪,亚述骑士普遍裸骑光背马,后在马背上铺兽皮或特制长方形软垫。伊拉克尼尼微的亚述宫殿遗址浮雕,展现了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骑马猎狮场景,此时骑兵战斗方式主要为骑射、短矛扎刺和投掷,还会配合盾与剑。
亚述之后,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进一步发展骑兵,其乘马仍无鞍无镫,仅铺低平软垫。罗马庞贝古城壁画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决战,从中能看到骑兵的冲击战术。
庞贝壁画上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决战情景
中国在商代晚期已有武装骑士,战国时期骑兵发展,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骑兵成为与战车并列的快速机动兵种。战国晚期骑兵与亚历山大发展马其顿骑兵时间相当,当时中国骑兵乘马无鞍无镫,仅铺低平软垫,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骑兵俑便是例证。西汉前中期,骑兵装具依旧如此。
欧亚中部草原是东西方连接地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里游牧民族艺术品中的骑士和马,也多是马背铺低平垫子且无镫。如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冢墓出土的马背垫实物,就反映了当时情况。此时期,东西方骑兵马具水平相近,因皮革或毛毡质的软垫难以支撑马镫,所以普遍无镫。
公元纪年前后,东西方骑兵马具中出现马鞍,其有翘起的前后鞍桥,显著提升骑马舒适度。中国西汉晚期铜器刻纹图像和古罗马石刻雕像都有马鞍形象,到公元2世纪前后,东、西方广泛使用马鞍,但仍普遍无马镫。
古罗马墓碑浮雕骑兵像(约公元前后)
战国秦汉时期,戟是中国步兵、战车兵和骑兵常用的格斗兵器,战车兵用戟钩杀,骑兵用戟冲刺。西汉前,戟更受重视,如项羽“被甲持戟”。东汉时戟的使用渐少、矛的使用增多,东汉晚期骑兵专用长矛被称为矟(槊),东晋十六国后矛矟完全取代长戟。汉武帝时,环首刀迅速推广,刀、盾成为骑兵重要武器。此后,骑射、长矛冲刺、单手刀劈砍成为中国古代骑兵基本且重要的战斗方式。
综上所述,在前马镫时代,重骑兵是存在的,并且不都是“人马俱甲”,只要骑手做到了较好防护,就能被作为主力机动部队进行突击或冲阵,这些都被称为重骑兵。
马镫的出现
到了公元3世纪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时中国开始使用马镫,而西方还没有。
关于马镫的出现时间一直都存在争议,而这次丁奉墓中配有单边镫的陶俑直接把中国使用马镫的时间最早定义在了丁奉去世的公元271年。
不过,丁奉墓里的马镫是单边镫,是用来上马的辅助工具,当骑手坐在马上时,并不用它来踏脚,也不用来保持身体平衡。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双边镫形象也是在南京发现的。1970年前后在南京象山琅琊王氏家族墓中,从“书圣”王羲之的叔叔王廙墓中出土的一件陶马俑已经佩有双镫,为目前已知最早的双镫类文物,时间大概是公元322年。
王廙墓出土的陶马配有双边镫
4-6世纪,中国处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成为世界上首个普及使用马镫的地区,骑兵面貌随之巨变。
从这个阶段开始,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重装化浪潮被打开,重骑兵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认知中的样子,在各类艺术品如俑塑、壁画、画像砖中,大量人和马都身披甲胄的重装骑兵形象不断涌现。
在公元5世纪之前的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目前还见不到类似的使用马镫的证据。
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手只能靠双腿夹住马,再用一只手扶住马鞍,这种情况很难手执武器在马上搏杀,两只脚在作战中也经常无处安放而摇来晃去。
马镫的发明彻底解放了骑兵们的双手,可以使用长兵器、重兵器短兵相接,如此一来,身披甲胄也毫无顾忌,骑兵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从4世纪至7世纪初,“具装”“具装铠”(即骑兵战马的铠甲,包括马胄)、“铠马”(披甲的战马)以及“甲骑具装”(人马皆甲的重装骑兵)等术语频繁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争频繁使用重装骑兵,一些战役甚至能缴获数千乃至数万匹“铠马”。这种重装骑兵迅速从北向南推广,即便在偏远的云南昭通,4世纪晚期的墓葬壁画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到了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成为南北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常作为将帅的近卫军和主力部队,在战争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南北朝铠马画像砖(河南邓州出土)
当时,铁甲广泛应用,人和马都穿着全套铁甲的重装骑兵防护极为严密,被称为“铁浮屠”“铁猛兽”。重装骑兵的大规模发展表明,增强骑兵防护力已成为时代趋势。这一变化使骑兵从过去的轻捷快速转变为厚重缓慢,战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由于马匹负担大大增加,难以长时间高速奔驰,重装骑兵不再采用早期的骑射或快马冲突战术,而是密集排列成厚重阵势,“如墙而进”。
这种战术虽然推进速度较慢,但防护力和冲击力极强,犹如排山倒海,普通步兵和骑兵难以抵挡。这种将防护力与冲击力融为一体的战术,正是骑兵重装化浪潮的核心。
公元7世纪,中国迎来唐朝大一统时代,此前自4世纪兴起的骑兵重装化浪潮在此时迅速消退,重装骑兵数量锐减。此后,在历朝历代的中国军队中,马不披甲的轻快骑兵成为主流,重装骑兵仅占少量比例。
在公元6-7世纪,随着欧亚大陆草原民族的频繁往来与迁徙,马镫的使用开启了自东向西的传播之旅。马镫先传入萨珊波斯和阿拉伯地区,随后抵达拜占庭,到8世纪后,在欧洲逐渐流行并普及开来。
此时,欧洲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贵族骑士成为骑兵的核心力量,骑兵更是封建领主军事武装的主力。为了维持对广大赤手空拳的农民的绝对优势,欧洲骑兵不断强化铠甲防护,掀起了骑兵和战马皆披挂重甲的重装化浪潮。
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军事家深刻认识到马镫的关键作用。对于身着厚重铠甲的骑士而言,若没有马镫的辅助,仅靠自身力量,几乎无法登上同样身披重甲的战马。
即便成功上马,在缺乏马镫的情况下,骑士在马背上也难以保持稳定,更不用说在激烈的战斗格斗中,能够灵活运用武器并避免轻易落马,因此前马镫时代作战大多采用长矛或马戟往下扎,做不到像电视剧上常见的单手持枪冲锋。
另一方面,马镫的出现也极大降低了重骑兵的组建成本。像马其顿贵族都是从小训练骑马的,即便如此也经常会有摔下马的情况发生,想要拥有一个作战能力超群的骑兵团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马镫的出现,则大大降低了这样的成本。
因此,马镫为欧洲中世纪的骑兵重装化浪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它不仅改变了骑兵的作战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军事格局和社会结构的发展。
西方学者复原的6世纪萨珊波斯半马铠骑兵
结语
通过马镫这一小小的物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军事变革以及历史演进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当然,说到这里,也不要把马镫的作用过度神化,重骑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状况、军事战略需求、兵器装备技术等。
我们只能说,马镫就像是骑兵重装化的催化剂,把门槛很高的重骑兵推进到了后面的“批量”浪潮中。
而在马镫普及之后,重骑兵也并非一直是战场上的主宰,其兴衰与战争形态的演变也是密切相关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