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辩论结束后,那位津巴布韦学生主动来和我交流

高志凯:辩论结束后,那位津巴布韦学生主动来和我交流
2024年12月30日 18:40 观察者网

“高先生,你不觉得你很虚伪吗?”

“你难道不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广泛存在也是在行使权力吗?这难道和中国的外交政策不矛盾吗?”

12月初,在多哈论坛上,国际问题学者、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与两位来自非洲的学生发生了一场颇具火药味的对话。两位学生质疑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投资,认为这些应当是无偿的责任,否则就是“虚伪”和“新殖民主义”。高志凯也在现场反问道:“难道落后也得凭实力吗?”

这一争论也在国内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对此,观察者网专门连线了高志凯,请他回顾当时的争论,剖析非洲年轻人对中国存在误解的深层原因。

【对话/ 观察者网 唐晓甫,校对/ 观察者网 小婷】

观察者网:近日在微博上热传一段视频,您在多哈论坛上被多位外国大学生挑衅式提问,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高志凯:在多哈论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大会式辩论(Town Hall Debate),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位嘉宾参与。现场主席台上设有三位嘉宾和一位主持人,两侧还分别坐着10多位在多哈及其他地区求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视频中的提问就发生在这个环节,其中有两位的提问我已经在视频中回答过了,这里我想谈谈视频中没有的。

有一位来自叙利亚的女生,起初,我以为她会关注中叙关系,然而她却向我提了一个关于新疆的尖锐问题,但这个问题都是基于一些长期被西方曲解甚至污蔑的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当我进一步询问她这些信息的来源时,她表示,这些内容是她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同学告诉她的。当我继续问她是否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核实时,她回答道,因为这位同学是穆斯林,所以她认为这些话无需验证就是真实的。

对此,我明确告诉她:“无论是谁告诉你的信息,都需要经过核实。未经验证就盲目相信,是一种对事实和责任的忽视。”我进一步解释,新疆问题的核心在于有一批分裂分子试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并非所谓的人权、民主或自由问题。几年前,我看到有一位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在视频中说,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对中国的法宝,就是要把新疆搞乱,继而搞乱中国,让中国四分五裂——这才是西方国家盯着新疆不放的真实原因。

在与这位叙利亚女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向她澄清了这些事实,也希望她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我对她说:“你需要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信息核实,不要轻信未经查证的传言。未来学成后应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国家,为叙利亚的主权和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被别人的错误信息误导。”

无论是这位叙利亚女生,还是视频中的那两位非洲学生,我认为他们的提问虽然有偏见,但并不是一种挑衅。他们提出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本人的认知缺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国际事务缺乏了解,也反映出学校教授、同学向他们传递的一些错误消息。

多年来,我接受了大量国内外的采访,我的一个原则是没有坏的问题,只有坏的答案。意思是,不论什么问题,你都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解答,关键不在于问题,而在于怎么回答这些问题。

观察者网:除了刚刚提到的叙利亚女生,您应对非洲学生提问的回答也引发了网友关注。从中国视角看来,中国长期对非洲投资,也造福了当地百姓,但从非洲学生的提问中,我们似乎感到他们对中国的投资充满了敌意。从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高志凯:在多哈论坛大会式辩论中,有多位与会者向我提出了有关中非关系的问题,包括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学生表达了对中国的质疑,他认为中国在津巴布韦的合作是出于对其资源的觊觎。他还提到中国帮助津巴布韦建设了一座议会大厦,认为这导致津巴布韦在锂矿资源所有权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这位学生的质疑,我认为反映了几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他缺乏对中国与津巴布韦及中非友好合作历史的深入理解。津巴布韦自独立以来,中国一直是其坚定的支持者,为其和平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其次,这种偏见可能源于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一些西方教师的误导,这些观点通常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我并未对此感到生气,因为这位学生的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津巴布韦政府或民众的整体看法。对于这种质疑,我始终认为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澄清误解。正如我所强调的,真理不怕辩论,而中国在非洲的合作完全经得起推敲。

在辩论中,我指出了一个关键事实:在中国大规模接触非洲国家之前,曾有德国外交部长在柏林的国际会议上直言,非洲是一块被遗忘的大陆。尤其是在二战后及非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关注极为有限。而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直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与非洲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使非洲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津巴布韦独立战争期间,中国不仅提供了资金和物资支持,还输送了武器,帮助其争取独立。独立后,中国也在各方面为其发展提供支持。虽然津巴布韦因内部政策问题和西方制裁未能充分发展经济,但这并未影响中津之间的友好关系。

关于锂矿资源的问题,我向这位学生解释,锂矿的市场价值是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后才得以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先驱,通过自身完整的产业链,为相关矿产资源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收益。而这一切正是中非合作共赢的典范。

我还强调,中国的对外援助从来不是无条件的慈善,而是通过政府间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企业间正常商业合作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既保障了资金的合理使用,也确保了合作的可持续性。正如我所说:“无条件的资助可能导致资金被浪费,而通过商业行为进行合作,才能让中非关系更加健康、长远地发展。”

津巴布韦锂矿开采,推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新华社

辩论结束后,这位学生主动来到主席台继续和我交流。我对他说:“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当年欧洲殖民非洲时,你这样的青年可能会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而正是中国的支持,帮助你们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我认为我点出的这个事实,可以剥开他背后很多的虚情假意。我希望他能知道,如果津巴布韦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那么他可能到现在还是二等公民,很可能还要像奴隶一样被剥削压迫。

我并没有责备这位男生的意思,也不觉得他的问题是对我的刁难。我在世界各地参加了很多活动,比他厉害狡猾的、更血口喷人的问题很多,但是关键就在于回答者如何能够巧妙、有力、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些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位男生的观点并不普遍,但它反映了一个趋势,那就是西方对中国的抹黑:我们做得成功的地方,他们就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西方常用“债务陷阱”和“新殖民主义”这样的标签抹黑中国的努力,但这用西方自己的历史就可以反驳。例如,19世纪美国修建铁路时,同样是通过举债完成的,甚至出现了铁路公司破产、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但正是这些铁路为美国长达一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已经与非洲54个国家中的53个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展开了广泛合作,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在非洲的合作并非掠夺,而是推动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共赢模式,只不过西方把中国在非洲所做的积极事件当作一种罪状。

我们坚信事实总会胜过谎言,关键是要有话语权。面对质疑,我们需要主动发声,占领国际舆论高地,把中国的真实故事讲好。一定要在国际公共空间、在主流媒体上站得住脚,多哈论坛就是这样的场合。如果有所谓的挑衅性问题,我们要迎头赶上,不能在他提出问题后变得哑口无言。

观察者网:您在现场回应时提到,“非洲不应该被任何国家垄断,非洲属于非洲人民”、“不要被其他国家教导非洲国家应该有什么价值观”。在长期的接触中我们发现,虽然非洲地区从政治上打破了殖民体系,但是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并没有实现“去殖民化”。

例如非洲萨赫勒地区长期作为法国经济文化圈而存在,甚至部分非洲国家在法国抛弃法郎后依旧还在使用诸如“西非法郎”等货币,并向西方提交铸币税。文化层面,非洲法语区、英语区之间区隔依旧明显,当地部族精英依旧以留学前宗主国,甚至长期定居前宗主国而非建设祖国为荣。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包括阿尔及利亚、马里等国正在或者已经对西方后殖民时代的“新殖民主义”进行了反击。在经历了西方殖民者长期的涂抹之后,非洲该如何消除“殖民主义流毒”,找回那个“失去的非洲本体”?

高志凯:今天的非洲依然承受着殖民时代遗留的深刻影响。比如在现代交通体系中,许多前英国殖民地、法国殖民地或其他国家殖民地的国家,仍然显示出对前宗主国的过度依赖。例如,从一个非洲国家飞往另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需要先经由前宗主国的首都转机,即使两个国家毗邻,也难以直接通航。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殖民宗主国在规划交通体系时,仅关注如何巩固自身对殖民地的控制,而忽视了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需求。结果导致非洲在交通方面成为全球最为分散的大陆,没有贯穿南北或东西的交通干道,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十分薄弱。

这种格局显然是殖民历史的遗毒。殖民宗主国当年只顾自身利益,通过掠夺资源和剥削劳力攫取财富,却对非洲人民的福祉漠不关心。反观今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了打通非洲东西南北的交通脉络,建设覆盖公路、铁路、航空的泛非洲综合运输网络。

实现非洲内部的互联互通,不仅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基石,也为非洲未来的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同时具备雄心壮志、资金实力与人力资源,愿意为非洲国家和人民做实事。放眼当今世界,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或者愿意像中国这样,为非洲的发展提供如此全面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和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在自身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落后。无论是能源安全还是互联互通,它们都存在诸多问题。即使是一些技术和经济强国,要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超越中国,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中国的对非援助始终坚持不附带先决条件,相比之下,西方的援助往往附带诸多苛刻条件,甚至干涉受援国的内政,完全违背了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原则,但这一原则却成为西方攻击的焦点。

面对外部的挑衅和质疑,中国人应当充满自信,与对方展开理性、坦诚的对话。我们不应被挑衅激怒,而要以冷静的态度,用智慧和知识化解误解,展现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让非洲人民看到中国的真诚与担当,进一步巩固中非友谊,为全球发展合作树立典范。

观察者网:从全球产业链来看,非洲依旧处于原材料供应端,很显然,从这位同学的提问来看,似乎也并不满足于非洲处于这样的产业链位置。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是依靠自己的资源禀赋打好基础,还是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高志凯:非洲要实现发展,首要任务是建立全大陆的互联互通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各国间的合作,分阶段实施,统筹规划,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物流和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是非洲经济腾飞的基石,也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其次,非洲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短板。如何在中非合作以及非洲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加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非洲才能建立自己的技术和管理队伍,为未来的各项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三,当前全球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但非洲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目前还没有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普遍都缺乏资金、技术、软硬件设施和专业人员。非洲需要在这一“人工智能大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中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提出了“人工智能鸿沟”(AI Divide)的概念,这一鸿沟在非洲尤为突出。整个非洲大陆都是这一鸿沟的受害者,亟需通过国际合作,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逐步缩小这一差距。

此外,中国有句老话:“无工不富。”这句话强调了工业和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改革开放46年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工业化,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非洲来说,工业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非洲在工业化方面存在显著短板,这需要建立人才库、发展产业园区,并利用非洲的独特优势——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和油气资源。每个国家都有其自然禀赋,非洲各国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

这种发展模式绝不是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而是通过切实行动帮助非洲国家发掘自身优势,摆脱贫困,并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与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中。只有这样,非洲才能避免进一步被世界边缘化,缩小与其他大洲的差距,实现包容性发展。

观察者网:您在现场回应中反复提到中国的成功理念,用我们最通俗的话概括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包括您刚才说的“无工不富”,中国确实是这么走过来的。但今天外界似乎更容易看到中国的成功,往往会忽略我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那段历史,将中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对等起来。在这种认知下,我们该如何对外界解释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理念?

高志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力度和范围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根据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按照名义GDP和汇率计算,也仅次于美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到今天拥有全球最齐全工业体系的经济体,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深思。

总结经验,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各地坚持“无工不富”的理念,大力发展制造业,构建了全球领先的工业体系。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放弃制造业,转而押注金融业,导致产业空心化,如今脱离欧盟后,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削弱;美国则以企业利润为导向,将高成本、高污染的生产转移至海外,借机推动全球化,而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抓住了历史机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敞开国门,欢迎来自全球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举全国之力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正是40年多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才实现了今天这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那些放弃制造业的欧洲国家,包括日本和美国,如今正面临“坐吃山空”的困境。根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已经超过排名其后的9个国家之和;在发电量方面,中国是美国的两倍以上,显示出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投资银行工作时,曾经估算过一个日本等于四个中国,一个美国等于八个中国。然而,如今的中国经济规模已达到三个日本,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体量已超过美国125%以上。这些变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制造业现代化,同时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软硬件领域稳步前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自身,也在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动力。我最近七十多天走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机场,迎接我的车辆是中国电动车,周围比亚迪和红旗轿车随处可见。这一刻,我感受到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中亚和西亚国家的标杆,代表着中国技术与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我也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在非洲,包括津巴布韦,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那位向我提出尖锐问题的津巴布韦学生,我相信,当他未来回到津巴布韦并进入中国企业工作时,他会对中国的贡献和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可能会反思自己在多哈论坛上,以及在美国学习期间所接受的信息是否准确。他也许会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并真正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也是中非合作互信加深的缩影。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长期以来,外国势力污蔑我们在包括非洲等地搞“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并且将其打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术统一进行宣扬。如何评估这套话术对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群的影响?未来我们需要如何和西方争夺非洲发展的话语权?

高志凯:近期,西方国家频频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但这种说法完全是对事实的扭曲和对自身历史的粉饰。

殖民主义的本质是通过暴力和压迫掠夺资源、奴役人民,西方殖民列强在非洲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它们屠杀当地居民,将成千上万的非洲人贩运至美洲当奴隶。在美国的宪法中,奴隶甚至只被视为五分之三的人口,用以计算各州在联邦众议院的席位,而他们的“投票权”却被奴隶主所掌控。这样将非洲裔美国人非人化的法律行为,直到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才被废除。

相比之下,中国从未在非洲从事过任何殖民主义性质的行为。中国没有占领过非洲的任何土地,没有奴役过非洲人民,也没有剥夺任何非洲人的正当权利。中国始终把非洲视为兄弟姐妹,以平等、互利、共赢的方式开展合作。

然而,西方却试图通过污名化中国的对非合作,掩盖其自身的殖民主义历史。这些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标签,完全是由英美智库学者炮制,再通过媒体广泛传播,试图误导国际舆论。

在非洲,中国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修建基础设施,帮助非洲实现互联互通,还是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为非洲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非洲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而西方国家虽然也在非洲提供了一些援助,但其援助通常附带各种苛刻条件,限制了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的合作模式更加开放和务实。

我们需要承认,英语世界里的话语权依旧由美国控制着,它在英语世界里编造概念,再通过关联机制把这个概念变为法语等其他各国语言。这样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等,影响力是巨大的。所有人都以为美国说的是真的,但美国政府却说,这些都不是我说的,是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那些人说的,它把自己摘得很干净。

我再举几个例子。还记得前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直在说,要和中国“脱钩”,但是这个钩脱得了么?西方和中国“脱钩”就像地球和月亮“脱钩”一样。第一做不到、第二不可能成功、第三即使成功了也意味着大灾难要来了,他们确定要试一试吗?后来美国也说我们不要求“脱钩”,我们要求“去风险”。对此,我呼吁我们应该调查一下,到底是谁提的“脱钩”?是谁在黑暗中滥施冷枪,导致全世界不得安宁?

我和很多国家的人都接触过,包括英国、立陶宛等国家。这些国家一直在说中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对此,我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就很明确地回应:英国怎么界定中国是英国的事情,但是从中国的角度看,英国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也不是中国的敌人。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中国可以和英国发展互利互惠关系。

但中国和英国不是竞争对手,中国年产汽车超过3000万台,其中电动汽车已经超过1000万台。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这都不是英国人和中国人可以竞争的领域,英国没有资本和中国竞争。那个到处嚷嚷着中国是竞争对手的立陶宛也是如此。

中国电动车生产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3年7月我在柏林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一位德国外交部领导上来就对我说,“我们德国最近制定了‘中国政策’,首次把中国定义为德国的竞争对手。”我说,“德国在哪方面可以和中国竞争呢?你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吗?你是合法拥核国家吗?中国有14亿人口,德国不到一亿,中国经济体量远大于德国,你们怎么和中国竞争呢?”

这些国家就是受到某些国家煽动,把中国当做竞争对手。但是这些被煽动的国家有没有想过,他们怎么和中国搞竞争、搞对抗呢?

最近,英国称有个杨先生因为之前为中国搞情报,被他们拒绝入境。这个杨先生我也认识,英国媒体过来采访我,我就向他们解释,杨先生早前一直引导英国公司到中国投资,还牵线中国公司到英国投资等。我觉得这个杨先生一直在推动中英之间的正常人文交流、企业交流,根本不像一个特务。

然后英国媒体说,这个杨先生是统战部的人。我说你们有没有搞错啊,统战部的主要工作是在国内做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工作,又不是搞情报的。你仔细想想,中国搞情报的有几个是统战部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英国的这种指控、担忧和胡编乱造,完全是上了别人的当。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以美国为首的这些西方国家,他们在控制舆论、制造舆论、抢夺话语权的时候,到底做了哪些龌龊的、见不得人的事。中国最忌讳的是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美国人说“去风险”,我们就说别“去风险”了。美国人说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就被他牵着鼻子谈论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是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艾利森,但是他忘了告诉全世界:他分析的所有战争案例都是常规武器战争案例,而今天的中国和美国都是核大国,他怎么能够把分析常规武器战争所得出的结论用于两个核大国呢?所以我始终认为,中美之间没有修昔底德陷阱。如果有,我们也坚决不跳。

事实上,艾利森还说过“我并不是说中美必有一战”,但是他有本书就叫《中美必有一战》。这样的两面言辞,你知道他在美国怎么说中国的吗?你知道他在美国内部做的报告内容吗?所以我们不要被他的发言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智慧。

中美都是核大国,战争不是选项,也不应该成为选项。中美之间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平,两国之间的各种问题,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好在拜登这个战争总统马上就要离开政治舞台了。而新上台的特朗普表示要迅速结束乌克兰战争,承诺四年内不打仗,我们希望他真的能说到做到。

观察者网:国内现在对于对外援助以及吸引非洲留学生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您认为我们需要如何正视这些争议?如何汲取西方的经验教训,从文化和经济两个层面塑造新时代的中非关系?

高志凯:我的观点可能不一样。在我看来,中国与非洲在人文交流,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是做的太多,而是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这一领域的合作。我本人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四年,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个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的直接受益者,我更加确信,人文交流对于增进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洲中青年军官代表团访问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考虑到中国与非洲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欢迎并选拔非洲优秀的年轻人来华学习。这些年轻人应该是那些立志于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勤奋刻苦、富有远大理想的人才。教育交流不仅仅是当前的任务,而应该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规划,涵盖未来十年、二十五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通过培养非洲留学生,我们能够为中非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纽带奠定基础。

每一位非洲留学生都可以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在中国学习期间,能够将自己的文化介绍给中国人民,同时也有机会亲眼见证中国的真实面貌。当他们回到非洲家乡后,可以用切身经历讲述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传递友好合作的真实信息。这不仅能够打破误解与偏见,还能促进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助力中非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在于,这样的交流不应仅仅被看作获取就业机会、退休保障或医疗福利的工具,而应该被赋予更高的使命。我们需要的是一批真正致力于中非友好的青年使者,能够将中非合作视为毕生追求,而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跳板。

回顾自1949年以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合作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尽管现阶段已有不少非洲留学生来到中国,但这远远不够。未来,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非洲学生,使他们成为中非友谊和合作的坚定推动者。

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非洲留学生,那么中非关系的未来将拥有无限可能。通过这些交流项目,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中非的互惠互利关系,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力量。这是中非合作的核心,也是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发展潜力的源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